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案1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中小学教案1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的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等。
编辑于2022-06-03 21:27:45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 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 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
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 5^ o
二、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 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适中
(1)情绪反应适度
(2)情绪活动的主流是快乐的
(3)善于调节、控制、疏导(宣泄)消极情绪
3.意志品质健全
反应适度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 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
4.人格稳定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第一,了解和理解他人,
第二,乐于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人 际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各方面及其 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
第二是寻求发展,
就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 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 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 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
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必须坚持的 原则有:
1坚持科学性和时效性相结合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体差异相结合
4.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根据以上基本原则,心理康教育的模式可以概括为
1.发展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学业成功;
引导学生成为高素 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形式上主要采用心理课程、心理辅导、其他课程渗透和学生自我 修养自我调节
2.预防教育
预防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有潜在问题或已出现问题 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应立即采取措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以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的形式为主,内容涉及多个方面,既可以着眼于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决学生中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也可以针 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咨询与辅导。
3.发现和配合治疗
发现和配合治疗主要是针对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若发现有疑似心理障 碍的学生,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建议其到专业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
五.判定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方法
1主观经验判断法:
学生自身经验、教师、监护人或者相关工作人员经验
需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丰富的社会经验、心理学常识和相应的专业判断
2社会规范判断法
3统计学法
建立在正态分布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人处于一般水平
4临床诊断法
工作人员采用测量、观察、谈话等专业手段判断个体是否具有心理异 常的一类方法。科学性最强、最客观准确的一种方法
六.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1.注意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
2.要考察儿童所出的环境及各种关系
3.心理健康是个相对概念
4.忌以偏概全
5.不可随意夸大或者隐瞒
七.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某一个行为发生后,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从而增强该行为出 现的频率。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 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从而增强这个学 生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如印章、小红花、小卡片等都可作为代币。代币奖励法即当 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代币作为强化物。
例如:某节课小明表现的比较 好,班主任奖励给小明一朵小红花,奖励其良好的课堂行为,即为代币奖励法。代币奖励 法的好处奖励的数量与学生的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不会产生“饱”的现象而使 强化失效。但是要注意适度。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 期望的学生很少出现,依次强化趋近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出现。
例如:某少年行 为不良,抽烟、酗酒、对于学习方面也不够积极,利用行为塑造法,我们可以先去改变少 年抽烟的行为,当少年戒掉抽烟的习惯时,给予奖励;再去改变少年酗酒的行为,当酗酒的 行为改变后,再次给予奖励;最后改变儿童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整个过程 是对一个复杂行为的塑造。
4.示范法
通过呈现学习榜样,促使学生向榜样学习。关键环节在于选好榜样。包括:辅导教师的 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及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示范
5.惩罚法
其作用在于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
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从而减少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小明与同学打架,老师让其写三千字检讨,从而认识到 行为的错误,
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依 然以小明打架为例,为了让小明不再打架,班主任取消了小明这周参加体育课的权利.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法指通过当事人运用学习原理,进行
自我分析,
自我监督,
自我强化,
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是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改变技术。
7.暂时隔离法
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 厌恶的方法。如小明在课堂上和同桌说话,班主任让其面壁思过。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法
通过改变肌肉紧张程度,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雅各布松创立,其顺序为“紧张一坚持一放松”
2,系统脱敏法
由沃尔朴创立。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 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起不相容的反应,逐级降低当事人的敏感反应,使对本来 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 选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 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
3.肯定性训练
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是为了促进个人敢于在人际关系中公 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进而维护自身权益。
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请求: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如请同学帮忙一起做黑板报;
②拒绝:拒绝他人无理要求,如拒绝同桌抄袭作业的要求;
③表达: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如小组讨论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由艾里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 ABC理论。
A:个体面对的事。
B:个体对A的观点、态度。
C:事件带来的情绪结果。
非理性观念的三大特征:
第一,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
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 定不会发生,它通常与“必须”、“应该”、“应当”、“一定要”等强制性字眼联系在 一起。艾利斯称之为“必须性的意识形态”。
如,“我必须尽善尽美”,“我应该得到父 母的喜爱和赞许”,“人类的各种问题永远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缜密和完善的答案,如果 找不到这种完美答案,将会是一种灾难”等等。
个体的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反映出他不合理 的、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其实,没有什么人是绝对完美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圆满 的。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皆有一定的规律,它不可能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即以某一具体事件、某一言行来对自己进行整体 评价。
如,“我真是个没用的人,做什么都不行。”其实他只不过经历了一次高考失败, 或者公开场合说漏了嘴。对他来说,一次失败就足以证明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公开 场合讲话说漏了嘴,出了洋相,就足以说明自己真是又笨又蠢,连这么简单的事儿都做不 好,更何况其他等等。
其实,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伟人也有失误之时,十全十美的人 是不存在的,由具体事件或言行来对整个人下结论,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三,糟糕至极论(awflizing)。
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是非常可 怕、糟糕至极、灾难性的。
如,再没有什么比高考失败更糟糕的了,一辈子就此永无出头 之路了,犹如天塌了下来;公开讲话说漏了嘴,出了洋相,所有人都会笑话自己,往后还 怎么见人等等。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糟糕透顶的,更坏的情形还有的是。将一件事 情的负面结果夸大到极点,反映了个体走极端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这足以将人推向自责 内疚、抑郁绝望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
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认为,
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 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 起因。
基于A.BC,理论,合理情绪治疗简要地说就是要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 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他 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 的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