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IPE(国际政治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正毅版,国际政治经济学,详细总结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前言,序言,总论。国际体系与国家兴衰。ipe的理论演进,ipe的实证分析。
编辑于2022-06-04 14:05:35IPE(国际政治经济学)
前言
四个困惑
国关与ipe的关系(原因)
对国关理论历史演进知识谱系把握不足
分析性工具的学术训练不足
ipe的定义(研究领域)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国际体系
ipe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原因)
经济学成就的影响
对经济学的误解
ipe的学术训练与政策研究(原因)
以英美为中心
理论创新不足
该书的主要工作
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从原著中理解理论范式
分析主要现实问题
追踪学术界前沿动态
体现“中国视角”
序言
四种关联性
定义与研究性的关联性
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
经济学:要素流动
政治学:单位层次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联性
范式之争
问题之辩
学者们在核心概念上的认同
利益,制度不是同质的
经济学实证分析工具的进展
博弈论的广泛应用
国际体系与中国经验的关联性
总论
定义及其争论
“第一代”寻求国际关系研究中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
“第二代”寻求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强调国内和国际的关联性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联性
研究议题
全球层面
区域层面
国家层面
“霸权衰退”
研究议题
军事力量的作用
美国是否衰退
两个相似的国家,为什么会对石油危机做出不同反应?
为什么欠发达国家一定是处于依附地位?
经济危机是否意味着国际制度在世界中的政治地位提高?
研究路径
单一的社会历史科学
寻求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
学术意识形态与特征
学术意识形态
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
第一代学者的特征
以国家和市场的相互关联性为核心
国家权力分析法
权力结构论
“国家-社会联系论”
与国际关系理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关联
以霸权和国际制度的论争为主线
初步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
全球化与ipe的深化
以利益和制度为核心
关于国家的研究
重点分析国内因素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及国际层面的谈判与合作
讨论经济全球化是否改变以及如何改变一个国家的利益偏好以及制度调整
关于地区主义研究
民族国家主权的让渡问题
菲国家要素的跨国流动在地区合作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区主义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关于经济发展不平等的研究
根本性问题
全球化是否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本身的变化?
那些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国家,是由于国内政策的调整还是接受了国际组织的既有规范?
关于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的研究
推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非国家因素如何改变全球治理的方式?
进入全球化进程并推动全球化的国家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
与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和经济学
与国际政治
制度主义
构建主义
比较政治的贡献
Large-N方法
研究国家政治的多样性
经济学对其影响
强调理性选择方法和博弈论
借鉴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选举决定经济政策的模型
不同利益集团游说导致的政治决策模型
突出,完善理性主义的分析方法
共识
依据社会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来确定其政策偏好
研究国内制度和利益的结合方式
讨论国际层次的国家间互动
在中国的发展
标志性事件
专业制度化
原版教材的影印出版
专题实证研究在加强
挑战
专业训练比较薄弱
分析性研究工具掌握不足
与中国关联性的研究较少
学术共同体远未形成
国际体系与国家兴衰:历史遗产
(一)国际体系与国家兴衰
世界体系与历史时段
第一个时段(古典重商主义)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
第二个时段(古典自由主义和古典马克思主义)
普鲁士,沙皇俄国,美国,日本
第三个时段(混合主义)
194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四个明显特征
范围更为广泛
制度选择更为多样,呈现出混合主义特征
相互竞争更为激烈,最突出的是主导权之争
时间转折点更不确定,这主要源于中国的崛起
世界体系的基本动力
两次地理大发现(第一次是指西葡航海家发现美洲大陆)
意义
西欧国家寻找到了新的国家生存空间
在政治上,将欧洲和亚洲的关系颠倒过来
第二次是指光纤电缆在全球的铺设
与第一次的区别
国家不同
资源掠夺方式不同
范围更广
国际贸易与金融
黄金成为国际货币
起源于1819年英国国会颁布的恢复条令
贸易对GDP的贡献更高
科学与技术进步
现代科学研究三个基本特征
对自然的研究逐渐从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向相对数字化的实验描述
对知识的态度,从中世纪傲慢的蔑视自然和社会的宗教教条逐渐世俗化
科学仪器的应用
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结合在一起,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
荷兰:风车织机造船技术
英国:空气泵,纺纱机,织布机
制度与战争
制度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制”及IMF的建立
战争的三种形式
交战双方都以结束对方生命为目的
交战的一方以结束双方生命为目标
交战的一方出于各种原因,并不能结束对方生命,但让对方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到恐惧
世界体系的历史遗产
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
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
商业资本
贸易
学术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
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二)财富、贸易与古典重商主义
古典重商主义的起源
地理扩张
贸易的拓展
商业资本的兴起
国家机器的加强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货币即财富
国家干预经济
古典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
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
无边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
死板的唯物主义,他处处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
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
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
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古典重商主义范式的启示
国家利益与国际体系
民族经济与工业化
(三)工业革命、霸权与古典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与古典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的时代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大卫李嘉图与古典自由主义
大卫李嘉图的时代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古典自由主义范式的特征
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利益
社会,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
政府,政府是个人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权利而建立的
市场,市场是为满足人类需要而自发形成的
道德没有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决定某种特定价值,由于其他价值
平等和公正
效率,效率是指将资源分配给那些最愿意并且最有能力为其付出代价的人们
(四)革命与古典马克思主义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与资本主义
列宁与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垄断组织的出现
金融寡头的形成
资本的输出
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
列强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国际体系中政治关系的变化
殖民政策的加强
阶级分化的世界化
帝国主义的过渡性
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对认识和社会的辩证法研究
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研究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
对社会主义的规范化认识
古典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贡献
四个基本概念范式
剩余转让
资本积累
工资水平
资本主义体系
ipe的理论演进
(五)相互依存理论:合作与国际机制
相互依存论的兴起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现实主义
霍布斯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平衡
20世纪60至70年代,相互依存的社会现实
相互依存论的基本观点
相互依存的概念和特征
复合相互依存特征和过程
相互依存与国际机制
相互依存论的贡献及面临的挑战
相互依存论的理论贡献
将非国家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并将其系统化
将权力和相互依存结合起来,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
将国际机制与相互依存结合起来,为后来国际机制的研究以及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互依存论面临的挑战
机制功能理论
国际制度主义理论
(六)霸权稳定理论:霸权与世界经济
霸权稳定论的兴起
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的危机
霸权稳定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霸权主义的三种模式
基本力量模式
力量行动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霸权概念
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
世界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霸权
理解霸权和国际体系稳定需注意的问题
霸权周期和国际体系的变革
霸权稳定论的影响和局限性
霸权稳定论的影响
霸权稳定论的局限性
霸权与国际合作
霸权和国内因素
霸权和社会关系
(七)国家主义理论:国家利益,权力结构与对外经济政策
国家主义理论的复兴
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
美国带头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
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深化
国家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国家主义理论的贡献及面临的挑战
国家主义理论的贡献
国家主义理论面临的挑战
(八)依附理论:核心与边缘
依附理论的兴起
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
衣服理论的贡献和争议
依附理论的贡献
依附理论的争论
(九)世界体系理论:世界经济,历史体系与文明
世界体系论的兴起
世界体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世界体系论的影响及其争论
世界体系论的影响
世界体系论的争论
(十)世界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
国际关系理论论战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自由主义挑战古典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论战
理性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论战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国际组织学派和英国学派
国内政治与全球政治经济:政策偏好与制度选择
以体系为中心的路径研究
以国家为中心的路径研究
以社会为中心的路径研究
以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为中心的路径研究
国际体系:机制/制度设计与战略选择
国际体系面临的困境,共同利益困境和共同失利困境
理性选择制度机制与国际合作
制度设计,战略互动与博弈论
决策选择:单独决策和相互依存决策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基本假设
三个基本要素
行为体
效用
战略
两种状态
纳什均衡
帕累托最优
博弈论模型与制度设计
协作博弈
协调博弈
保证型博弈
劝说型博弈
两个行为体的利益偏好不是对称的
强者一方将合作作为战略主导,并愿意单方面提供公共物品
博弈双方不但存在利益分配问题,还存在着背叛问题
博弈论的局限性
理论的有限性
偏好的社会局限性
集体行动过程的复杂性
信息的透度与可信度
ipe的实证分析
(十一)国际金融和货币的政治学
核心议题:汇率制度选择和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及货币的政治职能
货币的三种职能
交换媒介
计价单位
价值储藏以及延期支付标准
货币与政治权利的关联性
货币的价值通常取决于政府的信用
货币以及因此而出现的金融市场的管理通常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货币是政府进行支付和赔偿的手段
货币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
汇率及汇率政治三难
稳定的汇率
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
资本流动
国际货币体系及其管理
国际货币体系的功能
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
国际货币体系的管理
汇率制度选择的三种解释模式
霸权国家偏好
霸权国家主导着世界政治的总体权利结构
霸权国家的意愿和能力是国际机制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因素
霸权国家的能力保证国际机制得以顺利实施
国内社会利益集团
国内政治制度
从国内政治制度研究,汇率制度的假设
政治家或政党都是理性行为体
利益集团和选民也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参与投票
政策选择是不同偏好的行为体互动的结果
政治过程是开放的,决策过程是充分的
不同政策之间具有可替代性和机会成本,
主要依据
政党的偏好直接决定汇率政策的选择
选举制度不但决定政府对汇率政策的偏好,而且还决定政府执行汇率政策的能力
汇率政策与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与困惑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起源
金本位制的特点和机制
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买卖黄金
公民私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黄金
金本位制成功原因的解释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混乱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标
在满足各国经济自由的情况下,国际货币秩序要以固定汇率为基础
货币要有可兑换性
在一国发生根本不平衡的条件下,允许一国改变其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机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动力
美国的主导作用
国际货币合作机制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就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困境及其终结
特里芬难题
创设新的国际货币:特别提款权
终结美元与黄金挂钩,尼克松冲击
浮动汇率制及其困惑
地区货币合作最优货币区理论及欧元的诞生
最优货币区理论
欧元诞生的政治逻辑
欧元的政治经济意义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全球性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
1992年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
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结构改革
功能改革
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
国家自主地区合作还是全球合作?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建立新的全球金融机构
(十二)国际贸易的政治学
核心议题:政治联盟,对外贸易政策与全球贸易机制
贸易与政治联盟
国内政治过程与对外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的“外部性”与国际机制
关于国际贸易的三种传统范式及其困境
自由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现实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结构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范式争论”的困境
新政治经济学:政府偏好与对外经济政策
四个基本假设
国家不是单一的行为体
政府是有偏好的
对外贸易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同时,也对,国内社会福利的分配产生影响
贸易政策存在着外部性
仁慈的政府模式
自利的政府模式
民主的政府模式
全球贸易制度安排: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
1860—1945
GATT
WTO
(十三)跨国公司与国家
直接投资政治学的研究议题,直接投资国内政治与国际机制
跨国投资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跨国公司与国际机制
跨国公司与国内政治
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三种理论模式及其超越
自由主义的分析模式
产品周期理论
折中理论或“OLI模式”
竞争战略理论
激进学派的研究路径
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超越传统的理论范式之争
跨国公司与国际机制
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的结构变革
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为体
跨国公司与国际机制
跨国公司与国内政治
跨国公司与国内政治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母国国内政治
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与东道国国内政治
(十四)经济发展,国家与全球化
发展转型政治学的核心议题,经济发展转型国家与全球化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
结构发展与国内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与外部经济条件的改善
经济转型与转型国家
发展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理论进展及其挑战
线性阶段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结构变动理论
国际依附理论
争论中的发展型国家模式
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两种模式及其争论
规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
大爆炸模式与渐进主义模式
制度变革,市场经济与全球化
(十五)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地区主义研究从理性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
国际机制方法
大国关系和国内政治分析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地区主义研究的另一种方法
亚洲区域合作:四种相互竞争的区域合作观念
雁形发展模式
大中华圈论和进程主导模式
势力均衡论和大国协调论
东盟方式
区域合作的亚洲方式: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区域合作的亚洲方式的合理性
区域合作的亚洲方式的局限性
全球学者参与的区域化研究
结语 理解中国转型:国家战略目标,制度调整与国际力量
关于中国转型的两种不同理论解释
两种解释
趋同论
实验说
战略目标,国内约束与制度调整
中央—地方的关系
政府—企业的关系
富裕—贫穷的关系
国际资本,商业网络,工业生产周期与制度调整
外国直接投资
海外华人商业网络
国际工业生产周期
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功能性的制度设计
第一,转型是我们理解中国在过去30年所采取的发展模式的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功能性的制度设计
第三,经济全球化是中国改革和开放的一种重要的国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