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
此导图主要介绍病毒性皮肤病和细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是指人类由于病毒感染出现的皮肤病,主要介绍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疣及传染性软疣,细菌性皮肤病主要介绍原发性感染皮肤病,即脓疱疮、毛囊炎、疥、痈、丹毒和蜂窝组织炎 重点掌握各种皮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编辑于2022-06-05 09:18:46皮肤性病学
病毒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是易复发
病因和发病机制
根据病毒抗原性不同分为I(HSV- I)型和II(HSV-II)型
HSV-II:成人多发,性接触传播,生殖器部位感染
HSV—I: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生活密切接触感染,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感染
HSV具有嗜神经及表皮特性,侵入皮肤黏膜后,先在局部增殖初发感染,后长期潜伏在神经节内,收到某种诱因(发热、受凉、劳累、机械刺激)后潜伏病毒被激活,形成疱疹复发
只要是能够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的都可能导致复发,尤其是细胞免疫(抗病毒)
临床表现
初发型
疱疹性龈口炎
多由于HSV-1型引起的,多发于1-5岁儿童
好发于口腔、牙龈等部位,迅速形成群集性小水泡很快破溃形成浅溃疡,疼痛明显
新生儿单纯疱疹
70%由HSV-II型引起的,多经产道感染,皮肤、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
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分为III型皮肤-黏膜-口腔局限型、中枢神经系统型、播散型
疱疹性湿疹
常发生于特异性皮炎婴幼儿,表面为特异性皮炎皮损处突然发现簇集水疱或脓疱为特征
接种性疱疹
皮肤局限接触部位,表现为群集性水疱
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较深位置的疼痛性水疱
复发型
部分患者原发感染消退后,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好发于口周、鼻周、外阴、也可见于口腔黏膜等部位
生殖器型
属于性传播疾病
实验室检查:病毒培养是诊断HSV感染的金标准
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可选用3%阿昔洛韦软膏、继发性感染可用夫西地酸乳膏等
系统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磷钾酸
水痘和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共同病原体;继发感染表现为水痘,潜伏在神经细胞中的病毒再度活化则引起带状疱疹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VZV引起的,现在命名为人疱疹病毒III型,水痘痊愈后,仍有病毒潜伏在后跟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临床表现
水痘
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可累积黏膜,同时可见不同时期的皮损
可伴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肺炎或脑炎等
带状疱疹
好发部位肋间神经、脑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常在身体的一侧
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老年人好发
带状疱疹的特殊表现
眼带状疱疹
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重者可失明、脑炎
耳带状疱疹
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播散型带状疱疹
指受累皮节在20个以上的皮损,主要见于机体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患者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带状疱疹发病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伴有神经痛,统称为ZAP,带状疱疹痊愈后神经痛持续存在者,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鉴别诊断
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的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
水痘
水痘可以通过ZVZ疫苗接种预防感染,隔离水痘患者是控制水痘传播的有效手段
病程具有自限性,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
带状疱疹
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疣
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寻常疣、趾疣、扁平疣、生殖器疣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是6周至2年
寻常疣
典型皮损为黄豆大小的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
发生甲周者称甲周疣、发生在甲床者称为甲下疣等;5年清除率可达90%
趾疣
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皮损起初为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形成淡黄或褐黄色斑块或扁平丘疹
下方可见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的小黑点
扁平疣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典型皮损为米粒大小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
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自体接种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同形反应)
生殖器疣
有称尖锐湿疣,为性传播疾病
传染性软疣
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起的
病因和发病机制
MCV感染引起的,属痘病毒,以MCV- I最常见
临床表现
本病多累积儿童和性活跃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潜伏周期1周—1年
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典型皮损为3–5大小的半球形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
预防和治疗
本病预防主要以避免搔抓,以防扩散,幼儿园或集体活动场所的公共衣物和浴巾注意消毒
疣体夹除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通过直接接触或自身接种传播
细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脓性炎症;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表皮剥脱素引起皮肤表皮松解或引起毒血症
临床表现
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有称寻常型脓疱疮,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发生流行,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是以面部暴露部位多见
皮损起初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易溃破、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
深脓疱疮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多累积营养不良儿童或老年人,好发于小腿或臀部
皮损起初为脓疱,逐渐想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和疬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
大疱性脓疱疮
噬菌体I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形成,多见于儿童或HIV感染者,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初起为水疱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壁薄易形成破溃和糜烂结痂
新生儿脓疱疮
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可伴有高热等全身中毒易发生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型71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形成,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厚有潮红的糜烂面,似烫伤样,皮肤有明显疼痛或触痛
实验室检查
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脓液可分离培养出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
预防和治疗
患者应进行简单隔离,衣物及环境消毒,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病情严重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
系统药物治疗:轻者因及时使用抗生素,可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必要时依据药敏试验进行选择性用药,同时应该注意电解质平衡
毛囊炎、疖和痈
是一组累积毛囊及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病因
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
临床表现
毛囊炎
局限于毛囊口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后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一般不留痂
秃发性毛囊炎:发于头皮且预后留有脱发或瘢痕者
须疮:发于胡须部毛囊炎
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发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
疖
是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初起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地浸润明显,后炎症向周围扩散形成质硬结节;伴有红肿热痛,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
疖多单发,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患者多存在免疫低下,长期饮酒等
痈
是多个疖累积组成,可深达皮下组织
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会处;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外观如蜂窝状;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中毒,亦可并发败血症
治疗
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早期疖未化脓者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疥和痈累及毛囊及周围组织可伴有淋巴结肿大,切忌挤捏和早期切开
系统治疗可选用耐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丹毒和蜂窝组织炎
是一组累积皮肤深部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病因
丹毒: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
蜂窝组织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临床表现
丹毒
好发于面部,小腿,足背等处;起病急有前驱症状
典型表现为水肿性红斑,界清,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散;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在红斑形成的基础上发生水疱、大疱或脓疱者,分别称为水疱型、大疱型、和脓疱型丹毒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引起坏疽者称为坏疽型丹毒;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散称为游走型丹毒;若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称为复发型丹毒,下肢反复发作可致皮肤淋巴结受阻,淋巴液回流不畅,日久形成橡皮肿
蜂窝组织炎
好发于四肢、面部、外阴和肛周等部位;起初为弥漫性、水肿性,浸润性红斑,界限不清,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损中央红肿明显
治疗
本病以系统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系统药物: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丹毒治疗首选青霉素
外用药物治疗:可用硫酸镁,并用抗生素软膏
物理治疗:紫外线照射、红外线等
手术治疗:已化脓者应进行手术切开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