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是一篇关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思维导图其内容有青霉素类 (青霉素 G 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警惕心脏的隐形杀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危重疾病典型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和周围体征(如瘀点、Osler结节),可引发脑、肺、肾等多器官栓塞诊断需结合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和免疫学检查(如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治疗核心是足量抗生素,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赘生物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新发杂音时应立即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手足癣困扰?一文教你科学应对!手足癣是由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表现为水疱、脱屑或糜烂,通过接触传染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注意与湿疹等疾病区分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24周),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预防关键:保持皮肤干燥、不共用物品,合并灰指甲需同步治疗特别提醒:足癣易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登革热是由DENV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等,重症可出现出血或休克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与麻疹、出血热等疾病鉴别预防关键在防蚊灭蚊,患者多预后良好,但重症需警惕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早期识别预警指征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抗菌作用机制
1.作用于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1)大分子量 PBPs: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与细胞壁合成 (2)小分子量 PBPs:具有羧肽酶活性→参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 (3)注意: ①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与不同的 PBPs 结合而表现出不同的抗菌活性 ②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 ③G+菌作用更强 ④对已经合成细胞壁无影响→对繁殖期细菌作用更强
2.增强细菌细胞壁自溶酶活性
耐药机制
产生 β-内酰胺酶(最常见)、改变 PBPs、“牵制机制”(某些 β-内酰胺酶与抗生素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进入靶位发挥抗菌作用)、改变菌膜通透性、增强药物外排、缺乏自溶酶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 G
来源和化学
①唯一的天然青霉素 ②侧链为苄基 ③干燥粉末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 但水溶液在室温中不稳定(现用现配); ③目前仍是治疗敏感菌的首选药(杀菌强、毒性低); 但有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 ④剂量用国际单位 U 表示(其它半合成青霉素均用毫克)
体内过程
①不宜口服,常用肌肉注射 ②难以入胞,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分布广泛,在炎症时可进入房水和脑脊液 ③几乎全部以原形迅速经尿排出(且多为肾小管分泌) ④为延长作用时间,可以采用难溶的混悬剂普鲁卡因青霉素(双效西林)、油剂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作用时间最长)→但仅限于轻症/预防使用
抗菌作用
1.对敏感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①大多数 G+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 ②G+杆菌(如梭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 ③G-球菌(如脑膜炎奈瑟球菌) ④极少数 G-杆菌(如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但不抗铜绿假单胞菌) ⑤螺旋体+放线菌
2.无效
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
临床应用
治疗敏感的 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如链球菌感染、脑膜炎奈瑟菌所致流脑、G+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剂量也需加倍)、放线菌病。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
最常见,在各种抗生素中发生率最高
(1)四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但最严重的是Ⅰ型(过敏性休克) (2)防治措施: ①详细询问病史和过敏史→过敏者禁用; 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③避免在饥饿时注射; ④不在无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⑤初次使用、用药间隔 3d 以上、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 ⑥现用现配; ⑦患者每次用药后需观察 30min 无反应后方可离去; ⑧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皮下/肌内注射肾上腺素(严重者稀释后缓慢静注并加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
2.赫氏反应
¤在青霉素治疗螺旋体疾病、炭疽等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 ¤可能是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后释放抗原物质所致。
3.其它
注射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剂量过大/注射过快直接刺激大脑皮层。
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 V (2)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新青霉素Ⅰ)、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萘夫西林(新青霉素Ⅲ)、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 ①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②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羧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 ③酰脲类青霉素: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 (4)抗 G-菌青霉素类:美西林、替莫西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共同特点
1.本身无/较弱抗菌活性,但可作为自杀性底物和 β-内酰胺酶不可逆结合并抑制。 2.对不产酶的细菌无增强作用。 3.与配伍的抗生素联合使用时,最好选择相似药代动力学的药物。 4.临床使用中需要密切观察疗效。
药物举例
1.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奥格门汀;+替卡西林=替门汀 2.舒巴坦:+氨苄西林=优立新;+头孢哌酮=舒巴哌酮/舒普深;+头孢噻肟=新治菌 3.三唑巴坦:+哌拉西林=特治星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亚胺培南
药理作用特点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酶(包括 MRSA)但不能口服(易被脱氢肽酶水解失活)→故临床常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 1:1 组成复方注射剂——泰能(但仅供注射用)
适用于G+、G-需氧(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的各种严重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感染、其它药物不佳者)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和青霉素相比,具有抗菌谱更广、杀菌力更强、耐酸又耐酶、过敏反应少等优点。
常用药物
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 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噻肟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