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
神学历史观占据支配地位
客观唯心主义:人类的历史决定于某种社会之外的神秘的精神(实质是上帝的别名)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意志当做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英雄人物的意志和思想构造的
我国先秦儒家哲学:重视经济因素的唯物主义成分
汉代王充: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安危都决定于时运和历数,而不在于君主有无贤德,政治是否清明 (混淆了社会和自然的界限,最终必然导致宿命论的结局)
资本主兴起的欧洲:“历史哲学之父”意大利维柯认为社会是人类创造的,并且是人能够认识的,还强调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共同性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人是环境的产物”、“意见支配世界”
陷入了 “二律背反”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的独到之处,在于接触到了所有制对社会制度的决定作用,还看到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但没有把唯物主义因素贯彻到底,在“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对立”面前止步并倒退了)
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家:
察觉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探讨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及其经济根源(人民群众指资产阶级)
共同点:虽在各自的不同条件的考察历史,但都提出并肯定了“环境决定人、决定人的思想面貌”的唯物主义原则;他们对环境和造成环境变化的原因尽管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但由不得不回到“意见支配环境”的唯心主义结论
黑格尔:第一次正确地把人类的历史描写为一个过程,并试图解释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但
他认为历史的规律是由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清除了神秘的绝对精神,把自然和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但却把人看成
脱离具体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单纯的自然物
(马&恩: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列宁指出一切旧的历史理论有两个最主要的缺点: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
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思考:有严重缺陷的唯心史观为何在社会历史理论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第一: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联系,历史发展的动因,都未能充分暴露
(生产者生产什么,通常是直接服从于生产者个人的目的和计划,掩盖了隐藏在背后的经济规律;被剥削者直接感受到的是剥削者个人意志的支配力量)
第二:剥削阶级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精神生产,决定了他必然要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
(唯心史观是剥削阶级用作懵逼群众、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第三:唯心史观的长期统治地位,还有其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过程的最显著特点是人和人的主观意志的参与
(如果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就必然会夸大精神和个人的作用,导致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