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绪论
客家方言(3.6%)(梅县话为代表)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编辑于2022-06-06 17:48:14绪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说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语言)
语言的属性
定义: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从结构上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从功能上看:
人与人的关系: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
人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两种形式
口语:口语是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简短、疏放,有较多省略,一发即逝 (第一性)
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第二性)
关系: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对书面语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又起一定的作用,推动口语的发展。
总结:现代汉语亦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文学语言
定义:又称为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
文艺作品的语言:文艺作品表达手段的总体, 为书面语形式。
文学语言的内涵和功能要比文艺作品的语言更加广泛丰富得多
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书面语的产生与演进为先决条件。文学语言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具有表达力。
作为标准语,文学语言正是以其典范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与口语,对于现代汉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起着很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文学语言包含文艺作品的语言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狭义的现代汉语(填空,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狭义的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形成及确定 (填空) 五四运动后 “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白话文最后在书面上取代文言文创造了条件: “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时间 1955年在北京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主张向全国大力推广。会后经各方研究,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三项标准的含义。
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作基础方言。
汉族早就存在着民族共同语: 雅言(春秋)―通语(汉代)—官话(明代)—国语 (辛亥革命后)—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 言文脱节一一口语书面语发展不协调 方言一一区域之间口语发展不协调 唐宋以前为文言文,唐宋时期出现白话文
唐代——变文(韵文和散文结台的说唱艺术形式) 宋代——语录(语录体: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的文体《论语》) 宋、元——话本(民间说书艺人讲故事时使用的底本) 宋、金、元——诸官调和元曲 明、著——小说
注意
书面语的发展历程(填空) 殷商时期:出现; 先秦时期:较为成熟: 汉初或南北朝时期:书面语逐渐脱离口语,被称作文言或文言文。 唐宋时代: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产生; 明清时期:影响较大的是《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
普通话与方言的调和: 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少数民族的语言,也不是要消灭汉语方言。
三、现代汉语方言
广义的现代汉语 广义的现代汉语指现代全体汉民族适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及其方言。
链接:《语言学纲要》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统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之下,就叫做“地域方言”,也简称作“方言”。)(可能会考简答)
方言也具有完整的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汉语方言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最小)各个方面。
方言的形成原因
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
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
汉语方言的分区
1.北方方言(73%)(北京话为代表)(记住方言片)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填空,选择) 华北一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 西北方言: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西南方言: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份地区…… 江淮方言: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
2.吴方言(7.2%)(苏州话为代表) 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地区、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闽方言(5.7%):①闽东方言(福州话为代表)②闽北方言③闽南方言(厦门话为代表)④闽中方言⑤莆仙方言 闽方言内部分歧比较大,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包括福建、海南、广东······
4.粤方言(4%)(广州话为代表) 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叫“白话”。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5.客家方言(3.6%)(梅县话为代表)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6.赣方言(3.3%)(南昌话为代表) 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南部除外),以南昌话为代表。
7.湘方言(3.2%)(长沙话为代表) 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 湘方言内部还存在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
方言区→方言片(又称次方言)→方言小片→地点方言 注意: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七大方言语音的主要特点 (填空)
声母方面:吴方言、闽方言有浊塞音、浊塞擦音 韵母方面:湘方言有入声,但无入声韵尾 声调方面:粵方言调类最多(方言调类数量:3—10) " 其他特点:西北方言有鼻化韵母,湘方言n、I相混,闽方言没有f
十区说(了解)简答 将北方方言中山西部分地区及其邻近陕西、河南、内蒙古、河北部分有入声的地区独立成“晋语”区;同时,将皖南一带徽州方言列为“徽语”区,将广西北部和南部的“平话”单列为“平话”区。连同原来通行的七区成为“十区”。
总结: 狭义:北京语音、北方话、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普通话 填空选择 广义:普通话及其方言 简答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1.语音方面: ①没有复辅音。音节内辅音不连用,例如没有str,sp等,因而噪音少。②元音占优势。复元音比例高,乐音成分比例大。③音节整齐简洁。多是辅音在前,元音在后,结构整齐。④有声调。使语言富有高低升降的变化。
2.词汇方面 ①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目一眼睛 外交部长—部长 ②构词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 火车 山峰 ③同音语素多。 亿、意、异、益、易
3.语法方面 ①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 ②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地震 ③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并非一一对应 ④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4.文字方面 ①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非音节/意音/语素文字 ②汉字是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 ③汉字分化同音词能力强。 ④汉字具有超时空性
五、汉语的地位
汉语与语言谱系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
汉语与语言谱系(重点)(世界语言大概分为10种语系) 世界语言-汉藏语系-汉傣语族-汉语语支-汉语
汉语的影响
1.国内:各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语已经成了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际语。
2.国外: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填空,判断) ②汉语和国外许多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如汉语的“丝”、“茶”等词为英、俄、意大利等许多语言所借用: ③日语,朝鲜语,越南语都吸收过大量汉语。(填空) 4.汉语是 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 另外五种是英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5.汉语的使用范围仅 次于英语。 6.我国还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成为了各国人民学习汉语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
第二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一、国家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1.时间 ①20世纪50年代初就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②1985年12月,国务院决定把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简称“国家语委”),扩大了它的工作范围和行政职能。 ③2000年10月,根据我国《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它首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和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填空,选择,判断) 现代著名作家的优秀的白话文作品,以及国家正式的文件,报刊社论等就是这种典范的白话文著作。 Eg:难免犯错误=难免不犯错误 差点儿摔倒了=差点没摔倒
2.任务(填空) ①1955年国家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后,国务院根据会议精神决定以“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
北京语音:就整体而言,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不规范的。
三、推广普通话
①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方针是“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20世纪8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重新制定的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②1995年起,逐步实行按水平测试结果颁发普通话等级证书的制度。 ③自1998年起,每年9月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