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宗教改革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通常指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编辑于2022-06-07 07:47:30第八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
复兴的范围不仅限于人文学科
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化的开端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是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成就
人文主义的特征
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弗吉里奥(意)
地位
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学者
教育目的
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方法
所教内容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特征
教育内容
历史、伦理学、雄辩术、体育、文学、绘画、音乐、数学、医学、法律、自然知识等
维多诺里(意)
地位
弗吉里奥教育理想的实践者
教育特点
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
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基督教信仰的养成
格里诺(意)
教育目的
古典文化教育本身
学习方法
主张先学语法规则然后学古典作品(夸大了语法规则的价值)
教育特点
过高地评价西塞罗文体并将其作为作文的唯一正确典范,推动了“西塞罗主义”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逐渐从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变成了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
伊拉斯谟(北欧)
著作
《基督教君主的教育》、《论童蒙的自由教育》
教育目的
学古人之道以改造现实社会
教育特点
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
培养的人的品质是虔敬、德行和智慧
主张学习古典文化
教育方法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维夫斯(北欧)
著作
《知识论》、《论灵魂与心灵》
教育特点
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
用心理学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
温斐林(德)
教育特点
反对古典语言的学习中专重文法的错误倾向
强调人文之学要以维护社会的道德为标准
学术知识与宗教信仰并行
林纳克(英)
科利特(英)
莫尔(英)
著作
《乌托邦》
埃利奥特(英)
著作
《行政官之书》
教育目的
培养绅士而非学究
教育特点
主张学习古典语言应建立在学习本族语言的基础上
重视教育中具体经验的价值
强调体育锻炼
培根(英)
提出科学认识的方法——《归纳法》
他的认识论为教学方法变革提供了哲学依据
提出了研究百科全书式知识的理想(泛知识),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
否定过于尊崇古典文献
比代(法)
拉伯雷(法)
著作
《巨人传》
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个人自由)
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
要求认识所有新事物
提出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理解性掌握知识)
拉谟斯(法)
教育特点
反对泥古崇古,反对迷信权威
强调实用性,学习知识用于实践
蒙田(法)
著作
《散文集》
反对培养学究
倡导怀疑精神
反对理智屈从权威
反对空疏无用,崇尚实际效用
认为本族语最有价值
不主张学生过分依赖书本
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
因材施教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
古典主义
世俗性
宗教性
贵族性
具有两重性,即进步性和落后性并存
新教教育
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建立
宗教改革运动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性质是企图以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主张改良宗教)
新教实际上是个人主义,要求以原始基督教义取代中世纪教会教义,以古代教会为楷模革新天主教会
新教VS旧教(新教内部VS)
新教主要分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
路德派新教与教育
基本信息
始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
路德
宗教与政治主张
主张因信称义
主张众信徒皆教士
提倡新的善功与天职观念
主张政教分离
教育目的
宗教性目的(首要)
世俗性目的
教育原则
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
由国家安排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思想
初等学校
教学内容
宗教为主(《圣经》)、读写算、历史、音乐、体育等
教学方法
废除体罚,满足儿童求知活动和兴趣,主张直观教学法
中高等教育
教学内容
主要是古典科目(意图为了更好理解《圣经》和其他基督教典籍)
梅兰克
大体上和路德差不多,主要是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贡献较大
斯图谟
在创建和完善新教中学方面成就突出
布根哈根
制定学校章程,提出为所有儿童办好初级学校,进行宗教教育并用德语教儿童读写
加尔文派新教教育
基本信息
兴起于瑞士,慈温利导致新旧教内战,加尔文去瑞士宣传新教教义
加尔文
宗教主张
政教合一
命定论
教育主张
著作
《基督教原理》、《教会管理章程》、《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
教育对生活的意义
人与生俱来带有原罪,若不加以教化,抑恶扬善,人必定走向堕落
人信仰上帝的心是后天养成的,为了信仰,为了能直接阅读《圣经》,也须受教
人的知识和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价值,而人不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故要不断完善自身,也须受教
为具备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也须受教
教育主张
提出普及、免费教育
教育思想
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
重视法语教学,且在古典语言教学中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教育成就
创办日内瓦学院
英国国教与教育
管理方式
国家通过教会来管理学校
管理内容
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偶尔对教材做出规定
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的
逐渐重视英语教学
天主教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会的改革与复兴
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措施
改组宗教裁判所,加强思想控制,以镇压异端
发展耶稣会,与新教抗衡
召开特兰托公会议
积极推进海外传教
三十年宗教战争
战争结果
妥协,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但教皇反对
耶稣会的教育活动
基本信息
是反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
首创者是罗耀拉
教育
目的
是实现其宗教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特点
集中于中高等教育而不重视初等教育
学校
统称学院
初级部
相当于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
学习内容
人文学科为主
高级部
哲学部
学习内容
逻辑学、形而上学、心理学、伦理学、数学、物理、天文等(这里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近代科学不是一回事)
神学部
最高一级
学习内容
《圣经》、经院哲学(阿奎那)
富有成效的原因
完备的组织管理
依据《耶稣会章程》、《教学大全》
高水平的师资
宗教训练
知识训练
有关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全面训练
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寄宿制和全日制
班级授课制
使用讲座、讲授、阅读、写作等方法
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亲密的师生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致命弱点
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三种教育力量的冲突与融合
人文主义和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
新教和天主教反对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有贵族性
新教教育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天主教教育有强烈贵族性
三者都很重视古典人文学科,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三者根本差异在于它们所服务的目的不同
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性是更深刻的,洋溢着近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