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马原超详细知识点整理
考研必看!马原必考知识点思维导图分享!下图从总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四大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内容详实,框架清晰。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就赶紧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19-11-14 07:47:52马原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共产主义是什么(定义)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硕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是关于无产接机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产生条件
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
十九世纪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
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
宪章运动
德国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思想渊源
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
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政治经济学
因果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
理论变实现
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属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集中表现了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在时间中接受检验,并随着时间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旗帜和动力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
核心观点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内在层次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衍生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务是联系的还是独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衍生问题【总结】
基本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是否是同一性
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不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衍生问题
世界史怎样的
联系、发展、全面
辩证法
孤立、静止、片面
形而上学
物质观
物质范畴
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定义方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定义
物质的特性
客观性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存在方式
定义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关系
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载体
方法论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的特殊方式.静止
定义
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特性
静止
相对性、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
绝对性、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静止与运动互为尺度】、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方法论
只有吧我了运动贺敬之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前提条件】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定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特性
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
空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时空:客观性、有限性、无限性、绝对性、相对性
关系
不可分割
物质观各概念的性质【总结】
物质
客观实在性
运动
绝对性
静止
相对性
时间
一维性
空间
三维性
客观性、有限性、无限性、绝对性、相对性
实践观【劳动】
定义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和同一的接触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显示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意识观
定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起源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征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影响因素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最重要】
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胜利活动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衍生说法
意识=物质,模仿性
意识≠物质,相对独立性
意识>物质,创造性
意识<物质,选择性
意识观常见干扰选项
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错误】
意识独立与物质之外【错误】
意识和物质是绝对对立的【错误】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重要性
客观规律性【重要性】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主观能动性【重要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关系
辩证统一
基础【两者同一】
实践
衍生关系
人与自然
子主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结论】
世界是同一的,即世界的本源是一个
世界的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同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物质世界的同一性是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误差别的统一
世界物质性同一的层次
这个世界有没有同一的本源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是一个
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如果有是什么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同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如果有有几个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性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我事物,切记主管的随意性
客观性:人不能够改变【决定、创造】的
普遍性【中介的概念】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有联系】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相互的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正义,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条件性
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
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永恒发展
定义
发展史前进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渐灭亡的东西
发展中的关系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得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个中国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旧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中所不能容忍的新内容
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作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产物,他们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用户,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
过程的观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凡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里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同意规律是贯穿子良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同意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既对立统一
同一性:矛盾双方的两种趋势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双方
相互排斥
相互斗争
相互区别
斗争形势
对抗性
非对抗性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
看问题一分为二
处理问题求同存异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利用对方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向彼此的对立面相互转化得到发展
斗争性的作用
促使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促使双方的地位与形式发生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意义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运动中【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特殊性:具体事务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种情况
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
同一事物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不同
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它的性质与地位不同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相互关系
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举一反三、找规律
矛盾不平衡发展原理
单个矛盾的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本矛盾
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次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方法论
两点论
重点论
抓关键
看主流
质量互变【过程、状态】
概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性
质: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事物输俩个上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不显著变化、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飞跃、中断
辩证关系
区别
概念
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我们不足张突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不足张循环论
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
适度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协调发展的理念
平衡的观点
否定之否定【方向、归宿】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既成,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比较
自我否定【辩证法否定观】
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灭【形而上学否定观】
扬弃【辩证法否定观】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同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的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方法论
任何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概念
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 吧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有其因必有其果是错的
一因多果
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
多因多果
复合因果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
必然性和偶然性
定义
必然性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指食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关系
区别
1.他们的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2.是他们的表现形式不通过,必然在十五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偶然性是不确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
3.他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统一性
必然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未自己开辟道路【寓于】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可能性与现实性
定义
现实与可能是解释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关系
现实和可能相互区别
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态;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和可能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立足现实,专网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力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现象与本质
定义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内在联系:本质 外部表现: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则是表面的、外显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关系【对立统一】
区别
定义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觉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假象不是错觉
联系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内容与形式
定义
内容和形式是解释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存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
事务上的联系与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县城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管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管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和发展
三大规律探索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个坚持和运用
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成就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
辩证的分析方法
归纳与演绎【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综合与分析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定义
时间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结构
主体
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型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客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
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中介可以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恐惧系统
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预言符号工具系统
特性
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题、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思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思的活动
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时间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旧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绝地那个了它的历史性,因为时间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手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类型
基本类型【从内容上看】
物质胜场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信息时代的衍生:虚拟实践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命题角度:认识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人的认识行动不等同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理论:认识实践的高级形式
理论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过程
先导
科学理论遇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总结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时间
实践先于认识,但认识是时间的先导
实践高于认识,但实践与认识又具有同一性
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反映论】
直观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内心反省
认识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觉
知觉
表象
三种形式的特点
直接行使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三种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
两个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纯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该着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定义】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定义】认识主体的感情和一直,以及非逻辑性等特点的人是形式,如联想、想想、彩车、顿悟、灵感
【作用】激活作用、驱动作用、控制作用
认识的规律
【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线发展,这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具体性】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认识的历史性】主管人事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反复性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务的人是汪汪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扯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的无线循环
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本质上是前进上升
具体性
主观认识要统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时间相符合
历史性
主管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真理与价值
真理
含义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错误观点
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
特性
客观性
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元性
真理只有一个
绝对性
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线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性
含义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表现
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人是,有待于深化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
二者相互包容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可分的,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绝对性,相对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真理
真理与谬误关系【辩证统一】
区别
认识的内容是否如是反映了客观事物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联系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迷雾中也吟唱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真理和咩唔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方法论
吃一堑,长一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两种错误观点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定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定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诡辨论】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有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逻辑证明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根据前面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
他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
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从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以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价值
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题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特性
主体性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客观性
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时客观的,而不是抽象的
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多维性
这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社会历史性
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实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的具体的人,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
价值的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观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基本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时间中人们必须要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人们自身需要内在瓷都,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的任务不仅是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含自然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应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的定义
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的定义
必然性及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必然走向自由的重要性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自由的条件
认识条件【指导】
实践条件【做到】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活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类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干扰)【唯心史观的缺陷】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只看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略人们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定义【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决定力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地理环境【影响】
人口因素【影响】
社会存在及其构成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定义【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与社会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物质利益相关】
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文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物质利益相关】
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
关系
社会存在如何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其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中最突出的表型)
方法论意义【了解即可】
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了科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第一对基本社会矛盾】
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结构
劳动资料【工具】
生产资料A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B
劳动者【人】
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
最基本决定性的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能动的反作用力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名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内容】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应到基本不相适应,再到基本相适应;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方法论意义
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判断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要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国家政权】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措施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否良性互动还要看,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关系】
国家性质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切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形式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阶段另一个阶段的工具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变更的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动力是什么】(矛盾)
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应”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心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赠券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基本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动,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性质与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有之路
科技的作用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技具有两重性【双刃剑】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谁创造了人类历史】(人民群众)
现实的人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定义】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时间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反对:普世价值
人的本质(二重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自然属性】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定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题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即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
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股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历史人物
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接触人物
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层或阶层利益,对推动历史社会发展其显著出尽做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基础】
剖析资本主义的来源
资本主义生产的途径有两个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原始累计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收中的历史过程
原始积累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价值是什么【商品的定性分析】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劳动创造价值【使用价值+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有用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普遍性】(钱)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
二者不可兼得【对立性】
二者缺一不可【统一性】
劳动的二重性
【特殊性】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普遍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指敞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价值如何衡量【商品的定量分析】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长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如何衡量【商品的定量分析】
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比较
同种商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同种商品
将不同的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的复杂劳动
价值如何表现【货币】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基本只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
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可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可以不足值
储藏手段
货币推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只能
支付手段【借贷、订金】
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
世界货币
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划分为两级
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货币,他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这样商品的内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
价值规律【市场】
定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
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产生的消极后果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式这一矛盾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在既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剥削】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产生的经济条件】
劳动力
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劳动者是人,人不可以成为商品,但是劳动力可以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本人生存】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家糊口】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教育支出】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括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有用性】就是劳动,而劳动又是普通商品价值的源泉
货币所有者购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增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
能够带来财富的财富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制度条件】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实质
对于资本主义本质的理解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前提】
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假象】
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方法】
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结果】
剩余价值的生产【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对于劳动者】和价值增值【对于资本家】过程的统一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来源】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归宿】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实质】,他是雇佣工人生育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的本质
【可变】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总结
价值的本质
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也不是物,是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本质
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率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v)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利润/工资=给资本家挣的钱/为自己挣的钱=m/v
剩余价值的产生【剥削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
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
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生育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的分配
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利润的本质
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的形成
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低的部分转向利润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原则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来瓜分剩余价值
在利润平均化规律作用下,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
生产价格的计算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C:V)+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的循环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种基本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继起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因素有两个
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剩余价值的积累【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累计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累计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累积的源泉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的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角嘀咕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对立,叫做资本价值的构成(C:V)
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总结:资本累计的演化过程
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相对过剩人口→贫富差距、社会动荡
剩余价值的意义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阐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重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发现总结
一生的两大发现
剩余价值
唯物史观
哲学领域两大发现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危机【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关系】和生产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经济危机de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产生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四个阶段
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额,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民主制度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
分权制衡
社会契约
自由、平等、博爱
法制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国家政权
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利主体独立行使
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de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
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发展形势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
垄断形成的过程
生产集中
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资本集中
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垄断的定义与原因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形成原因
获得高额利润
避免两败俱伤
形成竞争机制
垄断的本质
尽管垄断组织的形式多样,但他们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与竞争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
垄断没有消除生产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不存在有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社会生产的绝对垄断
垄断跨部门【第一大跨越】
金融资本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金融资本
资本参与
人士参与
金融寡头
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经济上通过“参与制”实现,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带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价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垄断跨领域【第二大跨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五种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宏观调控
目标
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微观规制
目标
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微观规制的三宗种类型
反托司法
公共事业规划
社会经济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垄断跨国界【第三大跨越】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经济动因
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
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经济社会后果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是有利的,对资本输入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是通过垄断组织间的协议实现的,而协议的订立、瓜分的结果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家卡尔特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同盟是由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出门缔结协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如西方七国集团、欧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世界贸易组织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摄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其决定作用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瓜分世界的资本国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表现
生产的全球化
贸易的全球化
金融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个体资本所有制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二战开始兴起】
法人资本所有制【公司制】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职工参与决策
终身雇佣
职工持股
社会阶层变化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其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
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于发展
从十六世纪初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算起,社会主义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次飞跃】、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苏东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过程。
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页、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总要原则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无产阶级革命与俄国的探索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通知,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它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列宁努力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刘给后人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经济上
经济发展战略
在发展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经济体制
主要实在所有制结果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政治上
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抵消的监督机制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贡献【不重要】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概念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不重要】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自己的理论,反对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他们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提供了科学方法
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国庆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咸鱼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挂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de曲折发展与不断完善【不重要】
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情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人是,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时间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史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四五,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在社会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重要】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相互联系 相互区别
对立统一关系
斗争同一关系
矛盾关系
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特征
概念
特征
关系
对立统一
不可分割
方法论
理论方法论
实践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