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糖和苷
天然药物化学糖和苷思维导图,包括单糖的立体化学、糖和苷的分类、糖的化学性质、苷键的裂解、糖的核磁共振性质等。
编辑于2022-06-09 23:41:48糖和苷
基本概念
糖类(碳水化合物)
多羟基醛酮或其脱水聚合物,(光合作用)初生产物,(大多数天然产物)初始原料
苷类(配糖体)
糖/糖衍生物+苷元(非糖物质) →半缩醛/半缩酮反应(脱水)→苷
分布
植物干重80~90%
生物活性
抗肿瘤
抗肝炎
抗心血管疾病
抗衰老
单糖的立体化学
单糖:多羟基醛酮类
水溶液中,环状半缩醛酮(环张力影响,多为5/6元氧环,即吡喃/呋喃型糖)
立体结构表示法
Fisher.投影视。
基本规则:主C链上下排列 氧化程度高的在上 横前竖后
Haworth
子主题
优势构象式
单糖的绝对构型(DL)α羟基醇(编号最大的不对称C原子的构型与甘油醛作比较)
Fisher式
最后一个C*(向右为D向左为L)
多糖结构的测定
纯度测定
多糖的纯度只是相对的概念,只能得平均的相对集中的分子量,不像单糖结构确定,多糖往往多一个糖少一个糖影响不大
方法
超离心法
HPCE
凝聚色谱法 柱h:d>40
旋光测定法
不同浓度乙醇↓,比较
官能团摩尔比法,RI,HPLC
纯度
不同于小分子化合物
相似的链长的平均分布
MV
传统方法
物理方法(粗略)
沉降法、光散射法、粘度法、渗透压法、超滤过法、超离心法
凝胶柱色谱法(反分子筛,成本较高,大分子量标准物质贵一点)
MS
质谱检测仪包括离子化单元和质量检测器,质量检测器有检测范围,对大分子检测较弱,很多多糖早已超范围,解决方法:一水解;二让多糖带上多电荷
ESI-MS
单或多电荷质子
MALDI-TOF-MS
MALDI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激光照射样品与基质形成的共结晶薄膜,基质从 激光中吸收能量传递给生物分子,而电离过程中将质子转移到生物分子或从生物分 子得到质子,而使生物分子电离的过程
多为单电荷质子
单糖组成的确定(全水解)
单一多糖→单一峰,杂多糖→比例确定
PC
显色确定:确定单糖的种类
TLCS:大致定量
GC(更准确)
糖有很多羟基,极性太大,全甲基化或硅烷化处理处理
CH3OH解→TMS化
常采用盐酸甲醇解的方法:端基带上-OCH3,再TMS((CH3)4Si)化
以甘露醇或肌醇为内标,已知单糖作标准
HPLC(更准确)
水解后→折光检测器,确定单糖的绝对构型
单糖绝对构型的测定(究竟是D/L?)
对映异构体的分离原则
衍生化,引入新的手性中心→非对映体(差向异构体)
色谱柱具备手性
色谱柱引入手性(黄虎鲸色谱柱)
流动相用手性(如流动相加入黄糊精)
方法
GC
流程
单糖+手性试剂→非对映体化→TMS化
方法
D,L-单糖与单一构型的手性试剂(L-)反应
两单糖样品与一个手性试剂反应,对照一个标准品,Rf值范围来确定是哪种衍生化
1种单糖与2个手性试剂(D,L-)反应
HPLC
试剂:S-(-)-1-苯基乙基胺
特点
样品用量少
灵敏度没有GC高
手性色谱法(昂贵)
旋光检测器(仪器昂贵)
如ORD、CD检测器,用紫外吸收一般用ORD才可以
旋光比较法(样品用量大)
单糖之间连接位置的决定
多糖:全甲基化→水解→GC定性和定量
多糖本身的游离羟基都被甲基化,水解之后会暴露端基羟基,就可以判断每个单糖是1,4/1,2连接;含有3个羟基的支链糖,含有2个羟基的主链糖(可大致判断组成)
水解
先90%HCOOH,后0.05MH2SO4或CF3COOH
CH3OH解(少用):有时早曾糖连接位点甲基化
甲基化单糖中游离-OH的部位就是连接位置
低聚糖(寡糖)
1H-NMR:全乙酰化→2D-NMR
????为什么要乙酰化
13C-NMR测定:苷化位移规律
糖链连接顺序的决定
酶水解成较小的片段,后低聚糖连接顺序分析(质谱、核磁等)
缓和水解法
NMR法
13C-NMR:弛豫时间T1
外侧糖较大
同一个糖基本相同
2D-NMR
质谱分析
FAB-MS
糖和苷的分类
糖的分类
单糖(多羟基醛/酮,3~8个C)
种类:200多种,五六碳糖最多
存在形式:结合状态(多数);游离状态(少数如葡萄糖、果糖)
常见(10种)
五碳醛糖:L-阿拉伯糖、D-木糖、D-核糖 六碳醛糖:D-葡萄糖、D-半乳糖(3位)、D-甘露糖(2位)、D-阿洛糖 六碳酮糖:D-果糖、L-山梨糖 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 支碳链糖:D-芹糖 氨基糖:羟基→胺基(动、微生物中) 葡萄糖胺(龙虾甲壳)(!命名:2-氨基-2-去氧-D-葡萄糖) 天然多为2-氨基-2-去氧醛糖 去氧糖:(强心苷、微生物代谢产物) 最常见:2-去氧糖;6-去氧糖(实际为甲基五碳糖,强心苷中通常不是这种);2,6-二去氧糖 糖醛酸:伯醇基→羧基(游离糖醛酸不稳定,会形成内酯;植物种糖苷形式存在比较稳定) 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 糖醇:醛酮→羟基 D-山梨醇、D-甘露醇、D-木糖醇 (分布广,有的有甜味) 木糖醇制备:玉米芯/甘蔗渣/花生壳(多聚戊糖)粉碎→加硫酸、水,加热→水解成木糖→催化加氢→木糖醇 环醇:肌醇(肌六醇,有9个异构体)
五碳醛糖:L-阿拉伯糖、D-木糖、D-核糖 六碳醛糖:D-葡萄糖、D-半乳糖(3位)、D-甘露糖(2位)、D-阿洛糖 六碳酮糖:D-果糖、L-山梨糖 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 支碳链糖:D-芹糖 氨基糖:羟基→胺基(动、微生物中) 葡萄糖胺(龙虾甲壳)(!命名:2-氨基-2-去氧-D-葡萄糖) 天然多为2-氨基-2-去氧醛糖 去氧糖:(强心苷、微生物代谢产物) 最常见:2-去氧糖;6-去氧糖(实际为甲基五碳糖,强心苷中通常不是这种);2,6-二去氧糖 糖醛酸:伯醇基→羧基(游离糖醛酸不稳定,会形成内酯;植物种糖苷形式存在比较稳定) 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 糖醇:醛酮→羟基 D-山梨醇、D-甘露醇、D-木糖醇 (分布广,有的有甜味) 木糖醇制备:玉米芯/甘蔗渣/花生壳(多聚戊糖)粉碎→加硫酸、水,加热→水解成木糖→催化加氢→木糖醇 环醇:肌醇(肌六醇,有9个异构体)
寡糖(2~9,苷键)
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半缩醛/酮是否有游离)
蔗糖(非):α-D-葡萄糖-(1→2)-β-D-果糖 (其中1和2各自为其半缩醛酮位) 麦芽糖(还):α-D-葡萄糖-(1→4)-β-D-葡萄糖(其中4不是半缩醛,还有游离半缩醛)
环糊精
6,7,8个Glc→α,β,γ-环糊精 1→4连接 (微生物产生,淀粉类物质)
特点
水溶性好 羟基都在外侧,内侧疏水,可包溶脂溶性药物 多个手性中心,可用于手性分离
多糖(10↑,苷键)
动植物支持组织
纤维素、甲壳素 不溶于水(多糖形成脱水,极性下降,脂溶性较好) 分子呈直线型
动植物用于贮存养分
淀粉、肝糖原等 可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 分子呈支链型
均多糖和杂多糖(杂多糖多含O-乙酰基、N-乙酰基、磺酸酯等)
植物多糖
淀粉
构成与构型:直链淀粉(糖淀粉):α(1→4) +支链淀粉(胶淀粉):α(1→4)或α(1→6) 分子结构:呈螺旋状(粒状易于贮存营养) 每个螺环6个葡萄糖 性质:碘分子、离子可进入螺环通道→有色的包结化合物→显色 (平均聚合度↑,颜色越深)
纤维素
糖苷键:β(1→4) 分子结构:直线状 性质:肉食动物β-苷酶少,无法吸收利用 微生物、原生动物、反邹动物可利用
果聚糖:如菊淀粉(D果24βD葡,聚合度35,测定肾清除率) 半纤维素(杂多糖;酸性多糖,支链糖醛酸,碱可水解) 树胶 粘液质/粘胶质 香菇多糖:抗肿瘤(辅助放化疗,增强免疫力)
动物多糖
糖原:结构类似淀粉,聚合度更大、分支更高 遇碘显红褐色 甲壳素:N-乙酰葡萄糖胺 β(1→4) 结构、稳定性类似于纤维素 酸性粘多糖:(氨基几糖+糖醛酸) 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 统称蛋白聚糖(∵常以蛋白质结合状态存在)
苷的分类
氧苷
醇苷
红景天苷(强壮增强适应力) 毛茛苷(杀虫、杀菌) 京尼平苷(泻下、利胆) 甘草酸/甘草次酸(抗肿瘤) 海星环苷
酚苷
天麻苷(镇静) 番泻苷A(泻下) 芦丁(软化血管) 秦皮素(抗菌)
氰苷(苦杏仁苷)
α-羟氰苷:稀酸→HCN(镇咳、过量致死,服用乳糖竞争β-葡萄糖苷酶可预防中毒) γ-羟氰苷:垂盆草苷(降低谷丙转氨酶) 养偶氮苷类:苏铁苷、新苏铁苷(肝脏代谢→有毒CH2N2)
酯苷
水解后往往会成环
吲哚苷
靛苷、菘蓝苷(板蓝根,病毒性腮腺炎)
硫苷
(十字花科,顺其功效) 萝卜苷 黑芥子苷 白芥子苷
氮苷
腺苷 鸟苷 胞苷 尿苷 巴豆苷
碳苷
要求结构→活性碳原子(电子云密度高) 苷元:间苯二酚、间苯三酚(多) 如:黄酮、查尔酮、蒽醌、酚酸等 化学性质:难水解;消化道中部分微生物可水解 牡荆素、异牡荆素、三色堇素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溶解性
糖(糖越多水溶性越小)
单糖极性>双糖 聚合度↑→水溶性↓(与-OH/C的分担情况有关) 易溶于冷水,或于热水成胶体溶液
苷(亲水性,糖越多水溶性越强)
苷元(亲脂性)
甜味
单糖~低聚糖:甜 多糖:无味(聚合度↑,甜味↓) 苷:苦(人参皂苷)、甜(甜菊苷)
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单糖集团活泼性: 半缩醛(酮)>伯醇>仲醇 2-OH>3,4-OH e键-OH>a键
反应条件与产物
-CHO→-COOH
银镜反应:Ag+→Ag
弗林反应:Cu2+→Cu2O砖红色↓
Br2/H2O:褪色
HNO3:醛糖→糖二酸
HIO4、Pb(Ac)4氧化:邻二醇-OH
过碘酸氧化
适用
邻二醇→两个醛 α-氨基醇→两个醛+NH3 α-羟基醛/酮(反应较慢)→醛加酸 邻二酮(反应最慢)→两酸 活性次甲基结构
反应条件
含水溶液;避光
反应特点
定量进行 降解产物稳定 生成的HIO3可滴定
HIO4消耗量的确定
单糖:按Fischer式计算 成苷:胺Haworth式计算 活性CH2:多消耗1分子HIO4
用途
推测糖中邻二-OH多少 推测吡喃糖、呋喃糖 推测低、多聚糖聚合度 推测1,3连接还是1,4连接 糖与糖连接的位置
Pb(Ac)4氧化
氧化能力较HIO4强:室温下可氧化草酸 立体选择性更高:呋喃糖反式二醇OH不能氧化 需要在有机溶剂中进行:HAc, 二氧六环 (多糖类物质使用受限)
Monish反应(糠醛形成反应)
糖基专属
糖、苷类+浓硫酸+α-萘酚→棕色环
多糖→HCL→单糖→浓硫酸→糠醛(呋喃环结构)+芳胺或酚类→有色物质
羟基反应
反应活性: 半缩醛羟基(max)>C6-OH(其次)>仲醇(min) (仲醇最差,∵空间位阻)
反应类型
醚化、酯化:少用 缩醛(酮)化:保护OH 硼酸络合反应
缩酮和缩醛化反应(保护-OH)
反应试剂:酮(或醛) 多元醇:含2个适当空间位置的OH 条件:脱水剂 矿酸、无水ZnCl2、无水CuSO4等 产物:环状缩酮 (ketal)、缩醛 (acetal) 酮类易与顺邻-OH生成→五元环状物 醛类易与1,3-双-OH生成→六元环状物
糖+酮→五元环缩酮(异丙叉衍生物)
有顺邻-OH时:五元环状物 无顺邻-OH时:转变为呋喃糖结构→再生成五元环状物
糖 + 苯甲醛 → 六元环状缩醛 (苯甲叉衍生物)
1,3-OH结构
硼酸络合反应
糖 + 硼酸 → 络合物(H3BO3是接受电子对的Lewis酸)
中性→酸性,可离子化,应用
酸碱中和滴定 离子交换法分离 电泳鉴定 混有硼砂缓冲液的TLC
苷键的裂解
酸催化水解
苷键(缩醛结构)+稀酸→质子化→(电子发生转移)成阳氧离子/椅型中间体→溶剂化→糖
反应容易进行的条件
总体
苷原子的电子云密度(↑)
质子化位阻
环张力(↑,稳定性↓)
具体
苷键与苷元
苷原子
N>O>S>C苷
构型
小苷元,e>a(位阻小)
大苷元,a>e(稳定性小)
苷元
酚苷、烯醇苷>醇苷(共轭体系能够分散正电荷)
醇苷:叔OH>仲OH>伯OH
糖的类型
取代基的-I效应
2,3-二去氧糖>2-去氧糖>3-去氧糖>羟基糖>糖醛酸>2-氨基糖
糖醛酸-COOH的-I效应>-CH2OH;氨基糖-NH2→NH3+,有强烈-I效应
稳定性、张力
呋喃糖 > 吡喃糖 酮糖 > 醛糖 a键多的糖容易(不稳定)
C5取代基位阻
五碳糖 > 甲基五碳糖 > 六碳糖 > 七碳糖
酸水解方法
酸水水解法(苷元构型易改变)
5%HCl
两相水解法(苷元构型保持不变)
酸水+CHCl3(有机相),糖在水层
温和酸水解(选择性开裂易开裂的苷键)
0.3%HCOOH,CH3COOH
盐酸甲醇水解
5%HCl+CH3OH
直接醚化半缩醛OH
能确定呋喃糖、吡喃糖
乙酰解
乙酰解不同于乙酰化:电子云密度↑,乙酰解越容易,乙酰化越难
试剂:醋酐、酸(H2SO4、HCLO4、CF3COOH、Lewis酸)
反应条件:室温放置数天
产物:糖的酰化物;苷元的酰化物
反应机理:类似酸水解(CH3CO+为进攻基团)
用途:保护苷元上的-OH;增加亲脂性;部分开裂苷键
反应速率
电子云密度↑→容易
α-苷键易断;β-苷键中(1→6>>1→4>>1→3>>1→2)
碱水解和β消除反应
醇苷:一般对稀碱稳定
β消除反应
醇苷的苷键β位(实际位α位)存在吸电子基团,被碱水解
机制:α-H活化→利于OH-进攻→苷键消除、开裂
还原聚糖的β消除反应(确实为β位):会一个个消除直到没有苷
子主题
糖还原端,游离的C=O(苷键的β、γ位)→ 活化邻位H
酯苷、酚苷、烯醇苷:-C效应
机制
端基质子具有酸性 易被OH-进攻,而水解
酶催化水解
专属性高,选择性
苦杏仁酶 (emulsin):β-6C醛糖苷 蜗牛酶:β-苷键 纤维素酶 (cellulase):β-D-葡萄糖苷 麦芽糖酶 (maltase):α-D-葡萄糖苷 转化糖酶 (invertase):β-D-果糖苷
用途
判断苷键构型 得到的苷元保持结构不变 提取分离时,注意杀酶保苷!
氧化开裂法 (Smith降解法)
试剂
HIO4 (NaIO4)+ NaBH4 + 稀H+
特点
反应条件温和,可得到构型保持的苷元
不适用于含邻二醇OH的苷元
可用于C苷的水解
碳苷氧化裂解的方法:smith降解;FeCl3氧化裂解
糖醛酸苷的选择性水解
由于酸水难水解,反应剧烈→苷元破坏
光解法 Pb(Ac)4分解法 醋酐-吡啶分解法 微生物培养法
醚键相连的苷
水解无法得到苷元 例:芍药新苷 (lactiflorin)
单糖的核磁共振性质
IR
α-葡萄糖苷:770、780cm-1强吸收峰
MS
葡萄糖苷乙酰化物331碎片峰强度:α>β
1H-NMR
非信号峰
TMS:0
溶剂峰:4.8(D2O)
水峰:4.8
杂质峰(看积分比)
化学位移
4.3~6.0端基质子
糖sp3,甲醇H:3.3,糖上H要>3.3(有羟基)
黄酮苷3-β-DGlc>5.3(5.3~6.0);黄酮其他位置的β-DGlc<5.3(4.8~5.2)
由于空间效应
外侧糖端基H比内侧糖在高场(即端基H化学位移:外侧<内侧)
苷元基团的磁各向异性
醇苷<4.8
3.2~4.2其他质子
1.0甲基5C糖
双重峰
耦合常数
端基质子的偶合
J3(两面角相关:180°,12Hz;60/120°,3Hz)
自由旋转:7Hz
电负性↑→J3↓
2-H一般处在直立键上
也有2-H在平伏的情况,来苏糖,甘露醇,鼠李糖等,可利用13C-NMR(γ效应)
鼠李糖的优势构象:1C式
1-H直立:7Hz
本来180°能达12HZ,糖有多羟基,负电性强,J3↓
普通结构自由旋转的H也是7Hz(没有那么多氧的均值)
1-H平俯:3Hz
即可用1-H的J值进行判断α/β
a键(β):7Hz;e键(α):3Hz
13C-NMR
100做界限,100↑sp2杂化,100↓sp3杂化(90-110为交叉范围,恰好也是糖端基碳的范围)
化学信号
-CH3
~18
CH2OH
CHOH
只连有一个氧,60~90(恰好为sp杂化碳的范围)
端基C
>100:C1式β-D、α-L;1C式α-D、β-L; ~98:↑+酯苷/酚苷/叔醇苷; <100:C1式α-D、β-L;1C式β-D、α-L
连接两个氧,90~110(恰好为sp2杂化范围)
1J(C1-H1)(实际用的较少)
吡喃糖C1式:165↓(优势β-D/α-L);165↑(α-D/β-L)
吡喃糖1C式:160↓(优势β-L);160↑(α-L)
呋喃糖无法比较
苷化位移
连接苷元后,对糖和苷化学位移都产生影响
对糖的影响
端基C
多数向低场位(5~10)
少数向高场位移:酯苷
对苷的影响
醇苷
α-C向低场位移
β-C向高场位移(多)
概要
酚苷
α-C向高场位移
β-C向低场位移(稍微)
其他影响不大
甲基化/酰化位移
甲基化
醇和酚
α-C低场位移
β-C高场位移
酰化
醇
α-C低场位移
β-C高场位移
酚
α-C高场位移
β-C低场位移
与苷化位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