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思维导图
考研党必看!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与辩证法详细重点分享!辩证法的一个核心、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四对方法和五对范畴全部概括在下图中。复习时间紧张不够用?赶快跟着思维导图高效复习吧!
编辑于2019-11-14 15:56:56马原 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论 物质性
世界观——总的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根本方法、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四观
哲学观
哲学基本问题(划分派别的依据): 存在(物质)与思维(意识)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唯心); 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可知论); 唯物和唯心——本原、党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同一性 “眼见不一定为实”-二元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个人和人民群众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 形:孤立的、静止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 唯物主义+辩证法=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具有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有依赖性、派生性)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 4、唯物自然观和唯物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把实践纳入物质 形成辨证唯物主义+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哲学两大贡献) 辨证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经济学两大贡献) 物质存在形态 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关系(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不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 含义: 运动——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关系(辩证统一、相区别相联系): 区别:运动——绝对、无条件、变动;静止——有条件、稳定性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鸟鸣山更幽,风定花由落)。 形而上学——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含义特点: 时间——顺序性、持续性、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 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有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即时间上无尽无休,空间上无无边无际(无限性) 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绝对性)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相对性)
意识观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的作用;语言——外壳;人脑——物质基础
本质: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蓝图来进行的;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理想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怎么做: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实践观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两大方面: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两原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
物质与意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即世界的基础是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 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 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意义: 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 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实践: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
辩证法
一个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两大总特征
联系
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以区别为前提; 特点: 客观性——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普遍性——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
发展
内涵: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 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的改变; 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 关系: 联系: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具体运动过程、状态——变化;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不可灭亡的原因: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之后但不一定,新旧不由时间决定)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为什么是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 第三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 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 ; 第四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同一性: 含义: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对抗性、非对抗性): 含义: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立统一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 另一方面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斗争性作用意义: 同一性: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 三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同一性斗争性方法论: 第一,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对立),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同一),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逆向思维); 第二,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一分为二看问题”“求同存异”“批判继承”“相互转化”
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含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特殊性: 含义: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表现: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不仅如此, 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面面俱到”“突出重点” “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 辩证关系(辩证统一): 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质量互变规律
量: 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心中有数); 质: 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度: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或者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夸大质变——庸俗进化论 意义: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 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内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自我否定;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含义: 第一,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第二,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 定’,形成一个周期; 第三,内容上: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意义 矛盾分析法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矛盾分析法/辩证法中的根本认识方法
*四对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对立统一) 1、内容与形式 内容——基础;形式——表现内容的方式; 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2、本质与现象 本质——根本性质, 现象——本质的外在表现; 关系: 区别:现象——表面、外显、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 本质——内部、一般的普遍的、相对稳定;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事物本质直接正面的表现,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会引起错觉,但假象并非就是错觉,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真假象都存在于事物的外部、都是客观存在、没有对错之分) 联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第一,本质决定现象,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第二,现象表现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3、原因与结果 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因果一定前后相继,前后相继不一定是因果); 联系: 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第一,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第二,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因果循环),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预测推测),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复杂多样,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 有其因必有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 4、必然与偶然 关系: 区别: 第一,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第二 ,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三 ,它们 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联系: 第一,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必寓于偶中; 第二,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现实与可能 现实与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