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脱不花:横向沟通:协调跨部门资源
本人的思维导图依然秉持最经典、最触动的句与段 案例的形式。该导图里面是脱不花《管理者沟通训练营》中横向跨部门沟通的关键精化,专门针对职场中层管理者的沟通要点。原价很高的,现在不仅把精华提炼出来,而且还很cheap~
编辑于2022-06-12 10:27:30整合者法则
为什么说跨部门沟通比向下沟通更难呢?因为在向下沟通里,不管怎么说,你都还是有一个工具,叫做权力。最差的管理者,什么工具什么方法也不学,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最不济我可以对人做出处理,这是组织赋予你的权力。但在跨部门沟通的场景里面,你面对的是和你平级的沟通对象。即使他跟你不完全平级,但是因为你们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你的权力就无法抵达他这个地带,所以这件事确实挺难。
因为80%的跨部门沟通问题其实都不是沟通问题,它是跨部门问题。 如果你们的组织架构本身的设计导致了部门之间有利益竞争,部门之间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必须得拼个你死我活,我们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我告诉你什么沟通都解决不了这种问题。 所以著名的教育家、著名的中学校长李希贵老师,他就引入最先进的管理手段来进行学校的管理。因为学校也是传统的组织,但校长的奖金等等资源很少,他就必须通过优秀的管理设计来提高他的管理水平。李希贵老师说过一句话,道理特别简单:能用架构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制度解决,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会议解决。所以说到底,首先还是架构问题,如果说顶层设计已经导致跨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怎么学习沟通方法,都不可能将部门冲突协调好。
只要不是你的部门或者你的公司在顶层设计上出了大问题,导致部门当中因为利益冲突等等原因无法正常协作,我们在正常的部门合作当中,是有很多事可以做的。 当然,其中面对的挑战之一:天然觉得大家利益、目标一致,所以你应该理解我。
对于跨部门沟通这个问题,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解法叫做协调。 协调人手、协调资源、协调大家的目标和利益,最后我们彼此让步、共同努力,毕竟大家是一盘棋。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 协调能产生好的结果,它有一个默认前提,就是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在这个前提下,互相让步和协调是一件比较容易去做到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理性上我当然知道我们共同为公司的目标负责,但是客观上,在真实的工作当中,我们是有各自的地盘和山头的。 一个例子:在任何一个公司,财务部和销售部都应该密切的配合,对不对?但是财务部和销售部的利益真的完全一致吗?并不是,他们都有各自的局部利益:财务要管控风险,希望所有的工作都在一个完全合规的逻辑下,按时按点去完成,但是销售的目标是订单越多越好,所以销售部门尽可能游走在合规边缘,只要能让我多拿一张订单,只要能让我多拱一拱我的客户,我就肯定会尝试新的方法。所以说都是为公司负责。但是不同的目标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事方式,客观上我们就是有不同的利益。而且局部利益对人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所以跨部门沟通最大的挑战就是:我认为大家利益是一致的。
然后呢,很多人都容易有这样的默认:大家都是同事,都是为了公司,所以你应该配合我,你不配合我说明你格局小,或者你对我有意见。 财务部门可能想:我们天天都在给你们销售部办事,给你报销,给你解决你客户账款的问题。我就让你好好准时交个表,你为什么就非要卡着点交?甚至到点你都不交,造成我工作上的困难,导致我要加班。 人力部门也会想:天天跑上跑下为你们忙活,给你招人,给你争取户口指标。我就要求你配合我抽个时间来改进面试体验,你为什么就不能配合我呢?我们要开一个面试的优化培训会,你为什么就不能来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你是不是不支持我的工作? 销售部门的人说:我让技术部门去改一个流程,改一个产品,我是为了我自己吗?我不是为了让客户更方便地下单吗?我不是为了公司的业绩吗?你怎么那么磨磨唧哪呢?不是让资源流向听得见炮火的人吗?我的资源呢?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工作的话,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感受,叫做 “你怎么就是不配合我?”
很多大老板亲自下场调解,就只会说一句话: “大家都是一盘棋,你们争什么?你们不应该争,你们要有全局意识。“ 站在老板的角度,一句话都没有说错,他是从公司整体大战略、大目标角度看待问题的,但他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虽然公司大目标、大方向我都认,但是细分到我的这条线里,需要以我自己团队的利益为核心,以我自己团队感受优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确实是各自为战。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先重建一个认知:不是协调,而是推销。
如果你带着协调的心态进行跨部门沟通,很容易陷入到调整、讨论、开会、扯皮、做工作、解释,一系列的工作中。实在不行动员老板来压他们,逼迫他们同意。那就还是回到上面那个问题,双方根本利益或者叫全局利益不一致,只要我还想捍卫我的部门利益,我永远不可能发自内心地跟你同频共振。即使当着老板和所有人都表态了。但是回到岗位上,回到工作当中,还是老样子。 但是你能转换认知,变成一个推销的心态,你就会发现有完全不同的做法出现,就是把东西卖给客户。跨部门沟通其实就是把你的沟通对象、把你这个跨部门的伙伴当成客户,你要像推销一个产品一样,把你的方案、你的想法推销给他。 过去咱们的协调模式,今天这么协调,明天那么协调,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麻烦的协调过程中。一旦它变成推销模式之后,事情就简单了,就是我有一个东西,我要推销给他。先举个小例子:
有个同学是做销售的。大家知道销售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流程就是跟财务协同,因为销售要给客户定销售政策,需要财务做合规方面的把关。财务部门一方面要跟销售做大量配合的工作,另一方面财务部门还要跟销售做很多的控制和监管工作。所以销售跟财务之间的关系就有一点麻烦,既要合作,还要监管,还要把握好那个度。这个同学作为一个销售的领导,他特别会跨部门沟通:他每次从客户那里出差回来,都会给财务团队发礼物,带点小特产。比如从山东回来带点花生米,从北京回来带几袋烤鸭,从西安出差回来带大唐不夜城的小玩偶,去四川出差带三星堆的小盲盒,回来送给财务。 你觉得他是巴结财务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每次都会附上一句话,比如从西安回来后说: “这是西安的客户专门让我给你们财务部带礼物,你们财务干得真不错,客户对你们挺满意。“你看都没见过面,还让我给你们带点东西。 是不是很厉害,说话的艺术。人家财务也不差那包花生米,但是这是客户带来的,所以财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因为像财务这样的后端部门,平时面对客户的机会很少。就这么一包花生米,就能让财务人员知道我被看见了,客户知道我的存在,我的工作、我的贡献、我和你一起为客户想的那些方案、做的那些服务,客户是知道的。上一讲的重点就出现了,我的工作因此有了意义感。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财务当他面对客户的时候,无论是设定账款,还是改变什么政策,他的态度当然就会好一点。财务同学的态度但凡好一点,你前线的工作是不是就好做很多?
这是典型的推销员心态。我把财务部门视为我的客户,财务同学做了他们的工作,但是我不默认这是他们应该做的,我要实时想着回报他,服务他,维系和财务的客户关系。这跟他应不应该履职没有关系,他是我的客户,我当然要经常跟我的客户加强客情。 所以,把同事、其他部门当作你的“客户”,你起码在心态上就会发生两个转变:
第一,不能默认我的事很重要。应该让客户从浩如烟海的事情当中想方设法看到我的努力,我先为你做很多事情,让你有精力来解决我的问题。所以把同事当做客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不要默认我自己的事很重要,确实你的事对于对方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不能默认别人就应该理解我。当我面对客户推销的时候,客户当然天然就不理解我,我需要去说服解释,才能让客户逐渐从零到一建立对我的认识。
很多跨部门的会议,比如说脱不花,经常跟技术部门提需求,一张嘴就是“这个需求很简单,帮我弄一下吧,我要这个,我要那个,你能不能给我这样,能不能给我那样。"这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人家连你为什么要这样都不知道,人家为你做了这件事情有什么回报,人家也不知道。那人家凭什么满足这种要求?我们换一个心态来想:我跟客户推销的时候我会这样吗?不会。我一定是充分的准备,我一定是态度极其良好,详细地介绍自己的产品。
说到这儿,你肯定会有一个问题:我们销售部是在外面捞钱的,我是在外面划拉生意的,没有我,这个公司就没有生意了,凭什么在前端受客户的委屈,回来还要巴结财务部,我凭啥?这种委屈的心理在跨部门沟通当中很常见,往往这也是跨部门沟通的症结所在。这时候我要告诉你,凭什么是你推销,不是他推销?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你是想干成事还是为了一时痛快,如果你想真干成事,你就得当这个推销员。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可以当推销员,但是因为我想干成大事,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Linker,我想达成我的目标,所以我要争做,先当上推销员。 只有带着这样的心态处理问题,我们才不会陷入情绪的泥潭难以自拔。这是一个新的境界和格局,这个境界就来自于我们更主动一点,我们更愿意去想那个做成大事的方法。所以首先要克服的是认知上的挑战。如果这种认知上咱们不能转过来的话,后面再多的方法也没用。
推销四步走
第一步,研究“客户”需求
推销员的第一步不是滔滔不绝,而是研究客户的需求。 比如,很low的导购是我一进店,我还没张嘴,还没开始看东西,她就马上拎着一件衣服过来给我说:“姐,你试试啊,这是杨幕同款。”我当时觉得好槛尬,因为你没有研究我的需求。杨幕当然很漂亮,她是明星,我也确实喜欢杨幂,但我又不是她,你了解我的需求吗?你知道我从事什么工作吗?你知道我今天来看这个服装的时候我有一个什么特定的目的吗?你什么都不知道,就上来跟我说这是杨幕同款,还很骄傲,一旦我不喜欢这个风格,还可能就不待见我了。我还可能马上形成一个印象,这家店是卖艺人的时髦服装的,跟我没有关系。所以一个好的导购最起码要先会问一个问题: “请问我有什么可以帮您吗?今天您想看哪类的衣服?您是要参加什么活动吗?“
顾客:你们家这款产品多少钱?能不能先报价?(我们尽量先把报价的时间往后拖一下,我们先赞美顾客一下) 我:帅哥,您的眼光真好,这款产品在我们家卖得最好了,我冒昧地问一下(被动变朱主动,主动去了解顾客的需求--也就是学会发问,让顾客的思路跟着我们走),您买这个产品(电动车),是谁用呢?在什么样的场合下用呢?(使用者不应,场合不一样,用的产品就不一样,所以其实不是卖产品,而是通过发问帮你解决问题) 顾客:我想买一辆电动车主要就是早上跟晚上接我家的女儿上学跟放学,因为骑行比较方便(这个时候需求已经了解了,马上就开始挖痛点)。 我:噢~姐,您是去接送孩子啊,这个时候您可要特别注意安全,因为这个时候您可不是一个人哦, 你是两条人命哦,所以这个时候,您骑电动车尤其要注意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家这辆电动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顾客:那量身定做在哪里呢? 我:我们家一项技术,叫做陶瓷联动刹车技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解决了安全回家的问题(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讲这款产品的卖点了)。你看,发问+挖痛点+量身定做,完全针对这种人群,顾客感觉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接下来看第二种情况针对外卖小哥: 我:小哥,您买这款电动车主要是用来干嘛呢? 顾客:哦,我主要是外卖小哥,送外卖的。 我:哇~太好了哥,这款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接下来开始介绍自己家的锂电池有多么的厉害了。所以先挖痛点再告诉他我们家的卖点,而且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这样你的卖点才值钱,对吧)
其实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过别人的需求,或其他部门的需求。 每发起一个跨部门会议,所有人发言的重点都是我要什么、我要解决什么,请你马上帮我解决。但是对方的目标是什么,对方当下的工作排期是什么样的,对方能不能做到?我们其实都不知道,或者说我们并不关心。举个例子,比如你要发起一个新的需求,或者你要求对方跟你协作。对方最近两周的工作排期你是不是清楚知道,你如果知道,这叫你研究了。你连人家工作排期都不知道,就说我了解过,你只是概念上了解,你并不是真正了解了。这样的推销员成单率就很低,因为他不了解客户想要什么。 作为Linker,研究隔壁部门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又回到了管理者的三大底层能力:全局感、推动力和学习力。
全局感:管理多目标系统 从全局感的角度来说,Linker面临的就是多目标系统,除了我们自己的目标、上级的目标、组织的目标、下属的目标、客户的目标要考虑之外,隔壁部门的目标我也要考虑。我有一个维度的目标没有衡量到,我就没办法在脑中整合出清晰的大地图,就有可能我在推一个很重要的事的时候,发现有一方的利益被我忽略了。所以导致那一方成为了我的对手,甚至是我们的“敌人”。
推动力:了解、清除对方的障碍 我们进行跨部门沟通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的情况,分析他的障碍。如果我需要对方支持我,我可以先帮他解决一个障碍。比如得到APP最近所有技术部门都在忙听书四周年,他们在做重要冲刺项目。这时候我突然给他一个题外活,说“你给我解决这个问题”人家怎么给你解决?人家的排期已经满了,所有人卡在一个项目上。如果我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排期、他们的时间安排、他们的工作状态,我自己就可以做一个判断: 第一,我的需求是不是可以避开这个时间,选择一个可协调、可以说服他的时间来协调。 第二,我能不能替他们解决一点问题,然后换他们一点时间出来解决我的问题。因为我想要人家参与我发起的合作,合作障碍就是我要去清除的。
学习力:拿到新情报 我们要不断扩展自己连接的网络,就得不断把自己学到的新情报嵌入到我的网络里。这时候隔壁部门的需求和他们的工作重点就是Linker的情报。比如说你领导一个20人的团队,跨部门不只你一个人在干,你团队里绝大部分人也面临着代表你的团队跟别的团队协作的问题。由于普通基层员工的认知是高度不够的,所以你要在部门例会上给大家将一遍: “根据我最近的了解,密切合作的几个部门他们有一二三四这几件事,大家注意跟他们合作的时候的几个点。”这就是你带进你团队的情报。把你对其他部门对于全局工作的理解,带入你的团队,这也是展现你的学习力,建立你的Linker权威的一个好机会。所以于人于己都要去做好研究需求的工作。
跨部门合作需求研究表
第一栏,先填对方的部门、对方的角色。为什么要细到对方的角色呢?比如说你的跨部门沟通对象是财务部,我不相信你只跟财务总监打交道,所以必须建议向下一级、向上一级都看一眼。请注意,最主要的跨部门合作对象,比如说你是业务部门,跟行政部门可能也有合作,但是行政对你的困扰没有那么大,因为行政部门是个百分之百的服务型部门,你就可以先不写。先写跟你有密切合作的部门,写完之后做一个排序,一二三四标一下号。把最大的问题放最前面,这时候你的心力是最完备的。
第二栏,对方的关键指标。很多人觉得自己在跨部门工作里做了很多工作,做得也特别好、特别认真细致。比如脱不花的下属就有这样的情况,总有下属找她告状。脱不花就说:你跟他们协调不了,他们不支持你工作是吗?我就问一个问题,他们的OKR是啥?很多人膛目结舌,说不出来。或者大致上知道一些,但是具体对方的OKR是什么说不清楚。而我们的工作软件是可以查对方的OKR的,那些都是公开的。你在跟别人合作之前,先去看一眼人家的OKR好不好?看一眼他的KPI,把对方的关键指标找出来。比如接下来你可以对着你们公司的绩效合同,对着你们每个人的目标,把指标找出来。然后关键指标一二三四,最核心的指标写进去。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没有从这个角度研究过他的需求。但是他的那个指标,他扛的那个绩效是他最大的需求和痛点,他每天的工作都是为了完成KPI。
第三栏,对方关键指标跟我有交集的。你要先找出双方的交集点,双方的交集点就是双方的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合作。 比如你是做工程的牵头"质量抽查"的项目。那这种检查项目对于生产环节来说是增加了压力的。怎么获得对方的配合呢?你的需求邮件里,第一句话就该这么写:请生产部门配合质量抽查的工作,一起落实年度指标——全年安全零事故。
第四栏,是自己的工作水平。思考我可以给他的指标帮上忙的地方。就是一个好的销售一定是先帮客户解决问题,先给客户帮忙,然后再给客户推销,叫售前服务。如果我是推销员,我能不能做好售前,他的指标我看见了后,他的指标跟我有交集的是什么?我为他的指标完成,我能做什么?我先客观地想一想。请注意,这里的难点在于你能不能保持客观,因为很多人会告诉我说,我们两个部门,财务扛那点指标,只要我们销售把活干好了,公司的收入大目标就完成了,增长目标就完成了。我完成我的目标就是给他帮忙。这就是不承认双方利益有不一致的地方。这样就不可能发现双方利益之间的偏差,所以一定要客观。
第五栏,最近(共同)上级对他的要求。有人说我们公司的绩效指标不明确怎么办?你们要协同,大概率你们有共同的上级,最近上级对他提了什么要求?你不要只听上级对你有什么要求,开例会的时候,你还注意听上级对他的要求,没听不要紧,总有会议纪要和领导讲话吧,去查一查,看看最近一两个月之内,上级对他们部门有什么要求。因为KPI是年前定的,上级这个阶段对他的指令可能有暂时的变化,这个阶段对她的要求很有可能会干扰他原来的KPI。所以如果你只看KPI,那是静态的,是去年定的,你还要去看这段时间上级对他有什么要求。
第六栏,他个人的重要目标。你了解他个人的重要目标吗?也就是除了部门目标之外,他还有什么目标是他希望达成的。比如,他已经在总监岗位上干了四年了,你稍做分析就知道,对于他来说,眼下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多分管一点工作,早日当上高管。 还有很多很细的目标,比如这个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市场总监,你去查他的工作经历,发现他是一个很注重自己作品的人,他愿意做同行能知道的案例。比如他很在乎他操作的广告或者他操作的一个项目能不能得奖。这时候你就可以分析出来,除部门目标之外,他个人可能还有一个诉求,特别希望做的那个项目能够有行业内影响力,或者同行评议的影响力。你先别管这个目标你知道有什么用,你先得知道。
第七栏,对方的职业外信息。这一栏特别容易理解成拉关系、阴谋论。不是的,对方的非职业信息,比如说毕业于哪个院校、老家哪的、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不是说你知道人家是山东人就跟人攀老乡,知道人家打羽毛球就给人家送球拍。我很反对这件事,因为这种事情产生的好的效果有限,产生坏的效果却很大。比如说人家家里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你们部门很拼命,你动不动晚上7点,晚上9点召集一个会,两天过去以后,人家就不搭理你了,因为你给人实实在在造成了困惑和困扰。但是如果你能稍微了解到别人的这个情况、这样一个特征,在合作的时候你就要适当考虑去避免。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前两天有个人问我。他就说他跟公司的人力总监不是很盯对,他们又是用人大部门。双方不盯对的原因是:人力总监觉得,他们部门流动性很高,除了工作性质本身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门一号位做得不到位。那个部门一号位也很生气,说:我人员流动高是因为你没有及时给我补足。人力总监当时就贴出了一二三四条,说我给你看规范,确实你的工作不是很到位。在老板面前吵几次,大家特别容易结仇。所以导致他现在跟人力部门之间的协调就很差。他主要愤怒的地方觉得人力部门好像跟他的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人力部门老用大道理砸他。我说我不在现场,我也没有办法帮你。但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们这个人力资源总监以前干嘛的?他说就是在他们公司里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我问是从人力资源一线还是业务线?他说: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我是后来来的。我问他那个人力资源总监毕业就来了吗?他说毕业就来了。我问哪个学校毕业的?他说那我不知道,确实他们俩没有什么私交。当时我就建议他把这一栏填上再来问我。 结果费劲心思去私下研究后,就发现,这个人力资源总监是以硕士毕业于一个以人力资源著称的985名校。说明他是一个专家,他自我定位是一个专家型人才。人家之前拿大道理砸你,因为人家是专家型的表达方式。你就要根据他的这个特征做“推销”,少说点感受,多拿数据说话。也许你就会发现,对方的障碍在很小的地方就容易被你清除掉。
写完表后,要学会找需求: 第一,叫要找到普遍性的需求。研究大家普遍性的需求,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被看见,满足他被看见的愿望,就是满足他需求的一个很好的方面。我手中什么牌都没有,我是弱势部门,没关系,你能让对方被看见就可以。李希贵校长有一句话,没有人可以活在没有掌声的世界里。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所以如果你能做这件事的话,那你就满足了他们被看见的这样一个需求。 一个例子:如果你跟别人有合作项目,你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你能不能做到把功劳全让给对方?如果你能做到,你就很了不起。曾经我碰到一个人跟我讲,他说他在工作当中坚持做一件事,所有庆功会都不上台,所有的庆功会全部都让下属去上台。他说我已经不需要这样的机会了,如果我的下属做得好,难道我的上级不知道是我工作的成果吗?他还说如果我的下属上了台,我再让谁上台呢?让我的合作部门上台。这样他们就会知道我把功劳分给了他们,在以后的合作中他们也会更积极。所以你能不能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如果涉及到汇报,成果呈现的时候,你能不能把机会先给别人?尤其是面对老板的时候,你先别忙着说你的工作有多辛苦,能不能先把对方的工作价值呈现出来,这是特别重要的事。能不能在客户面前、在老板面前先呈现对方的价值,哪怕先说一句:这件事能办成幸亏财务部门大力支持。你只要能说这句话,你就满足了他的一个很大的需求。 第二,就是找到他们的部门目标。这个目标可不是简单的把目标列上去,你还要做翻译,你要想一想这个目标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目标实质上需要我们做什么。 再强调一遍,不要试图把所有人放进去,一定要有优先级,把最需要你沟通的部门放在前面。第一栏不能填抽象的部门,一定要填具体的人,而且要向下一级看。不要只看总监,不要只看跟自己同级别的人,你要看自己的下一级,跨部门的下一级。如果你对跨部门沟通非常重视,你一定要动手亲自写出来、填出来,只有写明白了,才叫真明白了。你梳理一遍和不梳理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很多信息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根本不知道。但是也有些信息你从来不知道你自己知道。 填这张表的时候,你一定会有一个感受:我知道的比我以为的要多。这才是你填这张表的价值。
如果跨部门同事愿意接你的需求了,这还是第一步。很多时候是人家想帮忙,但是插不上手。为什么?因为需求压根就没说清楚。那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怎么写需求才能让对方一眼就看懂,还不需要反复解释?你肯定也收到过类似的信息: "麻烦帮我做个表格,明天要用。" "能出个分析报告吗?" 收到这种需求,你一定满脑袋疑问:什么表格?什么时候要?要求是什么?做到什么时候算行?目标是什么?背景是什么?满脑袋都是问题。 那我们还是回到推销员的思维,怎么一次性就把需求提准,不需要反复来回的沟通。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需求说明书》来写。这份《需求说明书》上需要填 5 个空格: 第一个空格,是执行动作。上来就要说你需要对方做什么。很多人在职场下需求的时候,前面先绕一大堆的背景理由,最后才说要对方做什么。人家前面听了半天,都是一脑袋雾水。 第二,是任务的目标。那既然要做这个动作,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这个其实就在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跨部门协作,你和对方往往存在信息差。所以解释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做这件事的必要性,对方才干起活来有方向。 第三,负责人。这件事谁来负责,和谁协作,谁验收,谁提标准。 第四,完成时间。你需要什么时间交付?如果是复杂的项目,还可以写分阶段的完成时间。 第五,完成标准。这件事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写清楚这一条,就能避免来回返工。 注意,这五条最好要按顺序写。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写呢?其实,它是扣着对方的心理来设计的。 首先,你想引起对方的注意,你就得先把需求摆出来,让他干什么。只有他明确你需要他干什么,他的注意力才是被充分调动的。 其次,那对方解紧接着就要问了,为什么要干这个?那我们就得说目标了。 第三,那既然目标也清楚了,这事谁负责,跟谁对接,我们得弄清楚出了问题找谁。 那第四,涉及到任务的交付了,我们就得搞清楚交付时间。Deadline 才是第一生产力。 说完了交付时间,这个活怎么干,对方心里也有数了,这时候他就会关心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完整交付,避免返工。
那如果,目标大家都统一了,力气可以往一处使。但往往,我们因为信息同步不到位,所以力气使的时机都对不上,出现了同步进度的问题。绝大多数的信息同步都会陷入各写各的工作,各表各的态,你干了啥,我干了啥。我管这个叫做“平行线式”的工作方式。因为放到全局上看,这些从不同出发点在做的工作,大概率上不能自动被拧成大目标。 那要怎么在跨部门之间做好信息的同步呢?推荐一个“进度同步表”的工具,就是一切工作从目标出发。这样的信息同步包含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目标进度。首先我们要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复盘,你可以这么写:大目标是什么?上周做了什么?完成进度如何?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预计总进度能到多少? 比如董青青和运营部门一起合作用户的回访调研,那这个对齐目标,那这个对齐目标的进度就可以这么写:项目目标是为了了解用户的痛点需求。上周计划完成 15 名有效的用户访谈,目前已经完成 10 名,还剩 5 名未完成,需要约时间。那这周,下一步要再访谈这 5 名用户,并且完成完整的用户访谈分析报告。这么同步工作,对方就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和我是不是在同一个目标上使力。并且你完成到什么进度了?那我的进度是不是和你是匹配的? 第二个要素,潜在风险。为什么对齐进度要说风险?因为你所察觉到的风险,可能会对其他的部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同步在进度里面,相关的部门就可以做提前的预案。又或者这个问题,可能在你这是个风险,其他部门刚好有解决方案,那你们就提前把问题解决掉了。 比如,抖音的一个大型跨部门协作的任务,风险意识管理就做的很棒。这个任务是承担春晚独家红包的互动合作伙伴。在这个任务里,工期只有短短的 27 天,有 1000 多个人要参与这个项目的研发。那这种复杂协作怎么才能避免风险呢?抖音的团队就出了这么一招:创建了一个文档,叫做“黑天鹅清单”。让每个同事都把自己岗位可能会发生的黑天鹅事件,也就是意外事件,都列出来,然后附上预案。最后,这份清单列上了上百条的风险。春晚当天,清单被打印成了厚厚的“飞行手册”,放在春晚操作现场的桌上,为现场保驾护航。这年的春晚,抖音发出去了 20 亿的红包,任务顺利完成了。现场的顺利推进,一定是离不开提前做的完备的风险预警。 第三个要素是,你需要的支持。任何一个点在跨部门复杂的协作中,都有可能会遇到卡点,那这个时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所以你这遇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喊出来。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需要谁来帮助你,千万别因为你自己的卡点而变成整个项目的瓶颈。这些支持如果你在一线不提出来,很可能到后面就会变成隐性的风险。但只要你提出来了,有可能影响没有那么大。但是大家充分讨论过,确认过了,也就不会让它影响最后的目标实现。
第二步,自我赋能
当你研究别人的需求后,去做推销,都卑微得不行了,别人还是不愿意接受你的推销。怎么办?你想要说服别人,你得有分量。如果你是没有分量的推销员,各方面的工作也很拉垮,你没法让人尊敬你,人家为什么接受你的推销呢?不是说我放低自己,就能推销成功,而是说你得很有分量,且你愿意放低自己,大家才会觉得你很棒。所以推销员的第二步需要完成自我赋能。在正式推销之前,推销员一定要做一件事,让对方相信我是一个可靠的人,你买我的东西有保障。
为什么那么多品牌要在央视打广告?电视大家看得越来越少了,广告自然看的更少了。但是大家要知道,无论电视台的收视率有多低,电视台的信用是很高的。所以品牌为什么要在电视台打广告?就是要证明我是一个信得过的一个品牌。你以为那些广告是打给咱们消费者看的吗?不是!他是打给他的那些推销员的。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的品牌,他们的推销员再去推销的时候,他其实是带着某种信用和自我赋能去的。
在跨部门沟通场景里面,让对方信任,也需要完成自我赋能。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强准备。要求自己要做丰富的准备,用超强的准备形成心理优势和信息优势去“碾压”对方。 除此之外,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一类人,他在跨部门工作里面不是很难。他和别人进行跨部门协商的时候,他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比我们高。大家支持他的可能性也很高,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支持。这种人的级别跟大家都一样,为什么那个人特别容易在跨部门沟通里面处于优势地位说服别人呢?很简单,就是跟老板关系好。大家都是总监,但那个总监跟老板关系极其密切,跟老板都已经是搭档了,得罪他不就是得罪老板吗?这类人在跨部门工作上,他的难度就是比别人小一些。就不管他跟老板真好还是假好,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听说很好,这件事就足以让他进行跨部门协同的时候很easy,我们就不太会在跟他之间设置障碍。这也算是一个路径,值得重视。这就像很多推销员跟我们推销的时候说一句:花姐,你跟马东老师是好朋友是吧,我跟马东老师也特熟。真熟假熟我也不能当他面打电话,但是挂上这么一句话,马东老师的权威和我对马东老师的尊敬就为他赋能了。
虽然我们解决的是跨部门沟通问题,但是你怎么样去团结上级,利用好上级给你那样一个赋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跨部门的问题,你脑子就全在对面这个人身上,一个Linker一定要知道,沟通这件事是有陪审团的。你的沟通对手可能只有一两个,但事实上周围有很多人都看着。如果这些人是站在你这一边,陪审团就会投出对你有利的一票,就会为你赋能。
第三步,我能提供你什么
你别一沟通就我要、我要。咱先把牌拍到桌子上,最聪明的管理者是打明牌的,早亮牌早主动,你可以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看到你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推销肯定会提供好处,你买锅我送簸箕,你买簸箕我送七块抹布。至于值钱不值钱,那个不重要,但是作为推销员我手里得有牌。所以当你发起跟对方的真实跨部门沟通或者合作时,你要想你手里有什么牌,哪些牌一上桌就要甩出来的,哪些可以先留一留是关键时刻用来清场。 总之,不管你准备什么样的牌,你必须要证明你能够先为你的客户、你的同事提供一点特定的价值。
举个例子,我外公是一个特别理性的老头,身体也特好,他很少上当。但是在一家健康产品公司,老头花了好多钱。我就很好奇,咱家这个理性的老头怎么就被人给骗了呢?后来我就去分析这家健康产品公司对我外公做了什么。我发现他们也没干什么,也没给什么赠品。他们就干了一件事:推销员都是些特别灵的小伙子、大姑娘,老爷子90多了,家人都不在身边,推销员就干一件事,每周固定时间上门陪老头说会话。偶尔给老爷子组织个什么小区合唱团,就组织这么一件事,一直固定这么干,就组织合唱团为你们服务,把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都哄开心,这就是情绪价值。
还有个案例,我在银行发现一个理财销售成果特别好的男孩,他的天才推销员特性在于:他会一点摄影,就给自己买了一个单反相机,去广场舞大妈队,人家一出来跳舞,他就拿着单反相机给大妈们拍照。单反相机拍照很便宜嘛,相机买完了也没什么成本。但是对于大爷大妈来说,一辈子可能都没有被摄影师拿闪光灯咔嚓过,闪光灯冲着你顿咔嚓。大妈又惊喜又好奇,就会问:小伙子你刚才拍什么。他就说:阿姨,我给您看看,您跳的真好,要不咱们加一个微信,我把照片发给您,几年前甚至微信他们用得少,他就说:我跟您回家帮您倒到家里去。通过这种方式,小伙子拿到了很多线索,这就是先干为敬,我把情绪价值都给你创造了,然后再要求你为我做一点事情。
所以我们如果希望隔壁部门为我做点事,先问自己,我能为为他提供什么价值。这个价值可能就是说我知道对方最近想推一个项目,刚好我有个大学同学跟他们这个事有关,我介绍他们认识一下。也有可能我知道同事最近正在为老板给他提的什么要求在头疼,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不能说到了关键时刻非得去求人不可的时候我们才给对方提要求,而是要先干为敬,先提供一点价值。
跨部门沟通推销过程中的“避坑清单”
第一,不要忽略意义感。推销主要是靠利益,但不只是利益,推销还有一个东西,叫做让别人做有意义的事情。只要我们在一个共同的组织里面,我们要跟对方协作,我们建立一个共同的意义体验就特别重要。有的部门负责人特别让人讨厌,谁都不愿意跟他合作,因为跟他合作没有意义感。一件事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是有价值的,但是干着干着风头全是他的。这件事好像目标越来越坍缩,他自己是希望别人帮他,但是他并没有能力把这件事推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他甚至也没有能力把这件事让老板看见,我干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呢? 你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我在做一个对全局有意义的事,而且我今天在做的事能被全局看到,而这个时候他动机才强。 比如人家跟你协作一件事,开完会鸣谢的时候,要把人家记着,把功劳分点给别人。别人下次才会再跟你合作。
还比如,我团队里有一个不错的下属,有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就说不想干了,我要回家考公务员。好说歹说,怎么劝都留不下来。你知道最后她是怎么留下来的吗?居然是靠一次跨部门团建。 当时这位成员,她的跨部门支持工作很多,经常需要支持隔壁部门的工作。就在她提离职的那段时间,对方部门邀请她参加了一次团建。 团建里有这么一个环节:他们把这个同事请到了台上,请团队里每一个人给她讲一句感谢的话。最后这个同事当场哭的稀里哗啦,隔天就跟我说:我不走了,我决定要好好干。现在工作也干得非常出色。
第二,我和其他管理者是一个共同体。这个特别重要,所有的管理者都要记住,很多时候跨部门沟通问题出在:你一根筋认为你跟你自己部门的人是一个共同体。但是告诉你,你一定要意识到:管理者之间首先是一个共同体。也就是说你有个纵向的共同体是你这个部门,你还有一个横向的共同体叫做我们都是管理者。如果你是Linker的话,记住管理者共同体更优先。因为你作为管理者,要不断往前进,最后你要加入到公司高管行列的话,就要成为班子的一员,班子首先是一个共同体,然后才是你分管的对象,所以管理者的共同体更优先。所以当跨部门出现问题的时候,你的下属跟你告状的时候,你不要张嘴就说“跟他们干,我给你撑腰”。这一下子你就从管理者的共同体当中脱离出来了。不要这样,我们管理者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有共同的挑战,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我们的利益是更多的和这个组织整体的利益绑在一起的。如果你为了取悦你的下属,或者为了发泄你的情绪,出现跨部门沟通的时候,跟下属站一块,对方就是“敌人”。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两头不是人,首先跨部门肯定认为你是对手,但是你的下属也并不会因此感激你,下属只会觉得我的上级无能,他升级了这个矛盾。
第一,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跨部门沟通的时候,你肯定得上。你不能把这个事往下踩,更不能说“跟对方对着干”之类的话,因为这暴露了你的无能。
第二,当跨部门的问题出现的时候,你是第一责任人,你要是问题的终结者。要是你的下属真就是解决不了跨部门问题和矛盾,怎么办?唯一的原则就是:不能把跨部门矛盾暴露在你的下属面前,永远不能跟他一起吐槽。问题怎么解决,咱自己慢慢想办法。在下属面前我们永远是能搞定所有问题的上司,你的威信就来自于这儿。如果下属急,你比他还冲,你的下属稍微有点眼力见就知道这领导不大行。所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是沉住气,然后安抚好下属,不要着急,要说清楚,不要上交矛盾,我们跟人家财务部一直合作得很好,这个问题一定是有误会的,把这个事放在这儿,我们来慢慢就事论事。搞清楚问题后,再想解决办法。
第三,就是要阻止矛盾升级。我们除了要解决问题,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要阻止矛盾升级。下属把事交上来,下属真的不会,怎么办?经常是俩总监坐一块,事儿就解决了。跨部门沟通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出现搅屎棍,有的下属特别不会解决问题,他通过把问题复杂化,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你一定要小心。比如我有一个下属A和跨部门的那个下属B合作,结果他们俩没有搞定,回来找我一顿告状,我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气势汹汹找人家,这时候就升级成了跨部门的难题。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一个谈判了,就不再是一个推销了。
这种情况怎么办?一个终极工具,叫做转训。 我们已经讲了很多跨部门协作的方法,这个时候你要做一件事,就是形成属于自己的跨部门沟通清单,你要教你的下属,我们管理者不能只一个人学习,一个人进步,其他人拖后腿肯定不行,这一套转训内容,这套方法一定要教给你的下属,作为员工跨部门协作的时候最应该重视的几件事。包括心态的转变,怎么去研究需求,平时怎么注意经营和自己那个跨部门岗位的关系,怎么学会把功劳给别人,最重要的一点,教会他怎么上交问题。自己搞不定得问题肯定是要上交,不能掩盖问题,但是怎么上交是个难题。有的人会变成告状,变成直接制造矛盾,有的人不敢说,怕上级嫌他能力不行。 这时候要教会你的下属去定义,遇到什么问题是需要打个电话卖个面子,还是需要领导更新一下方案,到了最后我们正式推销的时候,怎样让下属像给客户提案一样去用心准备。 咱们把心态转变成一个提案式、推销式的PPT,这样说服对方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这就是一份转训清单(脱不花PPT)。然后找一个最近的时间给你的下属做一次培训。你就可以告诉下属理清情况,当你找我的时候,不允许告状,只允许给我提需求。比如搞不定这个工作,你是需要我拉一个升级的会议,把上一级也拉过来开会?还是需要我单独找对方的总监吃个饭?还是说我给对方总监打个电话就可以?还是说你想要我给你的协调对象打个电话,用我的权力压他一下?但这种情况你就要告诉你的下属,这是禁止的,不允许你给我提这种需求,跨部门岗位,你们俩之间的协作那是你的问题。但是你搞不定的时候我愿意帮你,你要找到我可以帮你的方法。 像这样一个培训下来,其实是教会下属一件事,叫做怎样正确上交问题,怎样跟你正确沟通。通过这样一个转训,其实就使得在你的下一级这个层面上,让他们不要制造矛盾。然后再加上他们真的去学习怎样研究对方的需求,你的跨部门沟通问题假以时日就可以逐渐得到优化和改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转训是我们的一个长期任务。
但有管理者也有这样的疑惑:有人说如果我非得提供价值他才愿意帮我,我不帮你,你就不帮我,这不是一个良性的合作模式。当我说你要帮助对方,不是说送人情。我给大家讲一个极端的例子,什么叫我给对方创造价值。十一学校是北京名校,也是全中国名校,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名校。 十一学校有一个部门叫接孩子队,有老师孩子在上幼儿园,幼儿园三四点钟就放学,中学三四点钟还放不了学,所以他们的总教务部门就成立了一个接孩子队,轮流执勤,替孩子很小的老师接孩子。人们会觉得真好,给老师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这个接孩子队还有一个任务,叫做替老师救援,因为老师平时在学校多,开车不太熟练,有时候开车在外面堵了或者小车祸,但是他们专门有一个队叫救援队,就是这个接孩子队。为什么呢?就是告诉老师,你碰了不要紧,马上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一定立即赶到。我们一到你就走,然后你把后面的事全部给我们,我们来给你处理。以及十一学校里面大概有七个食堂,食堂很便宜,你一算数就知道,他们给老师去配置餐费的时候,可不是老师一个人能吃,老师全家去食堂吃饭,只要不是特奢侈,都可以覆盖得了。
教务部门为什么做这件事?原因很简单,教务部门是要对教学质量负责的,教务部门的教学质量要提升,就得靠每个年级的老师都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教室里面,在学生那。所以你教务部门不替老师把后顾之忧解决了,老师怎么能够按照你的要求去开更多的家长会,去花更多的时间。还有,十一学校500个老师、5000个学生,但他们的家长会可不是在一个教室开的,十一学校到今天为止,家长会是一对一开的,每个老师的时间约出来,一对家长就可以约一个老师面对面聊半个小时。你想,对老师来说,这个家长会工作量多大,教务部门凭啥给老师提这个要求,全中国的公立老师都是50个家长一起开会的。教务部门说我把你所有的问题得解决了,吃饭、接孩子甚至交通刮赠都帮你解决了,咱们能不能在学生身上花更多的时间。 我们老说应该为学生服务,但事实上这不是跨部门的问题吗,教务部门和教师的利益完全一致吗?老师就是想休息休息,教务部门就是觉得你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这样矛盾肯定不行。利益一致,教学质量才可以提升。宏观上都是要办一个好学校,但是微观上就是不一样。
沟通设计:背后说“好话”
这个方法适用于一把手,级别很高的管理者,因为他自己没有跨部门问题,但是他的的下属有跨部门问题,作为管理者你是不是得帮下属解决?你作为管理者,就必须替他们去设计沟通环境和沟通规则来改善。比如像得到APP的跨部门如果不畅,脱不花当然就要想办法去促进跨部门之间的协作。 这个方法叫做:背后说好话,这是一个团建项目,基本上用一次团建的时间是可以的。如果你时间还不够的话,一个下午加上一个晚上完全够。背后说“好”话,过去我们指的是讨好的话、漂亮的话,但今天说的是为他好的话,能让他变得更好的话。找一空闲时间,把你的下属这几个跨部门的一把手拉上,按照下面这个格式聊三件事: 第一件事,你认为他做了什么事情对你是有伤害或者你不能忍受的; 第二件事,你希望他停止做什么事; 第三件事,你建议他在哪件事上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 这叫说好话,前两条全是意见。
办这个活动设计场域特别重要,一定要注意几个点: 第一,找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未经允许,不准随便进出。所以最好找一个你公司附近安静的茶馆,或者公司里面一个绝对安静的不被打扰的会议室。或者你要团建的话,可以带出去找一个团建的地点。 第二,进去之后,所有人上交手机。拿一个信封写上名字,所有人手机放在袋子里,把手机拿走。 第三,这个房间里面准备一台小音箱放音乐,但是放音乐不能放太欢快的音乐。要放能把气氛烘起来的,比如说久石让的音乐,等等。 第四,所有可能干扰到大家沉静性体验的问题得解决掉,太冷、太热、水不够喝、困了等等,这些都要解决掉。 第五,邀请一个独立的主持人。你自己主持容易出问题,因为你可能也是这个利益共同体的一员。除非你在公司特别权威且有公信力,大家对你很信任,你跟所有人的关系也很好,这种情况下你确实也可以扮演主持人。当然你可以请一个教练或者培训师。或者跟你级别差不多别的公司的高管,你们可以互相当对方团队的教练,他跟你的团队比较陌生,客观一点会更好。 第六,给被讨论的人发一个本、一个笔让他记录,这样就可以缓解她被大家“吐槽”的压力。 第七,活动往往十个人左右最合理,否则时间太长。 第八,活动最好下午办,你可以直通晚饭,就可以利用喝酒,完成情绪重建的工作。就像阿里有干湿会,干会只谈指标、只谈打法,湿会则带着情绪,因为不带情绪大家很难完成自我重建的工作。
主持人主要做几件事情:准备一个白板,或者是很大的大白纸。然后准备一模一样的便利贴,几十套全部准备好,每人发一本。然后现在仪式就开始了,因为大家是围坐的形式,轮到任何一个人的时候,让他的座位背对着所有人。这时候主持人要开始声情并茂地说:“现在XXX坐在我们前面,她背对着我们把她全部的安全感交到了我们手里,背对着我们就是绝对信任我们。现在请我们收下XXX对我们的这份信任,我们对这位战友开始背后说好话,一个小黄条写一条我对她的意见。"“你认为她不应该做什么事情、你认为她应该停止做什么事情,你建议她应该多做什么事,或者做什么事特别好,一张上可以写一条,你可以写五六张,每个人不能低于三张。“全部写完之后,XXX不准回头,所有人不准署名。”这就是为什么从外面请主持人,因为万一自己认出来也很尴尬。这时候主持人冲着XXX和所有人一条一条念上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贴在大白板上,主持人要对这些东西分类。这时候你会发现居然有20多条都说XXX对待下属态度太苛刻,经常对下属讽刺挖苦。这就是XXX第一要改进的问题。也可能第一条是XXX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别的部门的工作配合得不积极,都有可能。
比如有一个民营企业用这样的方法,他们最大的老板,,200多亿的销售收入,最大的老板被贴了一整白板的是什么呢?说老板有钱我们都知道,但是老板整天换车,奢侈消费,让所有高管内心非常不爽,大家觉得跟这个老板不是一伙的,贴了几十条。对老板来说很震动,老板觉得你们也挣钱了呀,但是事实上大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种同理心作为总经理过去没有想过。你要艰苦朴素,不是简单做个样子,而是你要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这时候一定要做一件事,如果你音乐如果选对了,坐前面的这个XXX心态是很容易崩的,因为这简直像机关枪一样给她提意见。如果让他老老实实坐着,闭着眼睛听,他情绪会崩的,情绪崩了也不行,可以给他找个减压的方式,也就是第六步的重要性。
做完这场活动,你觉得所有人都发生改变吗?不能。只有真正特别有上进心,特别有悟性人会发生改变,绝大部分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强的,他都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但是回去也不怕,因为在背后说“好话”这个活动尾声,所有人的意见主持人念完之后,还有一个流程,叫做“请那个此时此刻在泪流满面的当事人把座位转过来,面对所有人,你来说,告诉大家你准备怎么办?"这其实就是一个公开承诺。心理学上叫承诺一致性。当我们公开做出个承诺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再去违背它。如果万不得已我要去违背,我的心理负疚感是很强的。所以即使他退回原来的样子,也没有关系,因为他已经作过一次公开承诺,即使他退回去了,他心里是知道我违背了我的公开承诺。这时候他会觉得我自己可能有点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当他再面对这个跨部门沟通冲突的时候,他其实就会稍微收敛点。这样的话就使得他自己可以有一个自我认知重建、最小化改进的这样一个过程。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作为一个上司来说,对那个改进特别好的部门有激励,有反馈,有奖励,那你的公司就能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环境和氛围。这不正是管理者想要去达到的一个这样的沟通环境的效果吗。
这个方法非常好用,上到央企,下到地方民营企业都适用,真的是百用百灵,但是前提是你要有充分充分充分的准备,这个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