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观社会学的探索
欧文·戈夫曼《微观社会学的探索》,主要内容有:策略性互动、面子工程与互动仪式、规避仪式与呈现仪式、支持性交换、补救性交换。
编辑于2022-06-12 15:59:48本书由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学者约翰 •布劳恩耗时三十年根据 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爱德华.甘斯现存所有 “自然法与普遍法历史,讲座学生笔记整理而成。原书一经出版便被评价为是当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 “巨大收获”(吕迪格.布伯纳语),是“所有从事黑格尔及其弟子研究之人的幸事,(米夏埃尔.帕夫利克语)。木书将帮助我们重好地理解黑格尔,也将带领我们认识爱德华•甘斯这位不应被遗忘的法学家,同时填补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一处重要的研究空白。
商法的思维导图,如商事关系是什么? 私以为:是实现产品或服务价值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
安提戈涅的两个兄弟在决斗中杀死了彼此,忒拜国王克瑞翁下令厚葬弟弟厄特克勒斯,而不允许任何人安葬哥哥波吕涅克斯,原因是前者是为保卫城邦而死,而后者正是通敌外邦围攻忒拜的叛徒。安提戈涅不惧国王的禁令,宁愿受刑被处死也要埋葬自己的哥哥。克瑞翁发现后将其囚禁,却遭到安提戈涅未婚夫、克瑞翁之子海蒙的怨恨。先知向克瑞翁预言道他将受到神的惩罚以至家破人亡,克瑞翁惊醒并决定收回成命。不料安提戈涅已经自杀,随后海蒙殉情,继而王后闻讯后自尽,克瑞翁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由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学者约翰 •布劳恩耗时三十年根据 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爱德华.甘斯现存所有 “自然法与普遍法历史,讲座学生笔记整理而成。原书一经出版便被评价为是当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 “巨大收获”(吕迪格.布伯纳语),是“所有从事黑格尔及其弟子研究之人的幸事,(米夏埃尔.帕夫利克语)。木书将帮助我们重好地理解黑格尔,也将带领我们认识爱德华•甘斯这位不应被遗忘的法学家,同时填补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一处重要的研究空白。
商法的思维导图,如商事关系是什么? 私以为:是实现产品或服务价值过程中发生的法律关系。
安提戈涅的两个兄弟在决斗中杀死了彼此,忒拜国王克瑞翁下令厚葬弟弟厄特克勒斯,而不允许任何人安葬哥哥波吕涅克斯,原因是前者是为保卫城邦而死,而后者正是通敌外邦围攻忒拜的叛徒。安提戈涅不惧国王的禁令,宁愿受刑被处死也要埋葬自己的哥哥。克瑞翁发现后将其囚禁,却遭到安提戈涅未婚夫、克瑞翁之子海蒙的怨恨。先知向克瑞翁预言道他将受到神的惩罚以至家破人亡,克瑞翁惊醒并决定收回成命。不料安提戈涅已经自杀,随后海蒙殉情,继而王后闻讯后自尽,克瑞翁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策略性互动和仪式性互动
策略性互动
综合各种表意性的信息进行评估,以选择适当的行动步骤
利益群体通过授权于有能力的个体采取行动、促进集体利益,这些个体能动者被称为”执行性参与者“。
利益群体可以将个体用作执行者、抵押物、象征物和信息提供者
社会规范
限制性规范
促成性规范
面子工程与互动仪式
个体是”最小的礼仪性实质“之单元
面子:一个人在特定的交遇中,通过他人设想的他应采取的行为模式而对自身作出有效宣称的肯定性社会价值
面子是根据被赞许的社会属性勾勒出来的关于自我的形象
个体具有保全自我脸面的防御性取向和保全他人脸面的保护性取向
保全面子是互动的条件而非目标
规避过程
矫正过程
规避仪式与呈现仪式
行为规则
对称性规则
个体关于他人的义务和期待同时也是他人对他的义务和期待
非对称性规则
个体与他人之间对待与被对待的方式不对等
行为规则
实质性规则
除了表达个人的自我之外,其指导的行为本身通常被认为是次要的
仪式性规则
指导的行为本身通常被认为是次要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
仪式
规避仪式
不应该做的事项
呈现仪式
应该做的事项
支持性交换
维持性礼仪
通过式问候
附带性、随意性、自发性
突袭式问候
出人意料、突如其来
稀释原则
补救性交换
补救的行为策略
说明
解释 借口 托辞
道歉
请求
质疑性事件之前,向潜在的被冒犯者要求得到某种许可
补救性行为
仪式性补救
实质性补救
身体虚饰
在相对固定的外表和流动的话语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这是一种具有相对自我意识的身势表达,个体用整个身体展演出来,从而对那些转瞬即逝的事件给予针对性的证据显示,情境中任何关注他的共同在场者都能够捕获这种证据显示。
分类
定向性虚饰
恢复他人的情境判断
审慎性虚饰
表明正当的意图
夸张性虚饰
彰显其行为并非处于受束缚、窘迫或非自然的状态,自我掌控
补救性交换的结构
话轮
话轮可以被视为谈话的自然单元,一个话轮可能包含多个话步
话步
创设
截断
解耦
俏皮话
反驳
互动的形式化分析
互动
当个体相互之间处于即时/直接的身体在场时,个体对彼此的行动产生的交互影响。
基本概念
聚焦式互动与非聚焦式互动
非聚焦式互动
仅仅是因为·彼此在场导致个人之间的沟通行为
聚焦式互动
人们同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将认知和视觉注意力聚焦于某个焦点
焦点式聚集与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
组织特征,集体单元和社会实体
焦点式聚集
持续性的专注与投入
分析单元
社交场合
情境
集聚
交遇
当他人在场时,个体受特定规则丛的引导和支配,这些规则丛便是情境礼仪
默契或习俗惯例构成了规则的结构性先决条件
互动原则
面对面互动的促成要素
无关联原则
在交遇的现实中排除某些要素,忽略无关的事,遵守规则
已实现的资源
维持聚焦式互动应包含的要素,可以在地实现的事件和角色
转换性原则
开启交遇
识别
认知性识别
社会性识别
非相识者社会交往
暴露性位置
警察、牧师、小摊小贩、个体明显需要帮助、当他人的行动可能影响到在场个体的利益时,便会要求他暴露自身参与互动
开放性位置
可以向处于暴露性位置的人开启或主动发出互动信号,被赋予特许可以与陌生人搭话,而不会被质疑其意图
交互公开性
各方都有权利发起交遇
借口与侵犯
个体有时会特意将自己处于某个位置,以方便和帮助他人主动开启互动
反控制
通过自我规训和潜在的法律制裁,个体会控制自己以避免不恰当地接近他人 忽略开启互动的信号
组织要素
约定性情境闭合
例如:敞开门的房间,象征性地敲一下门,表明即将正式进入敞开着门的房间
面对面参与包含旁观者或者暴露在旁观者面前时,可进入式交遇
约定性参与闭合
礼节性忽视
默契,相互协助,维持交遇的完整性
旁观者在正式参与中需适当地呈现自我
身体间距和声音控制
再结构化 如新来了一名客人
避免在公共场所过度卷入私人关系
互动系统:运行与结构
互动系统的运行
博弈互动
利益身份
执行性参与者
可进入性
互动系统中的个体是彼此开放和相互理解的,并且能以正常的方式与之打交道。
可被他人利用的个体也期待着他人抑制对这种可利用性的使用,不至于为这种易接近性或可进入性付出高昂的代价
自发性卷入
个体需要·在主要卷入和次要卷入之间维持平衡
参与失忠
注意力分散
边界共谋
例如 交头接耳 窃窃私语
当众吵闹
弃场
轻松与紧张
角色表演的稳定性与紧张程度呈逆向关系
意外事件
”外溢“
短暂的情绪崩溃
整合
‘配角戏’与‘幕后戏’
配角戏
共谋性附属行动
上课和同学开小差,但还是维护上课的
幕后戏
某种聚焦式互动终止,内部的抑制需要释放,参与者形成小群体
内涌
非正式参与者的逾越
互动系统的结构
互动膜
膜滤器功能
选择性过滤
保护功能
阻止互动微系统之间产生冲突
微观行动与宏观秩序
互动秩序会影响社会组织模式,但社会结构并不能简化为互动秩序的诸种形式与过程
宏观世界的物质与文化要素会促成或阻碍互动秩序,但互动秩序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宏观要素的镜像
框架分析
框架、调音与编造
初级框架
自然框架
个体没有特定的身份地位,他们于情境中的其他要素同样受制于决定论的、非意志性的和道德无涉的力量
社会框架
个体通常倾向于抵制改变原有的阐释框架
调音与编造
框架外活动与行为锚定
框架外活动
框架外活动可以是与支配性活动同时并轨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指向性标志
行为锚定
框架分析的一般性问题
不明确性
框架化过程的错误
解释与争议
框架澄清
框架破裂与经验之脆弱
框架破裂
无法适当地管理行为与情境之间的关系
外溢
行动者无法适当地抑制特定情境下的情绪
内涌
未被认可的参与者无法维持不卷入正式活动的状态
负感经验
框架化经验的脆弱性
谈话的框架分析
自然型物
舞台型物
刊印型物
援引型物·
模仿与替代性言说
情境互动论
面对面互动之构型
作为微观理论范式的情境互动论
情境社会学的阐释性论证
全控机构
全控机构的结构与功能
全控机构的特征
机构人员
被收容者
机构人员的世界
卷入循环
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科层制化
自我的道德历程
在个人的自我以及评判自身与他人的意象框架中产生的常规性变化序列
住院前阶段
离间性合谋,疏离感
住院阶段
再社会化,区隔具有某种社会建构性特征的个体,并施以监控和管理
自我的清洗与改造
强制顺从
隐秘生活与次级调适
情境性撤离
不妥协底线
殖民化
皈依
医疗模式与住院治疗
谈话形式
指称与回应
偷听者
倾听者
听话者
自我谈话与回应性叫喊
自我谈话具有自我引导并重新使行为框架化的功能
回应性叫喊不仅是一种情境性反应,更是一种仪式性表达,产生某种期望的印象,他人报之以移情式回应
回应性叫喊类型
转换性展示
给人片刻的时间,从而适应新的环境
溢出性叫喊
对周围世界的某些特征短暂地失去导控能力,该事件是意外,个体知晓,期望它与其他的行为相分离,行动者仍然是安全的互动主体
威胁性惊吓
处于控制之下,无需真正地担忧
厌恶性声音
保护性、警告性
情况
用力时发哼
疼痛性叫喊
性呻吟
话轮权提示
欢欣式惊叹
回应性叫喊可以呈现为一种纯粹的表达,它不是以接收者为导向的命题性陈述 自我咒骂
面具相互嵌套着,这也正是人性的复杂表现
谈话分析图式
传统谈话分析
说话者-听话者 二元模式
仪式性谈话
自我、污名与女性
自我的两重性
两重性
情境化自我
作为能动者的自我
自我的社会性生产及其构成
正确的舞台设置和恰当的表演场景将促使观众赋予表演出来表演出来的角色以某种自我 展演性角色的自我
自我不是某些内在本质或特质的纯粹表达,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由面对面互动的行动者共同构成的表演中不断调适而得到的戏剧化实现 表演者的自我
”能动性缺失“之误识
自我是社会制约下的情景建构的产物
自我的存在依赖于互动秩序,互动秩序本身又受制于这种依赖关系
情境化自我与作为能动者的自我
制度性赋予的自我
个体创造和构建的自我
米德的主我大致对应着戈夫曼的作为能动者的自我,而宾我则对应着情境化的自我
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宾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
自我之两重性
个体是应激性(动物行为学意义上)、自决性和社会性(仪式性)的存在
能动性 情境性
生物性 社会性
污名与越轨
污名的分析框架
身份类别与内外群体
污名类型与污名者
分析路径与理论假设
污名管理的拟剧化阐释
标记
地位符号
声望符号
否定性标识符
情境外的因素
一种社会定义
文化异质性
污名、越轨与秩序
性别广告
性别展现与仪式化
性别关系的视觉设置及其解码
照片框架及其框架分析
制度反身性
家长 孩子调音
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