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食物与健康1
这是一篇关于食物与健康1的思维导图,包括: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
编辑于2022-06-12 16:13:35食物与健康1
营养素
对机体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能够为机体提供营养,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生长发育
种类
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水
功能
供能;组成细胞成分;参与机体生化反应;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需要量
生理需要量
维持基本功能,不至导致缺乏病的量
适宜需要量
保持正常机体功能,能发挥最大劳动力,且能保证营养素最大限度利用的量、
供应量
估计平均需要量
根据调查研究,能满足一般人群50%的人需要的量
推荐摄入量
能满足一般人群97~98%人需要的量
刚估计平均需要量没有研究数据时,可以约等于适宜需要量
=估计平均需要量+2个标准差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不对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最大摄入量,如摄入量再增多,则对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概率升高
宏观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理想的每日摄入的量的范围
预防非传染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
根据非传染慢性病的临床一级预防要求,非传染慢性病易感人群摄入某类营养素的量,能降低其患病的概率
特定建议值
对某些特定的易感人群,为降低其患病几率,建议摄入营养素的量
蛋白质
生理功能
供应能量
组成组织
转运生物体内所需物质
调节生化反应
促进生长发育
缺乏
生长发育阻滞
易疲劳、贫血、易感染、病后恢复缓慢等
营养不良性水肿
过多
肾负荷增加
指标——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
正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长身体、恢复期病人)
负氮平衡——摄入氮<排出氮(消耗性疾病患者、摄入不足)
组织氮损耗或大量组织细胞分解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蛋白质含量
凯氏定氮法
蛋白质吸收率
表面吸收率=(摄入量-粪便排出量)/摄入量×100%
吸收率=(摄入量-粪便排出量+粪内源量)/摄入量×100%
人体利用率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生物价)
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
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
必需氨基酸
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
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需要从饮食中摄入的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
当这个氨基酸摄入量过低时,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摄入
化学分=待测食物EAA含量/理想EAA含量
蛋白质互补作用
某个食物中一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低,而另一种食物中该氨基酸含量较高,两者搭配食用,可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参考摄入量
占能量摄入的10~14%,其中优质蛋白(动物蛋白或大豆蛋白)占1/3以上
脂类
分类
类脂:磷脂、固醇类
脂肪:甘油+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功能
产热及某些组织的支持衬托
产能
细胞的组成成分
合成其他生物分子的前体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增加食物美味,促进食欲,延缓胃排空
提供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
功能
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等体内活性物质的原料
合成磷脂和胆固醇酯化的必需原料,有利于脂质的利用和代谢
参与生物膜的结构
减少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趋势
分类
ω-6 亚油酸
ω-3亚麻酸
缺少可致皮肤湿疹样病变
参考摄入量
占能量的20~30%,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
碳水化合物
分类
单糖、双糖、多糖、寡糖
生理功能
提供能量(占55~65%);为代谢脂类和蛋白质提供条件;节约蛋白质;参与构成重要的生命物质
多糖分为淀粉类和非淀粉类的膳食纤维
淀粉类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提供能量,但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来源于瓜果蔬菜
生理功能有:通便防癌,附着化学物质(解毒),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降低血清胆固醇
过多可能导致钙等元素吸收障碍
血糖生成指数
衡量食物使血糖升高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特点
不提供能量
在体内含量极少,但缺乏产生严重后果
钙
是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
吸收——主要经肠道吸收
分布在骨骼、牙齿;少量用于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参与;心脏搏动、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传导和正常感应性的维持;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参与凝血过程;参与维持正常酸碱平衡和毛细血管渗透压
影响因素:膳食中植酸、草酸等会影响钙的吸收;Vit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食物中钙的含量会影响;pH 会影响钙的吸收——pH低,钙溶解度高,吸收较好;
缺乏:儿童缺乏可引起佝偻病;成年人缺乏可引起骨质软化症;老年人缺乏可引发骨质疏松
铁
分类
血红素铁
非血红素铁
需要经过还原才能吸收
吸收影响因素:维生素C、半胱氨酸、肉因子可促进吸收;胃酸缺乏、草酸、磷酸、植酸、锌抑制;脂肪消化不良导致脂肪痢抑制吸收
缺乏
血液储备减少-生成红细胞含铁量减少-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过多
含铁血黄素堆积症;伴有组织损伤,则血色素沉着症
碘
生理功能
生成甲状腺激素
参与生物氧化过程
维持正常机体代谢;维持脑正常发育和骨骼生长;促进生长发育;影响营养素代谢
缺乏
地方性甲状腺肿
克汀病
锌
与味觉、视觉、听觉、嗅觉相关;金属酶的结构成分或激活剂;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代谢;骨骼的正常骨化;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维持皮肤健康
缺乏可引起食欲不振、营养不良
铜
生理功能
骨骼牙齿组成部分
主要以金属-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参与铁的代谢;体内氧化还原体系中的催化剂;维护神经系统的完整性;抗生育功能
缺乏——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中毒
急性
慢性
硒
生理功能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分;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参与辅酶A和Q的合成;免疫相关
缺乏症
克山病
大骨节病
严重营养不良
影响吸收的因素——植物中利用度高于动物性食物
维生素
缺乏病
原发性——摄入不足
继发性——吸收障碍;需求量增加;滥用抗生素
维生素A(脂溶性)
功能
生成视紫红质蛋白
上皮细胞的正常发育与分化
缺乏
夜盲症(暗适应时间延长)
角膜软化穿孔——失明
比脱氏斑;黏膜易感染
中毒
症状
病因
补充过多
维生素D
功能
促进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牙齿硬化
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成
缺乏
同钙缺乏症
过多
维生素B1(硫胺素)
缺乏引起脚气病
干性:多处神经炎
湿性:器官水肿
急性、恶性者以循环系统症状为主
生成TPP;构成脱羧辅酶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促进乙酰胆碱合成;维持神经肌肉循环等正常功能
十二指肠吸收,酸性稳定
过多
评价方法
尿负荷试验法
空腹尿硫胺素和肌酸含量比
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
维生素B2
缺乏引起皮肤黏膜炎症;口角炎
评价方法
尿负荷试验法
空腹尿核黄素和肌酸含量比
红细胞中核黄素
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
维生素B3(PP;烟酸)
在体内以烟酰胺形式参与辅酶I和辅酶II的构成,参与呼吸链组成
缺乏导致癞皮病(腹泻、皮肤炎、神经性痴呆——3D症状)
色氨酸合成;玉米缺乏色氨酸,其中烟酸为结合型,不易释放,加碱可促进释放
维生素C;抗坏血酸
水溶液易被氧化;重金属可加速其氧化;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形成骨骼、牙齿等所必需;增加对疾病抵抗力;较强还原性;促进铁的吸收
缺乏引起坏血病: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出血等;骨钙化不正常、伤口愈合缓慢——胶原不能正常形成
职业健康
绪论
健康中国三步走战略
2020年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030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2050年简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
健康
是指身体、精神、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
三级健康
一级——躯体健康
二级——身心健康
三级——主动健康:能主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
生命准备阶段——母婴和儿童保健
生命保护阶段
改善生活、工作、学习等环境卫生条件
维持晚年生命质量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防御——对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进行防范,目的是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在疾病发生早期,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是防止或延缓疾病发展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在疾病已发生时,采取积极治疗的手段,最大限度延长寿命,减少伤残
环境与人类
环境
狭义:自然环境;广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为影响的状态
次生环境:经过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对机体天然激素的产生,分泌,转化,作用等产生影响的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环境中稳定性较好,可以长久存在,不会被分解,可以随环境进行迁移,或者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污染物
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整体状态
生态平衡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保持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的种群,数量,比例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富集作用
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使得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大于环境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随着食物链,不断向食物链高端的生物转移,最终使得食物链高端生物的体内浓度远远高于环境和低端生物体内的浓度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统一性
适应性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遗传特征
有一定的限度
当机体的适应机制遭到破坏时,可能出现有害的健康效应
互相作用
环境应答基因
人体内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基因组
表观遗传
指不发生DNA层面的变异,但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基因改变
环境污染
指因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生物、化学结构的改变,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公害
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公害病
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
一次污染物
指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没有经过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指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变成和原来不一样的新的污染物
迁移
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改变
转化
指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衰变、物理化学反应等变化,改变原有的形态和分子结构,以至于改变了固有化学性质和生态学效应
健康效应谱
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改变看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用图来表示
生物标志物
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相关的关键事件的标记物,是机体暴露在某种环境因子下引起的可测定的改变
环境的影响特点
复杂性
长期性
广泛性
多样性
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因素影响叠加产生了比预期更大或更小的联合效应
职业健康
劳动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影响因素
劳动组织的不合理性
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不良的工作条件
职业病
劳动者由于职业活动中接触到的职业有害因素,而产生的特异性的疾病
特点
通常有可测量的指标
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好
病因具有特异性
不同人群接触有不同的发病特征,有一定的发病率
目前尚没有特效药
工作相关疾病
由于工作等多种因素因素,诱发了劳动者潜在的疾病,或使原有的疾病更加恶化。不属于职业病
职业性外伤
又称工伤,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突发的意外损伤
职业禁忌症
劳动者从事某项特定工作时,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职业病危害或导致自身疾病的加重,或者诱发可能对原有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