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我国小说的发展存在着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而在上、中古文言小说表面是独立发展的背景下,始终存在着一股口传白话文学的源流。本书从大量的研究中揭示了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史上在小说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编辑于2022-06-14 11:31:4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第一讲:漫谈中国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研究的内容
从时间划分
汉魏杂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朝长篇小说
小说现象及发展史
小说的发展规律
作家,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小说的发展地位
小说的传统
作家的品格和小说的风格
小说的传播及接受
古代各时期及各种体裁的小说作品
当下的跨领域和跨学科研究
古代小说研究的方法—《板桥三娘子》
细读文本
历史溯源法
同法护正法
作者自证法
读者理断法
问题意识很重要
视角转换很关键
推荐书目
第二讲:辩章学术,考镜源流
先秦时期的小说观念
庄子
《庄子•外物》中的小说指小道理,锁碎的言论
没有赋予小说文体之涵义
第一次使用小说一词
此后小说形成的四种涵义
故事
议论
不入流的
娱乐
班固
将小说列入子部与道家、法家、儒家并列,但仍被视为不入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观念
用《隋书•经籍至》和《新唐书•艺文志》来分析小说和小说家,不再将小说看作学术流派
小说即使是一种文体,也摆脱不了“小”的文体特征和地位
仍有相当多的学者坚持或者说摆脱不了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
《文心雕龙》中讨论了各种文体,但不包括小说
唐宋时期的小说观念
刘知己第一次明确的从小说归属从原先的诸子改变为史部
将小说归属于历史,同时与正史相提并论
发展状况与特点
已经有不少人喜爱并且精通小说
“小说”主要在民间流传,而且它与谐戏有关
也有一些士大夫开始加入其中,甚至可能参与创作
正统文人对这一艺术形式仍然比较鄙视
宋代白话小说的特征与地位
已经认为小说与诗歌、经史、戏剧、小辞并列的一种文体
讲究艺术性,而且注重内容的娱乐性
明清时期的小说观念
读者心中已经有了基本明确的小说概念,与作品相联系
明清小说与今天的小说概念基本一致了
有小说之名,也有小说之实
第三讲:古代小说命名研究
古代小说总体特征
总体呈现复合结构的特征即“A+B”的形式
《赵飞燕外传》
《西游记》
《封神演义》
古代小说与民间传闻联系密切
传闻
新闻
旧闻
早期的小说与子书、史书之间关系密切
传
记
志
录
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风气
大唐新语
《隋唐嘉话》
广告意义逐渐增强
古代小说命名与创作观念
补史说:以“传”“记”“录”命名
劝诫说:蕴含劝诫思想
娱乐说:将“笑”“谐”“快活”等娱乐字眼嵌入书名
古代小说命名的广告意义
以“奇”“异”“怪”命名的现象非常普遍
将“才子”嵌入书名,以“才子书”招揽读者
在小说书名中,借助名家宣传小说
小说编刊者在书名中增加修饰语
古代小说命名与小说读者
从小说命名可以考察小说创作动机之一在于满足读者需要
读者对小说命名产生影响或直接提出批评意见
小说书名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讲:狐怪与胡怪:志怪小说中狐妖故事文化阐述
狐的类型
博学多才的书生,如《搜神记》中的“胡博士”
诱人妻女的淫汉,如《广异记》
截掠行人的歹徒,如《搜神记》
美丽诱人的女子,如《搜神记》
菩萨形象,如《广异记》
狐怪形象背后的原因
狐怪形象的特点
狐如果以男性形象示人,最常见的是一老者并通常具有畏狗并且带香囊的特征
狐怪故事中的化身无论男女以着白衣居多
狐怪喜截发
胡狐怪故事中多博学者、术士与僧人
狐女魅惑
特点形成的原因
老者形象与西域面相苍老相关
佩戴香囊与当时许多西域贾胡从事香料买卖有关
胡人畏狗和其葬俗有关
截发是西域男性常见发式
多博学者是对现实生活中胡人形象的折射
狐女形象与西域之色情业发达相关
着白衣胡人穿着习惯有关
狐怪故事反映出的胡人生活
胡族女子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上对胡汉通婚持排拒态度
胡汉通婚所生的孤儿更是遭受歧视
拓展:妖怪学
井上园了《妖怪学讲录》
柳田国男《妖怪学谈义》
小松和彦《妖怪学的基础知识》
阿部主计《妖怪学入门》
谷川健一《魔之谱系》
第五讲:想象与真实: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唐传奇
何谓文学地理
徐松开创了以地理线索来赏析作品的方法,即通过唐代地理空间的象征意义,作为解读文学人物活动的重要切入点
妹尾达摩《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是非常成功的个案
小说人物塑造与长安坊里的空间
长安是最具有交流机会的信息空间
曲江是公共空间的遇合地
庶民信仰与坊里寺观
不可复制的坊里:真实作家创作与生活关系的新证
在多数小说的场景中,长安的中心地位逐渐消亡,而让位于他们熟悉的并且逐渐繁荣起来的南方城市
即使一些作品仍然眷恋于长安的舞台,但他们的作品却开始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第六讲:趣味与漂移:杜子春故事在后世的流传
起源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深受印度佛教影响
明清时期对杜子春的继承和改编
小说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之《杜子春三入长安》
清代长篇小说《绿野仙踪》七十三回《守仙炉六友烧丹药》
戏曲
清代戏曲胡介𧘲《广陵仙》传奇
清代岳端《柳州梦》传奇
《杜子春》与《杜子春三入长安》
同
大体上有相同的脉络与内涵
异
小说创作意识
前者突出修仙学道,老人处于主动地位
后者杜子春为中心人物
小说情节
前者是杜子春没经受住最后考验导致炼丹失败
后者是杜子春协助老道士炼成丹药而一道成仙
小说主题
前者注重渲染人生感悟
后者上升为现实意义的成长主题
杜子春故事的流变
日本芥川龙之介改写《杜子春》
了解芥川龙之介的身世背景:渴望母爱
将否定爱心、宣扬宁静的主旨变成了肯定爱和高扬爱心的伟大主旨
原典中道教成仙主题,升华为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翻案
简介
指文学根据原作进行重新创作的现象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严绍和王晓平
常用手法
中国背景改为日本背景,本土化
古代中国人变成日本人
情节的翻案
第七讲:宋元话本里的“东京故事”
话说东京汴梁城开封府—都市特性与话本小说的产生
宋代城市生活的产物
东京为话本小说提供大量素材
话本小说的特点
是商品化、表演性、娱乐性的文学活动
题材为普通市民所熟悉、思想感情为他们所认同
在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上、迎合普通市民的欣赏风格
话本小说中常有的帝王形象
神异化
汉武帝
隋炀帝
亲和型
宋仁宗
“东京”在话本小说中的时空意义
城市的住所和街坊都是都市的日常生活场景,因而有很多描写
相国寺也是个重要场所
具有时间性,围绕节庆活动展开
节庆活动为情节冲突的展开提供了一种可能
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中“东京”描写的异同
文言小说是话本小说的重要来源
文言小说数量巨大,在有关东京社会生活广度远远超过话本小说
文言小说描写相对简单,在东京市民生活描写世界的刻画方面,都稍逊于话本小说
第八讲:古代小说人物研究—谁制造了“力士脱靴”
历史上的高力士
高福养子,一生忠于李唐王室,悲壮史料均赞其事君之美,与事亲之孝
脱靴故事在唐朝的形成
范传元:“乃命高将军伏以登舟伏庞如是。”
李肇《唐国史补》:“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段成式:“力士失势,遽为脱之。”
张祜《梦李白》故事情节更为丰富、复杂
脱靴故事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晚唐时代的文人选择了李白作为精神自由的代表,蔑视权贵和批判现实的勇气
宦官专权的社会现状促使高力士形象走向反面
顺应时代潮流
力士脱靴故事的后世衍生
从《清平调》到吓蛮书
正面形象的树立
“摔砚”与“磨墨”
配角形象的增加
第九讲: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相结合,分析《西游记》弼马温官职
王皇大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的原因
谐音字
李时珍:“马厩畜母猴,避马病矣”
实物:拴马柱上的石猴
避马瘟说渊源,可追溯至西汉
《齐名要术》:“常系猕猴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
千宝《搜神记》:死马当活马医。”
图像资料补文献之不足
二重证据法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
第十讲:明清小说的功能性物像研究
何为“功能性物象”
小说中反复出现,对小说叙事,结构,与情节等的层面上,起贯穿连缀作用的具体物品
明清小说中功能性物像的种类及特点
种类
人文性的功能性物像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古琴”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中的“出师表”
社会性的功能性物像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中的“破毡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
灵异性的功能性物像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的“神臂弓”
《黄秀才檄灵玉马坠》中的“玉马坠”
“三言”以功能性物像命名的盛行
单纯的以物件或者人物为题,改成统一的以人物,行为及物件的组合为题的积极作用
使题目更符合小说所呈现出的叙事主旨,更具情节张力
暗示了编者更加重视物件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在塑造人物上,设置悬念上等,均有较大进展
塑造人物方面,功能性物像与人物身份,思想情感,性格的联系更为紧密,有时甚至成为一种象征
“三言”“二拍”的公案小说中,利用功能性物像制造悬念,生发情节,组织叙事,成为破案的工具与十分常见
“三言”“二拍”的婚恋类型作品中常用功能性物像增加小说情节的有机联系
明清小说中功能性物像的叙事功能
首尾呼应,为小说建立起一个较为严谨的结构框架
借助功能性物像,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专属化处理,加工,进而构造出多个经典化的场景与画面
第十一讲:今生偏又遇着他—《三国演义》关曹二人关系说微
历史上的关曹二人
汉寿亭侯
生平第一知己
人生的困境与复杂
小说中关曹遇合描写
约三事,恩德竞赛
嘉靖《三国志通俗演义》
桃园三结义
宋元讲史《三国志平话》
古城会
关羽义释曹操背后的文化心理
吴组湘:“作者把关羽的背叛也当成了崇高的义来歌颂,这样的义太受封建统治者欢迎了…。”
关羽是天下的英雄,而一旦有权者退出,关羽的生命也随之走到尽头
关羽之死加速了曹操的死亡,因为曹操跟关羽存在有种特殊关系
第十二讲:同枝异花,各擅其妙—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双美情结
“双美故事”类型
两女共嫁一夫
《嫦娥》
男子兼有外室
重心放在妾身上
相继觅得佳偶
《红玉》
引为解语知音
一妻一友
双美类型属性
一狐一妖型
一狐一鬼
一狐一人型
双美类属同性
两鬼
两妖
两狐
两人
双美关系模式
一妻一友型
一妻一妾型
少见
封建士子两性构图的幻想
娥皇女英
蒲公常年离家在外坐馆,与结发妻子聚少离多,且刘氏多年操劳色衰
科举不第的落魄书生关怀精神和物质的个体价值,人生价值的梦想寄托
现实性女性和精神性女性
男性情欲体现
古典文化中历史的一种特殊书写形式
第十三讲:寻梦红楼
《红楼梦》书名研究
曾用书名
《石头记》、《金玉缘》、《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大观锁录》
过渡期
《情僧录》,情僧只在开头出现一次,无法囊括全书、有可能误导读者
《风月宝鉴》,取消的方式,作为纪念写入此书缘起过程,表曾有此阶段
饱受批评
《金陵十二钗》
《石头记》和《红楼梦》的终极PK,(《红楼梦》胜出)
体现了对传统命名体制的突破,创造了新的命名传统
早先多为描写《三国演义》《西游记》从世情小说开始使用寓意化命名
宝钗扑蝶的玲珑巧思
为何一定是宝钗扑蝶?
人物塑造的特征性、能接受读者的反复推敲
自由天性流露,富于青春活力的女性美体现
折扇还是纨扇?
宝钗扑蝶文字中,说到蝴蝶“大如团扇”
团扇是宝钗等人的常用之物
宝钗究竟是赏蝶还是恨蝶?
扑蝶会
细节风流蕴籍,情意绵绵
第十四讲:从鹅笼到人环—论古典小说的现代性
故事
《阅微草堂笔记•鄱阳湖谈鬼》
源流
唐代著名小说家段成式《酉阳杂俎》
新变
影响了朝鲜半岛、在那里衍生出了异形变奏的故事
余波
1981年,台湾出版了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小说《人环》
启示
作者在作品内部预留了解读空间,他欢迎读者一次次进入作品的迷宫,让原本固定的东西被松动,其他的可能性被激活,从而再度生动起来
在文学的本质方面,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人性的本质古今并无不同,这是古典小说仍具有现代性的原因,也是现代人仍需要古典小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