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工初级实务05章 妇女社会工作
社工初级实务05章 妇女社会工作,在介绍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历史、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妇女生命历程与妇女社会工作的关系,阐述了妇女社会工作行政的管理体制;
编辑于2022-06-14 18:08:58第五章 妇女社会工作
1.妇女的需要和问题
(1)妇女的需要(重点)
①生殖健康的需要
②保障妇女权益和发展的需要
③贯彻男女平等,建立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需要
(2)妇女的问题
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针对妇女暴力的问题;妇女的生殖健康的问题;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的问题;妇女的就业问题:贫困女性化问题;妇女的参政问题;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问题
2.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1)关注妇女的多样性,用个别化的工作原则
(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父权文化的影响,尊重和倾听妇女的声音和经验是妇女社会工作的起点
(3)理解妇女的现实处境,了解妇女、理解她们的现实处境、接纳她们的生存选择
(4)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生理结构不同不能构成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评价基础
(5)强调妇女个人问题的社会原因,即“个人的即政治的”,强调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6)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3.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
(1)直接目标(微观)(个人层面) 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重塑自我,提升自我认识;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
(2)中间目标(中观)(群体层面:小组、机构) 协助重新界定妇女问题;提升性别意识促进自省;建立妇女支持小组,减少成员孤独感
(3)最终目标(宏观)(环境、制度、政策层面) 重新建构权力关系;建立妇女网络与网络之间的连接;倡导和健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意识
4.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1)承认妇女的多样性以及与其一起工作时视角的多样性
(2)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她们的生存选择
(4)认识妇女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
(5)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6)增加妇女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平等/公平)
(7)将个体与群体连接起来,促进妇女之间特别是类似经验的妇女互助(互助小组/支持小组)
5.婚姻和家庭关系调试
家庭工作的视角和原则(必考):性别视角(追求两性平等)的家庭工作原则,尊重家庭和婚姻形式的多样性(单亲、独亲、同性等)、重新调整家庭权力、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和平衡、父母亲责任同样重要、社会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自我增权,如何争取自我更人性化的生活,以及教育家庭其他成员如何尊重女性的个性和权利,而不仅仅成为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①夫妻关系的调适:避免忽视丈夫改变的重要性
②婆媳关系的调适:解决婆媳矛盾要从性别制度上入手,包容和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平等尊重
③亲子关系的调适:性别敏感性妇女工作的重点是强调父亲的参与和家人的配合,重视父亲在亲子关系、儿童教育中承担的责任。
6.对单亲母亲家庭的服务
(1)主要问题 单亲子女教育难、贫困化、就业、再婚难、对单亲母亲的歧视偏见、缺乏社会保障
(2)介入原则
①单亲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是正常的家庭形式
②单亲母亲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社会歧视等造成
③关注单亲母亲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7.针对伤害妇女行为的干预
(1)针对妇女的婚姻暴力--婚姻暴力的特征(必考)
①低自尊:自己对受暴行为负责、严重的罪恶感和心理压力、相信除了自己外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②暴力循环论:有规律性,周而复始;
③暴力正常化:否认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摆脱暴力。
(2)拐卖妇女 买卖妇女反应男女两性之间权利不平等,是性别歧视的结果;
一方面需要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及个人层面开展一系 列综合治理。
(3)针对妇女的性暴力
①性暴力的定义:无论当事人双方是何种关系,以及在何种情形下(包括但不限于在家里和工作中)任何人通过强迫手段使另一方与其发生任何形式的性行为、企图发生性行为、令人厌恶的性暗示或性骚扰、买卖行为或其他另行说明的行为。
②分类:强奸、性骚扰和猥亵。
③性暴力带来的伤害:生理伤害、心理伤害、家庭方面的伤害(震惊、否认、愤怒、悲伤和决定解决)、对社会的危害(引起公众恐慌;对社会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4)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重点)
①接纳受害妇女描述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受害者;
②尊重受害妇女的人格独立,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③关注受害妇女的安全;
④与受害妇女建立信任、真诚的专业关系;
⑤施暴者对其行为负责并终止暴力行为。
(5)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策略(重点)
①促进相关立法及法律完善,建立救助机制,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宏观)
②开展反对针对妇女暴力的综合干预行动,多机构合作的服务
③建立受暴妇女支持小组,成员发展意识、建立施暴人干预机制
中观
④为受暴妇女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心理辅导咨询个案辅导等(微观)
8.对流动妇女和留守妇女的服务
(1)针对流动妇女的服务
①国家层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她们平等享受社会保障资源;
②社区层面,针对需求开展服务,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进行职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为孩子办夏令营等减少负担;
③个人层面,建立支持小组,建立互助关系系统,增强维护权利力量,提供就业咨询和心理辅导
(2)针对留守妇女的服务
①政策方面关注农业女性化带来的农业问题;
②提升农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农业技术水平;
③用政策和资源改善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④减轻生活负担,增加资源以减少他们的压力和困难
9.针对妇女生殖健康的服务
(1)干预原则 主体原则、参与原则
(2)干预策略 倡导健全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既要关注女性,又要关注男性)的妇女生殖健康的政策;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妇女为中心”的服务策略;建立妇女定期生殖健康检查的制度
10.针对妇女就业的工作
(1)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就业岗位
(2)呼吁政策和法律加强对妇女报酬、职业健康和福利的保障
(3)针对流动妇女要强调包括性别在内的社会平等
11.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
(1)向社会以及妇女宣传各种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知识
(2)调查研究妇女权益状况,健全和落实权益保障立法提供事实依据
(3)落实妇女权益,并研究妇女权益的落实状况
(4)倡导、督促健全维护妇女权益的机制
以《宪法》为依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
12.推进性别平等的工作
(1)社会性别 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形成的对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等的观念。社会性别是后天构建而成的,在个人的社会化中以及社会制度中得到传递和巩固,它是一种社会关系,同时是一种权力关系。
(2)推动社会性别分析和决策主流化 强化性别意识、注重性别分析、维护性别公正、推动平等基础上的性别发展目标
13.妇女赋权的方法
(1)干预目标
①个人层次:个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自我觉醒)
②人际层次:增长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小组/人际)
③环境层次:促进改善社会政策的能力。
(2)实施妇女赋权的原则
①鼓励和肯定:增进自信和能力,提升自我价值观
②将妇女作为主体:社工和妇女是协同者和伙伴关系,妇女参与工作并发挥创造力(妇女自己主动来做事)
③意识醒觉: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及观看影片等方式观察和了解女性的社会地位
④权力分析:讨论两性之间、家庭及日程生活中的权力关系
⑤倡导政策改变:集体发声,倡导政策的发展和改变。(向有关部门提建议或诉意见)
14.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1)建立关系:建立信任、真诚、平等的合作关系
(2)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3)挖掘自身潜能,链接周围资源,解决面对的问题
(4)协助相同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小组活动的时间和场地要根据妇女情况而定(女性自己决定);社会工作者和妇女的平等关系
15.宣传教育、倡导和多部门合作
(1)宣传和教育的方法:政策宣传、节假日宣传、突发事件宣传、利用培训机会宣传。
(2)倡导:微观上倡导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宏观上倡导采取游说、政策建议和运用传媒等方式。
(3)多部门合作:整合多领域的智力和资源,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及妇女活动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