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工初级实务10章 家庭社会工作
社工初级实务10章 家庭社会工作,不同的社会工作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流派和不同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界定。台湾学者徐震、林万亿认为,家庭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应用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为增进家庭生活,扩大家庭功能,而对家庭所提供的服务与治疗。
编辑于2022-06-14 20:52:13第十章 家庭社会工作
1.家庭社会工作的含义
(1)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2)目的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发挥家庭功能;
(3)关注整个家庭成员的需要:把家庭视为一个整体当做服务活动开展的对象;把家庭作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场景或者活动单位。(家庭处境化)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家庭解决面临的困难,使其更好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以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专业服务活动。
2.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1)针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家庭处境化)
(2)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
(3)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3.家庭社会工作的功能
(1)增强家庭改变的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
(2)结合家庭治疗和支持,保障家庭维持有效家庭功能
(3)促进家庭功能的完善,维护家庭成员有效、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4.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
(1)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领养家庭、
寄养家庭、
单亲家庭
(2)家庭变迁与社会工作 需要将家庭结构的改变与家庭成员互动关系和方式转变以及家庭成员需求的变化联系起来,并且放在家庭生活场景中去考察(家庭处境化);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经验保持警觉,避免自己的误解,准确了解服务对象需求
5.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1)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 家庭成员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改善离不开成员的支持
(2)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 运用家庭中心视角把受助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考察,了解家庭成员与家庭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某个家庭成员的问题与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密切关系。
(3)采取危机介入的策略 首先关注危机的解决,进而预防危机产生。
(4)运用生态视角 不仅要把受助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环境中考察,同时也要把家庭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6.家庭系统理论
(1)基本观点
家庭成员的问题由不良的沟通导致;
家庭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危机使家庭更紧密或离心)
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2)6个核心要素
①家庭作为整体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②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③家庭系统中一个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
④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循环影响的原则;
⑤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父子/母女...),又归属于更大社会系统;
⑥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7.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1)组成阶段:脱离原生家庭、形成新家庭、形成夫妻角色的分工和规则
(2)学前子女家庭:学习父母亲角色、调整夫妻角色
(3)学龄子女家庭:培养子女独立、对学校等保持开放、接纳家庭角色变化
(4)青少年家庭:调整家庭界限满足独立、适应家庭成员对个人自主性要求
(5)子女独立家庭:为子女独立做准备、接纳增强对子女追求独立的要求
三口之家
(6)家庭调整:重新调整夫妻角色、学习把子女当成人对待
(7)中年夫妇家庭:适应不以子女为中心的新角色
(8)老年人家庭:学习与成年子女沟通、与孙辈交流、应对衰老等
8.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1)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家庭成员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家庭成员的问题。核心概念:家庭系统、家庭结构、病态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即家庭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生命周期。
(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理论假设包括对人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和对家庭的理解,它相信人是拥有快乐生活的各种能力和资源的,导致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其错误的应对方式,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
9.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1)家庭行为学习(重点):(父母都需要参加-行为-学习)要求社会工作者首先与父母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指导孩子学习新行为的同时,鼓励父母亲在孩子做出适当行为时给予奖励,做出不当行为时给予惩罚,帮助父母指导孩子学习新行为,改善沟通。
(2)家庭照顾技巧训练:明确问题,设计和尝试新的沟通行为。
(3)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10.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家庭处境化原则
家庭是家庭成员日常生活的场景
要求把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2)家庭个别化原则
(3)家庭成员增能原则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加强家庭成员自身的能力,提高家庭成员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4)家庭成员需要满足原则
11.家庭评估的常用方法
(1)家庭结构图(重点)绘制原则:
辈分上,长辈在上、晚辈在下;
同辈人,年长在左,年幼在右;
夫妻间,男左女右;
(2)基本图例
12.家庭干预的常用技巧
(1)观察:运用系统记录实际行为表现的强度、频率和时间的方式让受助家庭成员准确了解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和面临的问题。
(2)聚焦:帮助受助家庭收窄注意的焦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最先解决/最想解决/最重要/给问题排序)
(3)例子使用:向受助家庭解释、描述和传递重要的信息和想法,让受助家庭了解困难解决的不同路径和认识。
(4)再标签:帮助受助家庭从积极的角度界定问题,(负向转正向:固执——执着)改变受助家庭成员以往的消极态度和认识,产生新的积极的行为。
(5)专题讲座,
优点:
容易组织;
适用面广;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系统的相关知识。
缺点:
听众较多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时无法与每位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
讲授效果对听者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性较大,不利于参与者的主动学习;
不利于服务对象获得持续的经验。
(6)主题沙龙,强调参与者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作用:意识启发;支持网络建立;加深感情、凝聚人心。
(7)社区活动,社区活动是一个地域性的、就近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服务过程,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亲子互动类、观念倡导类以及知识宣传等。
2020年增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