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这是一篇关于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的思维导图,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显示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编辑于2022-06-14 21:27:58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意识概述
i. 意识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言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意识的种类
(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如: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3)潜意识:有些学者认为,潜意即无意识,也有些学者将潜意识单独定义,潜意识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
佛洛依德对潜意识(他也称无意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某些意识经验,如本能欲望,创伤经历等威胁心理活动的过程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却被压抑在了潜意识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4)前意识记忆:前意识记忆只有在个体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才能到达意识的记忆。
前意识记忆在个体心理的背景上默默地起作用,直到一个需要意识的情景出现。
意识的功能
意识具有能动性,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身心起着调节作用。意识也是一种能力,是人们在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高级心理过程。
(1) 意识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刺激能量
(2) 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时间模式)
(3) 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实输入信息做最佳判断和行为
ii. 无意识
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如:一个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行为产生了成大成小的影响
③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iii. 睡眠与梦
(1)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它并不是完全失去意识,是和觉醒对立的一种意识状态。
睡眠的阶段: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的β波(14~30Hz),安静时变为低幅高频的α波(8~13Hz),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4+1阶段
I. 第一阶段: 脑电变化:混合的频率,频率和振幅都较低 持续时间:10分钟 主要特点:在这个阶段处于浅睡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II. 第二阶段 脑电变化: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 持续时间: 20分钟。 主要特点:个体较难唤醒。
III. 第三阶段 脑电变化:频率变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 持续时间:40分钟。 主要特点:肌肉逐渐变得更为轻松。
IV. 第四阶段 脑电变化:持续低频高幅的△波。 主要特点: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有时发生梦呓、梦游、尿床等。第四阶段的睡眠成为“慢波睡眠”。
V.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阶段) 脑电变化:出现像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 主要特点:眼球转动,梦境往往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4+1循环过程中快速眼动时间会逐次增长
睡眠阶段的规律
A. 一夜:前四个阶段总共持续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仅持续5——10分钟,此后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一次可长达1小时。而第三、第四睡眠阶段在黎明时会消失。
B. 一生: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非常长,此后睡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老年人每晚睡眠中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就非常少了。
睡眠的功能
1. 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以恢复真功能。但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质量,使入睡快、深度睡眠比例增加。
2. 生态学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认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梦
I. 梦剥夺的实验证明,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剥夺梦对心理和生理机能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II. 梦的解释
1|||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是被压抑的愿望扭曲的达成,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2||| 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任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
III. 梦的特点
霍布森等人的研究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而且主要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注意概述
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往往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伴随状态
注意的两个特征
1. 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是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也就不同。
2. 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是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是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功能
I. 选择功能:注意使人们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II. 保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III. 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有效的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环境的变换。
注意的种类
1.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定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引起原因:A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B个体状态: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等。
2.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定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引起原因 A注意目的与任务: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B兴趣:间接兴趣对随意注意有重要作用,对活动结果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越感兴趣越容易维持稳定而集中的注意。 C活动组织: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例如:生活习惯良好的人,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全神贯注的工作;反之,整天处于忙乱状态,当需要随意注意的,会较难组织。 D过去经验:与自己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活动相对于与其无关的活动,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E人格:意志力顽强的人越容易引起自己的随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定义:既有预定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引起原因A直接兴趣;B熟练程度
注意的特征
I. 注意广度(注意范围)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般人的注意广度是7±2个单元(组块)。
影响因素 ①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整齐、颜色越接近、越有内在练习,注意广度就越大。 ②活动任务:活动的任务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的广度就越小。 ③个人知识与经验: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经验越多,注意的广度越大。
II. 注意稳定性是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征
影响因素 ①人的主观状态: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对事物的浓厚兴趣等都会增强注意的稳定程度。 ②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的事物要比单调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活动变化的事物要比固定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 ③注意分散(分心):与注意稳定性相反,即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④注意起伏(注意动摇):是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由感受器的局部适应,以及机体及生理变化的节律而引起的。注意的动摇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III. 注意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现象。
影响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是非常熟练地,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好;相反则较困难。 ②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内在的联系:一般来说,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机能上比较容易,而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比较困难
IV. 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的现象。
影响因素 ①原有注意的紧张度:紧张度越大,转移越困难,越缓慢。 ②新事物的性质:吸引力越强,越符合需要和兴趣,转移就越容易,越迅速。 ③个人固有神经类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