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大一下文学理论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知识总结,包括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文学的历史发展、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
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当代文学生产规模和受众群体日趋扩大、当代文学需要依托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运作。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
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主观:需要一定的心理条件
客观: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生理条件
劳动与文学的产生
关于原始艺术发生的两种解释
游戏说(康德,席勒,谷鲁斯)
巫术说(泰勒,弗雷泽)
相似律:同类相生,同果必同因
接触律(触染律):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
劳动与原始艺术发生(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
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
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工具
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提供了主体需要
劳动为原始艺术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
语言、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劳动对语言的作用
劳动训练了人的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
劳动的实践需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语言能力与文字的萌芽
混融性: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同音乐、舞蹈交融在一起
口头性:文学萌芽状态的语言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
审美意识与文学的发生
非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萌芽中的审美意识与原始人的思维交融一体)
主客交融性
强烈的形象性与情感性
自觉的审美意识阶段(审美意识上的自觉以及对文学形式的自觉)
文学创作的自觉化
审美情感的社会化
文学的早期形态
文学早期形态形成的社会条件
畜牧业与因之而起的农业同渔猎活动的分离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从口头语言到文字作品
文学早期形态的特点
杂文学性,多功能性
早期文学与其他作品也不是截然分开
《老子》多用韵语
《庄子》多用寓言
文学的历史发展
文学发展的动力
时代变化说: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
观念演变说:文学发展是理想演变的结果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自然节律说
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人们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
社会的发展或早或迟都会影响和制约文学的发展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或形态中产生的文学,往往有不同的内容
物质生产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文学形式的演变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促进文学题材的变化、
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为文学形式的演变提供了条件
一定的文学媒介的兴盛总是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总体上的“平衡”与局部的“不平衡”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平衡性:社会变革推动文学的变革
也有不平衡性: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不会同社会的一般发展程度完全一一对应,历史上也确实不乏经济落后而文艺繁荣的现象
原因
文学发展在受到物质生产的根本性制约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体现一定的独立性
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中介环节
政治状况以及政风变化往往直接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并且还会反映到文学作品中
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风尚、群体心态、社会思潮等,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生成的,它们会给予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以直接的影响。
特定时代的文化变革浪潮会激烈地冲击既有文学规范,推动文学变革。
一个民族的文学不会是封闭发展的,而总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发展的
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以继承为基础:文学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纵向演变: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也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上
横向借鉴:新文化运动重视对西方现代文学传统的横向借鉴,有力地推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文学发展必须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造。
以创新为导向
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
1951题词
1956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既继承民族文化及文艺,又根据新时代的审美需要,进行文化及文艺革新,勇于创造,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及文艺发展的使命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