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次第花开》思维导图
自由就是打破社会惯性,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编辑于2022-06-15 23:17:36次第花开
珍宝人生
珍宝人生
我执: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
无我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
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克服恐惧的方法:熟悉无常;了解无常的原因
无我并非断灭,死亡不过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变化
人和物都是无我的,都是由细小物质单元组成
无我有助于减轻对外部事物的贪执
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忽视健康的可贵,不知道没有病痛的身体多么自由轻松、令人羡慕。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我们常常因为忙乱而无暇去领会、利用和珍惜
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安乐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它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
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从玉树说起
无常
灾难总是猝不及防
无常往往总是不够温和
因果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众多事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共存
客观上人们更加相互依赖了,主观上人们更加独立了
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对其他人的影响,对后人的影响,对其他生活在地球上生物的影响
自律
自律的第一步是察觉,观察负面情绪的发展过程
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或者叫恐惧中
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想应为自己不当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
慈悲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去更好的面对压力、选择和诱惑
布施
忍辱/容忍
佛门
入佛门
学习佛法最初应当皈依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宝
确定目标:解脱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终极目标
不杀生,从不吃肉开始
三净肉
如何做功课
准备
排除干扰,清净,关掉手机等
一、早课
二、晚课
三、禅修
关于前行的简短开示
一、皈依
二、发菩提心
三、金刚萨埵百字明
四、供养曼荼罗
五、磕大头
开悟
首先对上师具足信心
善护口业
清净心
三门:身、语、意
走出修行的误区
皈依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他是整个修行
出离心
在无常面前,放松下来,不要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情看的至关重要;放松是修行的第一课
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
克服我执
菩提心
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对他人慈悲
慈
悲
喜
舍
四无量心
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
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的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的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六度
上师和弟子
对待上师要恭敬
上师可能和你认为的形象不同,或故意表现为你不认同的样子
不是每个人只能有一个上师
修行就是平凡而具体,是每天都在做得一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面对上师,我们既有对佛陀的尊敬,也有对一个生命发乎真情的关爱
冬日札记
信心
没有见过也可为上师
上师与弟子关键心灵相契,无伪的信心可以穿越时空
无尽藏
只要不舍内心的善良,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无尽藏
善良是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的源头,唯有善良的心地里能开出安乐的花朵
母亲
一家人都走在通向解脱的路上,帮助家人了解解脱之道
人人是我师
我相信身边由很多喇嘛、居士、弟子都是佛菩萨的化身,来帮助我完成修行和心愿
生命的依怙
真正化解痛苦与危机的方法就是断除损害众生的恶业,行持自利利他的善业;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放生
经典语录
1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用担心,如果没有办法,担心也没用。 2焦虑和恐惧的核心是我们拒绝无常的发生。 3.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 4.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5.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 6.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你,是为了保护你,是使得你对这个世界的伤害尽量减少。 7.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时,你就能够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 8.对轮回半信半疑的人们,不妨采取“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同时不排斥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 9.皈依佛法需要胆识,因为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10.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我们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所以,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11.自由就是打破社会惯性,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12.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真正的出离是现在改变。 13.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14.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 15愿诸众生永具安乐以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就是慈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因”,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这就是喜乐;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就是舍心。这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6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 持戒: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忍辱: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 精进: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 禅定:禅定是舍弃散乱。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较接近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