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共治论 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共治论导图,主要内容有:总论、政府组织结构体系、政府职责体系、政府行政方式。
编辑于2022-06-19 19:12:17共治论:中国政府治理体系建构之路
总论
试论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型
区别
经济基础
机构设置
管理内容和方式
行使权力依据
行政运行机制
部门利益是部门行政的根源
政府是独立利益人
当前部门职责界定尚未达到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对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和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监督力度不够
财政制度不健全,还没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制度
决策与执行不分的行政运行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部门利益实现的链条依然难以切断
根本原因:现行的政治权力结构,难以形成有效制约行政权力的内在机制,它使行政权力的内部分配出现某种程度的脱轨与失序
部门利益实现的独特方式
“部门职权利益化”
以狭隘的部门团体利益为导向来巩固与争取有利于自己的职责
“部门利益法定化”
借法律规范来巩固部门利益
制度设计
提高部门“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力争做到“职权法定”,杜绝“职权自定”
加强对行政立法行为的监督,遏制“部门职权利益化”发展趋向
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阻隔“部门职权利益化”的实现渠道
决策与执行合理分开,切断部门利益实现的链条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70年的回顾与反思
改革开放前
1954年:中国行政体制基本格局的建立与调整
1956年:精简机构下放权力,扩大地方自主权
1970年:大量裁并机构和下放人员
改革开放-2018年
1982年: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
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关键
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8年:对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进行釜底抽薪式改革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奠定现有机构总体规模
大刀阔斧、“简”字当头、以量变为主
2003年:开始关注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精装修”、“质”字优先
2008年: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建设服务型政府
2013年: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
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价值定位
进一步将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权制度化,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目的定位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奠定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
目标定位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
路径选择
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
反思
正确理解“变”与“不变”:推动经济发展是不变的首要目的
正确理解“大”与“小”:理顺党政职责关系
正确理解“表”与“里”: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职能转变
正确理解不同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从“政治导向型”到“经济导向型”再到“制度导向型”
新时代深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前瞻
历史逻辑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首要价值选择呼之欲出但尚未明确
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
纵向层级之间关系优化没有与横向部门之间关系优化同步
缺乏分层化的行政体制改革设计模式
理论逻辑
政治性
适应建设国家政权和建构政治秩序的需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党政关系,落实国家权力分工和监督制约等
适应实施党的执政方略的需要,要调整优化党政机构布局、力量配置和体制机制
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革除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
人民性
民生,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民本,即增进人民根本利益,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民主,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科学性
就国家行政管理主体来说,推进组织结构的科学化
就国家行政管理对象来说,实现政府职责配置体系科学化
就国家行政运行而言,实现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
就国家行政方式来说,与时俱进实现行政方式科学化
应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下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首要价值选择
现实逻辑
从国家行政体制维度来考察,破解行政权力管理属性与服务属性之间的矛盾,实现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政府职责体系维度来考察,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实现人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从政府组织结构维度来考察,亟需破解事责日趋下沉与基层治理基础过弱之间的矛盾,实现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的统一
政府组织结构体系
论大部门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种特有的政府组织构架
核心化的行政决策中枢重在实现对政府战略决策的领导权
行政首脑的办事机构应成为政府综合协调的中心
探索大部门体制离不开规范和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综合化的政府组成部门应覆盖政府基本职能
统一重大行业的标准制定、规划制定、政策制定
市场经济发育越成熟,大部门体制根基越牢靠
将职能相似、业务相近的部门综合设置
专门化的执行机构
提高执行效能
理顺政府组成部门与四类机构的关系
大部门体制应采取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监督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
将相似或相同事情的决策权交给一个部门
针对重要行政资源探索“三分”机制
与政府工作流程优化重组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增强党的领导力
决策层面:建立健全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执行层面: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更好地发挥党中央职能部门的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
监督层面: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检查体制改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
形成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
群团工作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激发群团组织活力
深化社会组织改革,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政府职责体系
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
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中枢环节
寻找政府与市场边界的中国路径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现阶段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内在驱动力
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及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方式,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民营资本所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情况始终没有真正突破
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仍然是双轨制,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并存
宏观调控方式有待改善,近年来通过直接干预价格实施宏观调控的现象比较明显
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坦率地讲,地方政府不是不想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是事权与财力相脱节使然
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应对
进一步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明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明确事权,适度加强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政府创造环境 市场创造财富
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实质, 是划定政府职能边界
政治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经济调节职能
科学宏观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市场监管职能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社会治理职能
改进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富有生机活力
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发展态势是,从全能主义公共行政转向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公共管理
“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叠加、共振、共鸣就是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共治,即政府与社会之间应协商、协 调、协作、协同
我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
基本原则
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原则
“精、细、准、严”原则
协同共治原则
重点内容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创造有利条件
科学配置与优化整合政府职权和政府资源,实现政府职能无缝隙衔接,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关键
整合破碎的流程、合并重复的流程、改善低效的流程、取消无效的流程,是政府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
路径选择
采用编码管理巩固和深化“三定”编制成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
以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和重点,积极推动政府流程再造
完善市场监管的顶层设计与行动方案
强化“善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善管”的基本内涵
“善管”是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效能行政“三位一体”的监管
“善管”的判断标准
政治性标准
能巧妙平衡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利益诉求,并有效寻求公共利益、资本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经济型标准
监管成本合理适度
效率性标准
一定的监管投入带来更多的法定监管产出,更好地实现监管目标 ;或更少的监管投入带来一定的法定监管产出,实现既定的监管目标
效能性标准
以足够低的监管成本有效营造三个环境,即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善管”的基本框架
两个维度
善管要有着力点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善管既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扬弃,又是政府能力的转型升级
事前:过度、重复、空置、不当的行政许可
事中:接触式监管是作用于监管对象的外力,非接触式监管则依赖于政府“内功”
事后:足够而适度的震慑力同样依赖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政府行政方式
协同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研究
主体构成
公权力部门,具体包括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队组织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团体
事业单位,包括行政类事 业 单 位、公益类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市场部门,即各类企业
公民个人
政府对社会组织应做到积极培育与依法监管的平衡,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公平准入的机会
运行方式与机制
协商,即多元主体为解决同一公共问题而进行的平等商讨,通过对话达成共识
协调,即消除矛盾,彼此配合,一致行动
协作,即根据协议一起行动
协同,具体指多个行为主体围绕共同目标主动与其他行为主体配合、协作
适用范围
国家事务管理
社会事务管理
随着近年来政府不断“瘦身”,一些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能逐步转由社会组织承担
公共服务供给
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可以通过拾遗补阙、服务替代、协同增效等方式与政府配合协作,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化
简政放权步入重心跨越的新阶段
重点在于提高“含金量”
“以善管保宽放”“以善管促宽放”
同步优化政府服务与中介审批服务
“合理”与“合法”并重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贯穿到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全过程
2018年10月底以前,以省为单位公布各层级政府“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目录清单
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
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
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
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创新便民利企审批服务方式
深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
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建议
中央与地方的协同行动,推进形成部门政 务信息联通共用
各级地方政府应准确定位自己在放管服改革推进层次中的方位,找准改革的“短板”“软肋”,有的放矢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
以具体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更好地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为着力点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启示
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提高“放管服”改革的社会获得感,调动群众与企业积极性
系统集成,质变创新
技术性改良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政策性完善
多评合一、多检合一、多图联审、区域环评
行政审批流程跨部门优化
云端制,实现“放管服”改革价值的组织模式
统一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