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简史。
编辑于2022-06-19 20:02:35社会心理学导论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认识自己
认识他人
“大五”
“大七”
认识社会
认识生活的意义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定义
行为主义
社会认知
国内学者吴江霖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它们的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紧密关系。
它们的不同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
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
人际过程
群体过程
社会心理学简史
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斯金纳:学习的四种强化方式
正强化
负强化
无强化
惩罚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阶段(1895–1934)
初步发展阶段(1935–1945)
初步繁荣阶段(1946–1969)
危机阶段(20世纪70年代)
大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假设与理论
假设的三个要求
可证真伪
量化表达
简洁清晰
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
准确性
一致性
简洁性
广泛性
理论的价值
统合现有的知识
解释已有现象
预测性
指导研究方向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
人际层面
个人层面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生物理论(本能理论)
本能
遗传差异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机制
联结
强化
模仿
学习理论的三个特点
诱因理论
理性决策论
交换理论
需求满足论
认知理论
两个基本原则
分类
聚焦
两个重要的认知理论
归因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角色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选择
问题的提出
从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
从实践中提出问题
阅读文献
研究方法的选择
相关研究
实验研究
收集数据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档案研究法
元分析方法
研究设计
内部效度
外部效度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者偏差
被试偏差
伦理问题
论文的撰写
自我
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灵魂
洛克:记忆
威廉·詹姆斯:二元性(“宾我”、“主我”)
库勒:投射自我/镜中自我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差异理论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社会互动理论
自我觉知
内在自我觉知
公众自我觉知
自尊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
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自我效能
自我表演(自我展示)
6种自我表演的策略
自我抬高
显示
谦虚
恳求
恫吓
逢迎
自我障碍
自我检控
自证预言
“罗森塔尔效应”
体像
自我偏差
焦点效应
自利偏差(自我服务偏见)
伦理道德
工作能力
聪明才能
孝顺父母
摆脱偏见
盲目乐观
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事件盲目乐观,部分是因为他们对别人命运的相对悲观。
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
自我与文化
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
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
自我的三成分模型
自我由三个成分组成
私人自我
公共自我
团体自我
三个因素会影响三类自我的取样概率
文化范式
文化松紧性
文化复杂性
华人自我四元论(杨国枢)
个人取向自我
关系取向自我
家族取向自我
他人取向自我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社会知觉)
分类
“外群体同质效应”
图式
图式的分类
个人图式
自我图式
团体图式
角色图式
剧本
图式的具体作用
帮助我们解释新获得的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推论
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有知识的空白
能使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结构化,以便在将来做好心理准备
社会认知法则
便利法则
象征性法则
基础比例信息
锚定与调整法则
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寂寞
社会认知与焦虑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
个人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形成
第一印象
整体印象的形成
平均模型
累加模型
加权平均模型
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正性偏差(慈悲效应)
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
人类有7种不同的情绪
快乐、高兴
惊奇、迷惑
害怕、恐惧
悲伤
生气、愤怒
厌恶、受辱
好奇、恳切
非言语线索
非言语线索信息通道
视觉线索
超言语线索
非言语线索的功能
表达情绪
表达态度
表达个人特质
辅助言语沟通
几种主要的非言语线索
人际距离
身体姿势
目光接触
归因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Header 的归因理论
内因
外因
Wiener 的归因理论
内因与外因
稳定与不稳定
可控制性
归因风格理论
抑郁型
乐观型
Kelly 的三维归因理论
行动者
刺激物
环境背景
对应推论理论
对自己的归因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基本归因错误
社会行为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庭环境
文化环境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被动型
唤起型
主动型
行为遗传学的证据
家系研究
双生子研究
收养研究
概率渐成论
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了适当的蛋白质。
人类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概述
什么是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图地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
文化与侵犯行为
性别与侵犯行为
愤怒与侵犯行为
使人们愤怒的因素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遭受挫折
归因的影响
对侵犯的学习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温度
兴奋转移
侵犯性线索
武器效应
去个体化
饮酒
社会赞许与模仿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利用惩罚
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示范非侵犯行为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培养同情心对抗去人性化
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
媒体暴力影响人们行为的原因
去抑制
形成侵犯剧本
认知启动
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
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
玩暴力电子游戏更能对人们产生五种影响
引起生理唤醒
引发侵犯性思维
唤醒侵犯性情绪,发泄不良情绪
诱发侵犯性行为
减少亲社会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进化心理学
社会生物学(威尔逊)
从个体角度来讲,利他行为确实会使一个人处于危险之中,但对群体而言,利他行为有利于整个群体
进化心理学(Buss)
亲缘保护
群体选择
社会进化论(Campbell)
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
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社会责任规范
相互性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
学习理论(Simon)
对于个体来说,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那里学习社会规范,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
社会交换理论
移情与利他主义(Batson)
人们有时处于自私的理由帮助他人。
当我们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移情的时候 ,纯粹的利他行为是可能发生的。
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情境因素
文化差异
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
责任扩散
情境的不明确性
评价恐惧
环境因素
时间压力因素
助人者的特点
助人者的人格
助人者的心情
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
忏悔:忏悔能使一个人的心里感到好受,使个体的内疚感降低。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个人困扰是指当我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
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及对他人的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的分担他人的苦难。
宗教信仰
性别影响
求助者的特点
是否受他人喜爱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性别的影响
增加助人行为
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树立榜样
亲社会的电视榜样所起的作用远大于反社会榜样的作用。
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
Stab指出,当孩子们以帮助行为行事的时候,他们发展了帮助他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技能。帮助行为也有助于满足孩子们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需要。
促进内在动机
过度辩护效应:当对一种行为给予超过适度的反馈时,个体可能会将行为归因为奖励这一外部反馈而非内部动机。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
态度与偏见
态度概述
态度的定义与功能
什么是态度
1、Allport: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他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体对情境的反应。这一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Kerch: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学派的理论主张。
3、Freedman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其关系
三个成分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
外显态度: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内隐态度: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
态度的心理功能
效用功能(适应功能)
知识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
价值表达功能
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
态度的特殊水平
时间因素
自我意识
态度强度
态度的可接近性
行为的主动性水平
心境的影响
情境的作用
态度的测量
直接测量
自陈法
行为观察法
问卷法
利克特量表
瑟斯顿量表
语义区分量表
间接测量
投射技术
主题统觉测量(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
生理指标测量
反应时测量
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与学习
学习理论的三种机制(Hovland)
联结
强化
模仿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和三个不同的社会化过程有关(Kelman)
服从
认同
内化
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曝光效应: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有计划行为理论
指向行为的态度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
对这些信念的评价
主观规范
感觉到的其他重要的人的期望
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
知觉到的控制感
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态度改变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Heider的平衡理论
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与自己喜欢的人态度一致,或者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我们的生活关系就是一个平衡的系统
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
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改变态度
增加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减少选择感
改变行为
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
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Festinger和Carlsmith)
小的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的工作的兴趣,较轻的惩罚也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当理由。
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Linder)
行为的结果受到的强化越大,人们对行为的态度也越积极。
努力与认知失调(Axsom)
你为某件事付出的越多,你就越喜欢它。
决策后失调
它可以通过改变对最终选择评估来减少。
反态度倡导
一种诱导人们公开表示一个违背自己意愿的观点或态度的过程。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
自我知觉理论(Bem)
当人们对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人们首先会从外部去找行为产生的原因,在没有这样的因素时,才把它归于态度之上。
自我确认理论(Steele)
认为人们有时候无须在想法等方面保持一致,而是存在着一种动机,使其保持自我的一致性。
具身认知
人们的运动系统也会影响认知过程,就像认知会影响身体动作一样。
说服
Hovland的说服模型
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
Sears的说服模型
外部刺激
说服对象
说服过程
结果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说服者的因素
专家资格
可靠性
受欢迎程度
说服信息的因素
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
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信息呈现的方式,包括说服使用的媒介以及单面说服和双面说服。
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
被说服者的因素
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
被说服者的心情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
被说服者的“免疫力”
个体差异
认知需求
自我监控程度
年龄差异
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
情境因素
预先警告
分散注意
偏见
偏见概述
定义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
偏见产生的理论
团体冲突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
偏见是人们处理和整合信息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心理动力理论
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一种替代性的攻击
另一种形式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认为偏见是一种人格病变。
人格理论
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偏见的影响
对知觉的影响
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消除偏见的方法
社会化
受教育程度
直接接触
自我监控
人际关系
人际吸引
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
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
亲和需求
亲密需求
人类的亲和动机与两个因素有关
与社会比较有关
与社会交换有关
亲和需求可以提供6种重要的酬赏(Weiss)
依恋
社会整合
价值保证
可靠的同盟感
得到指导
受教育机会
克服寂寞
寂寞的定义
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寂寞的分类
情绪性寂寞
社会性寂寞
寂寞和孤独不同
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
慢性寂寞
一个人长期经历寂寞,他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便可能会受到影响。
影响寂寞感的因素
婚姻与经济状况
年龄因素
人格因素
提高社交技巧的建议
提高对他人的关注
培养自己认识并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强化原则
社会交换
联结原则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人特质
个人的温暖
能力
外表吸引力
“晕轮效应”
“漂亮的辐射效应”
相似性
人口特征的相似性
态度的相似性
外表相似性
互补性
“相貌换地位”
熟悉性
“曝光效应”
接近性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概述
亲密关系的定义
关系是指两个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
互赖模型
零接触
知晓
表面接触
共同关系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相互依赖程度很高时,我们就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特点
两人又长时间的频繁互动
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和事件,共享很多活动及乐趣
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
自我延伸(Aron)
归因过程中的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即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于内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于外因的现象。
证据与资源分配有关,与对待一般人的方式相比,人们在分配资源时对自己和与自己亲密关系的人的区分要小很多。
亲密关系中的共有关系
自我图式
共有记忆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
类型
安全型
逃避型
焦虑/矛盾型
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友谊关系
层次
表面朋友
深层朋友
性别差异
童年期男孩与女孩在交友时的方式不同
情感在男女友谊关系中的作用不同
男性与女性在亲密关系中身体接触的程度也不同,尤其是在同性的亲密关系中
自我展露
定义
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社会渗透理论
渗透式的自我展露
相互性规范
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亲密关系的维持
平等
公平理论
归因
强化对方式归因
沟通
摆观点
嫉妒
亲密关系的终结
对待不满的策略
真诚
忽视
退出
表达
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利用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爱情
什么是爱情
Rubin: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唤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Sternberg认为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
激情
亲密
承诺
这三种成分组合构成了7种爱情形式
喜欢式爱情
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迷恋式爱情
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
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浪漫式爱情
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
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
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完美式爱情
激情、承诺和亲密都有
爱情分类与测量
爱情的分类(Lasswell和Robsenz)
浪漫式爱情
爱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最典型的是一见钟情,外表吸引力是此类爱情的必要条件
占有式爱情
对爱人有一份狂爱,容易嫉妒,完全被对方迷住
好朋友式的爱情
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逐步自我展露而慢慢成长起来的令人愉快的亲密关系
实用式爱情
彼此都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追求满足而非刺激
利他式爱情
强调爱情中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对对方的谅解
游戏式爱情
玩弄爱情,就像玩游戏一样
爱情的测量
Robin编制的爱情量表主要测量了伴侣式爱情的三个主题
依恋
关怀
信任及自我展露
Lee认为爱情有三种基本形式
激情(红色)
游戏(黄色)
友谊(蓝色)
这些三原色可以构成爱情的次级形式
实用式的爱情包含游戏和友谊成分
占有式的爱情包含激情和游戏成分
利他式的爱情包含激情和友谊成分
爱情行为与感受
与建立爱情有关的七种行为(Swensen)
对爱情的口头描述
自我展露
无形的爱情表征
以非语言方式表达感情
有形的爱情表征
以身体行为表达爱情
表示愿意容忍对方
文化与爱情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
关系的建立
建立和维持关系的方法
拉关系
认关系
钻关系
袭关系
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自我中心
费孝通:“差序格局”
讲人情
杨中芳把人情定义为:在文化的指引下,认为存在于两个人之间应该给予对方的情感,这种情感带有义务性,并具有因人因地而异的特点。
强调人际信任
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
家族取向
关系取向
关系角色化
关系的互赖性
关系的和谐性
关系决定论
权威取向
权威敏感
权威崇拜
权威依赖
他人取向
顾虑人意
顺从他人
关注规范
重视名誉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功利主义经济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两个基本概念:酬赏和成本
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
公式
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付出的成本
两种比较标准
绝对比较标准
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人际关系中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相对比较标准
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能获得的人际关系。
公平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
1、均等原则
2、各取所需原则
3、公平原则
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囚徒困境
货运游戏
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在协商方面最有用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
6种社会力量的来源(French和Raven)
奖赏权
强制权
参照权
法定权
专家权
信息权
社会影响理论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他人的数量
他人的重要性
他人的接近性
社会影响的表现
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
对社会促进的解释
简单在场(Zajonc)
他人的出现对完成简单工作起促进作用,而对复杂工作起阻碍作用,这两方面加在一起统称社会促进
评价恐惧理论(Cottrell)
在他人存在的环境中,人们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引发了唤起,进而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分心冲突
当个体在从事一项工作时,他人或新奇刺激的出现会使他分心,这种分析使得个体在注意任务还是注意新奇刺激之间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使得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从而唤起增强,导致社会促进效果。
社会懈怠(Ringelman)
定义
社会懈怠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原因
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并不会成为评价的焦点,而自己的努力也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区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去个体化
定义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产生原因
匿名性
自我意识降低
从众、顺从与服从
从众
定义
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的行为改变
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
团体规范的形成
线段判断实验
影响从众的因素
情境因素
团体的规模
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社会支持
个人因素
自我
个体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需求
控制愿望
个体的社会地位
预先的承诺
性别
文化
顺从
定义
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去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影响顺从行为的因素
积极的情绪
顺从的互惠性
合理原因
增加顺从的技巧
“登门技巧”
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等他人满足该要求之后,再向其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此时对方满足较大要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门前技巧”
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
“折扣技巧”
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些折扣或给对方其他好处。
“滚雪球”
在最初的要求被他人接受之后,又告诉他人由于自己的要求被低估,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或价码
服从
定义
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服从行为产生的原因
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
对错误规范的遵守
被试的自我辩解
团体与领导
团体概述
团体
团体定义
团体是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的心理功能
归属感
认同感
社会支持
团体规范
什么是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作用
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规范的惰性作用
团体凝聚力
定义
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需要的满足
团体目标
团体活动和领导者
凝聚力的作用
对成员稳定性有影响
凝聚力强的团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大
凝聚力影响着人们的自尊
凝聚力影响团体的产出
凝聚力的测量
凝聚力量表(Gross)
社会指向图(Moreno)
团体领导
领导定义(Hollander)
领导是对团队行为与信念施加较大影响的人,他们引发活动、下达命令、分配奖惩、解决成员之间的争论以及促进团体向着目标迈进。
领导的分类
任务型领导
社会情绪型领导
有关领导的理论
特质理论
Gibb的特质理论
Stogdill的特质理论
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
魅力领导
四个特征
魅力
激发动机
智力激发
个人化的考虑
胜任特征理论
McClelland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应该具备的能力
成就和行为
服务意识
管理才能
认知能力
个人效能
Wilson进一步把领导者的胜任特征简化为三个
预测变化
寻求支持
驱力水平
王登峰把党政领导的胜任特征分为:
协调关系
工作能力
知识背景
工作风格
自我约束
工作策划
领导能力
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
个人特异学分(Hollander)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Graen)
该理论认为,上下级的交换过程是一个互惠的过程
权变领导模型(Fiedler)
该理论认为,领导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
构成部分
领导风格
任务取向的领导
关系取向的领导
领导与团体的关系
任务结构
领导的职位权利
路径—目标理论
领导的四种类型(House)
指导型领导
支持型领导
参与型领导
成就取向型领导
三重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
权利需要
亲和需要
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
性别与领导方式
文化与领导方式
团体内部沟通
团体沟通的特性
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
有些人说的话多,有些人说的话少
领导的主导作用
团体沟通
沟通的网络结构
圆型
链型
Y型
轮型
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团体冲突解决
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
对峙
逃避
顺应
妥协
合作
协商式沟通
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
最初强硬的立场会使对方妥协,从而使自己受益
在协商中如何让步
如果一方每次做出小的让步,那么与他每次做出大的让步相比,他将获得更大的收益。
采用逐渐回报策略
利用中间人沟通
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
沟通的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注重地位和权利方面的内容
女性关注的重点则是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沟通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不同的沟通风格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不同的角色期望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团体决策
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
两类决策问题
智力问题
行为、伦理以及审美等有关的判断问题
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影响
领导在决策中的影响
团体决策规则
一致性规则
优势取胜规则
多数取胜规则
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
“搭便车”
文化对组织决策的影响
团体极化
定义
团体极化是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
产生原因
社会比较理论
说服性辩论
团体思维
定义
团体思维也叫小集团意识,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 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产生条件
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
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
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
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
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团体思维的表现与后果
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
团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Osborn)
要遵循的五大原则
禁止在提意见阶段批评他人,反对意见必须放在最后提出
鼓励自由想象,想法越多越好,不要限制他人的想象,最狂妄的想象是最受欢迎的
重量不重质
鼓励利用别人的灵感加以想象、变化、组合等以激发更多更新的灵感
不准参加者私下交流,以免打断别人的思维活动
德尔菲法(是一种背对背的决策技术)
具名群体技术
阶梯技术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健康心理学
与健康相关的概念
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心理学
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
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心理健康的定义
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还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健康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致力于研究人们怎样保持健康,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患病的原因,人们生病后的反应以及健康预防等。
健康模式的变迁
生物医学模式
心身医学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心身疾病
定义
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
特点
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
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
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两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
常见种类
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溃疡和哮喘等
致病因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压力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表明了生活变化对个体健康的价值。
某一生活事件的影响值=该事件的影响程度分*该事件的持续时间分*该事件发生次数
对压力的知觉
Lazarus指出:是主观压力而不是客观事件本身产生的问题,一件事情除非被诠释为应激来源,否则算不上应激事件。
Cohen:一个人承受的压力越大,他对疾病的抵抗力就越低。
控制感
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控制周围环境的感觉,至于结果是好是坏,则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方式。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
习得性无助
定义
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与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
人们解释负性事件时的归因方式有三个维度
稳定型归因
内在型归因
整体型归因
应对方式
应对与应对方式
应对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身体内外、超过自身资源的生活事件时,所作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方式
8种类型的应对方式(Folkman 和Lazarus)
面对
远离
自我控制
寻求支持
接受责任
逃避
有计划解决
积极回应
性别与应对与方式
女性在应激状态下会分泌更多的激素,激素能使人镇定并且促进与他人的联系
人格与应对方式
乐观与悲观
A型人格和B型人格
四组容易产生疾病的人格因素
易发怒和具有敌意
情绪压抑
失望感强烈
悲观与宿命
压力易感性人格
积极的应对方式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
敞开心扉,倾吐心事
寻求社会支持
健康行为的塑造
说服中的信息策略
强调损失的信息对检查行为最有效,而强调获利的信息对预防行为最有效。
利用认知失调改变不良行为
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
文化心理学
文化学心理学概述
文化与文化心理学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他定义
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是一种规范
文化是一种结构
文化是一种心理概念
文化心理学
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与心理之间互相整合的机制
两个基本前提
认为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
认为文化本省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文化心理学的范畴
文化人类学
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四个特点
选择性
相互性
适应性
不等同性
跨文化心理学
本土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
文化与符号表征
文化与社会化
文化多元性的影响
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
价值途径
自我途径
情境途径
理论途径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几种方法
观察分析
价值调查法
四种形式
排序法
评价法
态度量表
行为场景法
文化启动研究
文化神经科学的方法
文化的维度
Hofstede :四个维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权利距离
不确定性的规避
男性化/女性化
Trompenaars:五个维度
普遍主义对特殊主义
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
中性与感性
特定文化与扩散文化
成就与归属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文化与自我
独立型自我
依赖型自我
文化与归因
文化与思维方式
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
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
人本与道德
家族主义
封闭性
专制主义
近代化理论的思路
世界体系理论
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既有美好的经历,也会有挫折和消沉的经历,正是这些高峰和低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
积极心理学的分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积极点主观体验
快乐
峰—终理论(Kaheman)
人们过去经验的总体评价主要反映了体验过程中感受最强的时刻以及体验结束的时刻
福流
福流是指人们高度参与某些活动时所伴随的一种心理状态。
福流产生的前提是大脑额叶发生暂时性的功能降低,从而使人的元意识(监控和调节自己意识到能力)功能被短暂地抑制。
积极的个人特质
积极的思维特质:乐观
积极的人格
智慧与知识
勇气
人道
正义
节制
超越
积极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概念
价值观是一种偏好某些目标的持久信念
价值观和其他心理学概念的区别
价值观不是态度,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理想,而态度是对一个特殊事物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估。
价值观不是特征
价值观不是规范
价值观不是需要
价值观的分类
Allport提出了6个基本价值观
理论的
经济的
审美的
政治的
社会的
宗教的
Inglehart提出了价值观分类体系
生存价值观
自我表达价值观
Sissela Bok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赞同的三种价值观
相互关心和对等的积极责任
反对抛弃、欺骗以及背叛的消极命令
积极责任和消极命令冲突之间平等与正义的规范
Schwartz提出10个不同的价值观
成就感
善心
一致性
享乐主义
力量
安全感
自我定向
鼓励
传统
普遍性
积极的人际与社会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社会关系
特征
公平
好运
正义
耐心
远见
安全
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与生活满意度
影响幸福的因素
如何提升幸福
公式
幸福=界点+生活情境+意志活动
界点是一个常数,主要和遗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