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中 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宋代的皇家园林、宋代的私家园林、小结:宋代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等。
编辑于2022-06-20 23:46:49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宋代的皇家园林
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若论园林的规模和造园的气魄,远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致则过之。园林的内容比之隋唐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
东京
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属于前者的为后苑、延福宫、艮岳三处,属于后者的分布在城内外,城内有景华苑等处,城外有琼林苑、宜春苑、玉津园、金明池、瑞圣园、牧苑等处。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北宋初年建成的“东京四苑"——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
大内御苑
后苑
原为后周之旧苑,位于宫城之西北。苑内的主要殿堂为崇圣殿、太清楼。
延福宫
在宫城之北,构成城市中轴线上的前宫后苑的格局。
艮岳(华阳宫)
总体布局:园林的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大体上形成“左山右水”的格局,山体从北、东、南三面围绕着水体。北面为主山“万岁山”,先是用土堆筑而成,大轮廓体型模仿余杭凤凰山,主峰高九十步是全园的最高点,上建“介亭”。
艮岳造园艺术的成就
筑山:这是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做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所谓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形,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
置石:艮岳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无论是石的特置或者叠石为山,其规模均为当时之最大者而且反应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水系与山系配合而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
植物配置:植物品种丰富,植物的配置方法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植。
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
意义
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园门的匾额题名“华阳”,故又称“华阳宫”。它的规模不算大,但在造园艺术方面的成就却远迈前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艮岳属于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建园的目的主要是以山水之景而“放怀适情,游心赏玩”。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住的建筑。
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的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拟。建筑发挥重要的成景作用,但就园林的总体而言则又从属于自然景观。
行宫御苑
东京四苑
琼林苑
此园除殿亭楼阁、池桥画舫之外,还以树木和南方的花草取胜,是一座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
是一座以略近方形的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林。
玉津园
原为后周的旧苑,宋初加以扩建。
宜春苑
此园以栽培花卉之盛而闻名京师,又相当于皇家的“花圃”。
此外还有,芳林园,含芳园。
临安
临安的皇家园林和北宋东京一样,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大内御苑只有一处,即宫城的苑林区——后苑。行宫御苑很多,德寿宫和樱桃园在外城,大部分则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其余的分布在城南郊钱塘江畔和东郊的风景地带。
大内御苑
后苑
即宫城北半部的苑林区,位置大约在凤凰山的西北部,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这里地势高爽,小气候比杭州的其他地方凉爽得多,地形旷奥兼备,视野广阔,故为宫中避暑之地。
行宫御苑
德寿宫、集芳园、玉壶园、聚景园、屏山园、延祥园、琼华园、玉津园、南园。
特点
一、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远不如唐代的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别苑。
二、在规划设计上则更精密细致,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最少皇家气派,更多的接近民间私家园林。所以说,宋代皇家园林乃是独辟蹊径,因而能出现像艮岳那样划时代的作品。
宋代的私家园林
中原
著作代表《洛阳名园记》
此书记载了作者(宋人)李格非所亲历的比较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大多数是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本书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根据本书的记载,宋代洛阳私园的特点
一、除了依附于邸宅的宅园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一般都定期向市民开放,主要是供公卿士大夫进行宴集、游赏等活动。
二、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另外,在园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圃,栽植花卉、药材、果蔬。
三、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构筑洞穴时掺以少许石料,一般少用甚至不用。
四、园内的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园中筑台,有的作为园景之点缀,有的则是登高俯瞰园景和观赏园外借景之用。
园林代表
富郑公园
为宋仁宗、神宗两朝宰相富弼的宅园,也是洛阳少数几处不利于旧址而新建的私园之一。
园林的总体布局大致为:大水池居园之中部偏东,由东北方的小渠引来园外活水。池之北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物“四景堂”,前为临水的月台。池之南岸为“卧云堂”,与“四景堂”隔水呼应成对景,大致形成园林的南北轴线。
全园大致分为北、南两个景区。北区包括具有四个山洞的土山及其北的竹林,南区包括大水池、池东的平地和池南的土山。北区比较幽静,南区则以开朗的景观取胜。
环溪
总体布局:南北开凿两个水池,在这两个水池的东、西两端各以小溪连接,形成水环绕着当中的一块大洲的局面,故名“环溪”。南水池之北岸建“洁华亭”,北水池之南岸建“凉榭”,都是临水的建筑物。
此园的特点是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
湖园
园林的主体是一个大湖,湖中有大洲旧名“百花洲”,洲上建堂。“百花洲堂”和“四并堂”为园中的主要建筑物,两者隔水呼应成对景。
大字寺园
原为唐代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园废后改建为佛寺。此园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山、水、树木,而建筑物则为新建的。
董氏西园、东园
均为工部侍郎董俨的游憩园。
独乐园
是司马光的游憩园,规模不大而又非常朴素。
刘氏园
为右司谏刘元瑜的游憩园。《洛阳名园记》着重叙述此园的建筑之比例、尺度适宜,及其与周围花木配置之完美结合。
丛春园
为门下侍郎安焘的游憩园。此园以植物造景取胜,建筑物不多。
水北胡氏园
此园造园颇能利用地形和自然环境而巧于因借;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而突出其观景和点景的效果,更是此园一大特色。
东园
为仁宗朝宰相文彦博的游憩园。以水景取胜。
李氏仁丰园
为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园内建“四并”、“迎翠”、“濯樱”、“观德”、“超然”五亭,作为四时赏花的坐息场所。
此外还有,苗帅园;赵韩王国;松岛;紫金台张氏园(水景取胜);吕文穆园(水景取胜);归仁园等。
江南
临安
临安私家园林大多数分布在西湖一带,其余在城内和城东南郊的钱塘江畔。
记载西湖一带私家园林的著作:《梦梁录》《武林旧事》
园林代表
南园
位于西湖东南岸之长桥附近,为平原郡王韩佗胄的别墅园。是南宋临安著名的私园之一。
此外还有,水乐洞园;水竹院落;后乐园;穆药洲园;云洞园;水月园;环碧园;湖曲园;裴园等。
吴兴
著作:《吴兴园林记》
园林代表
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
南园以山石之类见长,北园以水景之秀取胜。
此外还有,俞氏园;赵氏菊坡园;叶氏石林等。
平江(即今苏州)
沧浪亭
以水石取胜。
乐圃
润州(即今镇江)
研山园
梦溪园
园主:沈括《梦溪笔谈》
宋代江南的名园还有
盘洲园
沈园
文人园林的兴盛(风格特征)
简远:简远即景象简约而意境深远,这是对大自然风致的提炼和概括,也是创作手法趋向写意的表征。
疏朗: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其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雅致:园林用石盛行单块的“特置”,以“廋漏透皱”作为太湖石的选择和品评的标准亦始于宋代。
天然:宋代私园的天然之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二是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小结:宋代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
一、在三种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士流园林全面地文人化,文人园林大兴盛。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并为它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绝大多数寺观园林。公共园林虽不是造园的主流,但较之上代更为活跃、普遍。某些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定期向社会开放,亦多少发挥其公共园林的职能。
三、叠石、置石、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理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布局上都达到了顶峰。
四、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五、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元明清初虽有秉氶但无超越之势。
16年填空:东京四苑
17年简答题:论述艮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15年填空题:艮岳的总体布局“左山右水”
16年填空题:东京四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