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元明的皇家园林、清初的皇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北京的私家园林等。
编辑于2022-06-20 23:47:13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元明的皇家园林
元代
元代皇家园林均在皇城范围之内,主要的一处即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扩展的大内御苑,占去皇城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段,十分开阔空旷,尚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粗犷风格。
大内御苑的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是三个岛屿呈南北一线布列,沿袭历来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最大的岛屿即金代的琼华岛,改名万岁山。
明代
明代御苑建设的重点在大内御苑,与宋代有所不同的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皇家气派,着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明代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在大内御苑。其中少数建置在紫禁城的寝区,大多数则建置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的地段,有的毗邻于紫禁城,有的与之保持较近的距离,以便于皇帝经常游幸。
明代的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位于紫禁城寝区中路、中轴线北端)、慈宁宫花园(位于紫禁城寝区西路)、万岁山(位于皇城北部中轴线上,清初改名景山)、西苑(位于皇城西部)、兔园(位于西苑之西)、东苑(位于皇城东南部)
西苑
即元代太液池的旧址,它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占去皇城面积的三分之一。
明代迁都北京之初,西苑大体上仍然保持着元代太液池的规模和格局。到天顺年间,进行第一次扩建。扩建工程包括三部分内容:一、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西岸的半岛,把原来的土筑高台改为砖砌城墙的“团城”;横跨团城与西岸之间水面上的木吊桥,改建为大型的石拱桥“玉河桥”。二、往南开凿南海,扩大太液池的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的布局:玉河桥以北为北海,北海与南海之间的水面为中海。三、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
御花园
又名后苑,在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后。这个位置也是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
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路布设亦呈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的点缀。
全园的建筑物按中、东、西三路布置。中路居中偏北为体量最大的钦安殿,也是御花园的主体建筑物。东、西两路建筑物的体量比较小,以此来烘托、反衬中路钦安殿之宏伟。
东路的北端偏西原为明初修剪的观花殿,后改建为太湖石倚墙堆叠的假山“堆秀山”。西路北端,与东路的堆秀山相对应的是延晖阁,三开间重檐二层楼房。
东苑
皇城东南的巽隅,为“东苑”之所在。东苑相对于西苑而言,以其在皇城之东南故又名“南内”。
明初的永乐、宣德年间,东苑是一处富于天然野趣、以水景取胜的园林。
后作为南城的后苑,也像紫禁城的御花园一样采取较规整的布局。
兔园
位于西苑之西,皇城的西南隅,是在元代的“西御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兔园的布局比较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山、池、建筑均沿着这条南北中轴线配置。
也可视为西苑的一座附园。
万岁山(景山)
位于紫禁城寝区中路、中轴线北端,园林亦相应地采取对称均齐的布局。
园内居中是人工堆叠的土山万岁山,呈五峰并列之势。
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在紫禁城内廷西路的北部,是皇太后、皇太妃的居所;慈宁宫花园毗邻于宫的南面,呈对称规整的布局,主体建筑名“咸若馆”。
明代的行宫御苑,作为猎场和供应基地而兼有园林性质的两处行宫御苑——南苑、上林苑(又名采育上林苑),则分别择地于南郊和东郊。
清初的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紫禁城内,除个别宫殿的增损和改易名称之外,其建筑及规划格局基本保持着明代的原貌。皇城的情况则变动较大,因而导致清初大内御苑的许多变化。 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仍保留明代旧观。西苑则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
西苑
顺治八年,毁琼华岛南坡诸殿宇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在山顶广寒殿旧址建喇嘛塔“小白塔”,琼华岛因而又名白塔山。
行宫御苑
清初,对明代遗留下来的南苑进行扩建,仍作为皇家的猎场和演武场,增筑园门五座以及行宫、寺院若干处;采育上林苑则完全废弃,成为民间的村落农田;之后,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逐渐转向西北郊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
广大的北京西北郊,山清水秀。这个广大地域按其地貌景观的特色又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包括附近的山系及东麓的平地;中区以玉泉山、翁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明代私家园林荟萃的大片多泉水的沼泽地。
香山行宫:在原香山寺旧址扩建的行宫御苑。
澄心园:在玉泉山南坡建成的另一座行宫御苑,后改名为静明园。
建筑和设施都比较简单,仅仅是皇帝偶一游憩驻跸或短期居住的地方。
离宫御苑
畅春园
真正能够作为皇帝“避喧听政”、长期居住的,明清以来的第一座离宫御苑,也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
为使地势低洼的畅春园不受西湖泛滥的威胁,在园的西面修筑大堤,命名为“西堤”。
畅春园建成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康熙均居住于此,处理政务,接见臣僚,这里遂成为与紫禁城联系着的政治中心。为了上朝方便,在畅春园附近明代私园的废址上,陆续建成皇亲、官僚居住的许多别墅和“赐园”。
苑林区的前身,清华园,是一个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苑林区也是一个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
畅春园建筑疏朗,大部分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
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主要建筑物只有讨源书屋和承露轩两组。
避暑山庄(第二座离宫御苑)
避暑山庄,也叫热河行宫,位于河北承德北部。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高爽,气候宜人,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离宫御苑。
在承德兴建规模更大的第二座离宫御苑,较之畅春园,更具备“避暑宫城”的性质。
经过人工开辟湖泊和水系经整理后的地貌环境,具备五个特点
一、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二、地势由平缓趋向险要,此地貌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
三、周边有奇峰异石,为山庄提供了良好的借景环境;
四、山区的大小山泉、武烈河、热河泉为湖区三大水源,整体构成完整的水系;
五、具有构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的地形条件。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畅春园的北面,早先是明代的一座私家园林。原本是雍正的赐园,后加以扩建,成为长期居住的离宫御苑。这就是北京西北郊的第二座离宫御苑,也是清代的第三座离宫御苑。
雍正帝把他的赐园圆明园改为离宫御苑,因而加以扩建,扩建的内容共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建一个宫廷区。
第二部分,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扩展,利用多泉的沼泽地改造为水渠串缀着许多小型水体的水网地带。
第三部分,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第四部分是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
雍正帝长期居住于此,畅春园则改为皇太后的住所。
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三座著名皇家园林。它们代表着清初宫廷造园活动的成就,集中的反映了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和特征。
清初的离宫御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此三者为一体。比之宋明时期的御苑,确实又前进了一大步而有所创新。康熙主持兴建的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在园林的成熟期具有重要意义,康熙本人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也应该予以肯定。后此的乾嘉时期的皇家园林正是在他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升华,终于达到北方造园活动的高峰境地。
江南的私家园林
扬州
明末江南名园之四
郑元侠的休园
以山水之景取胜。园内建筑很少但已开始运用游廊串连景点的做法。
郑元勋的影园
由当时著名的造园家计成主持设计和施工,造园艺术当属上乘,也是明代扬州文人园林的代表作品。
是一个以水池为中心的水景园,呈湖中有岛、岛中又有池的格局,园内园外之水景浑然一体。
地盖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故命名“影园”。
郑元嗣的嘉树园
郑元化的五亩之园
康熙时之扬州八大名园: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筱园。
苏州
沧浪亭
狮子林
拙政园
艺圃、五峰园、留园、芳草园、洽影园
归园田居(紧邻拙政园之东侧):东半部大部分为水池,遍植荷花;西半部为全园精华,五开间的兰雪堂是园内的主体建筑,与其前的涵青池、其后的叠石假山大体上构成一条南北中轴线。
无锡寄畅园
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上,东北面有新开河(惠山滨)连接于大运河。园址占地约一公顷,属于中型的别墅园林。
园林总体布局,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
园林的主体部分以狭长形水池“锦汇漪”为中心,池的西、南为山林自然景色,东、北岸则以建筑为主。
西岸的大假山是一座黄石间土的土石山,山并不高峻,但起伏有势。假山的中部隆起,首尾两端渐低。首迎锡山、尾向惠山,似与锡、惠两山一脉相连。把假山作为犹如真山的余脉,这是此园叠山的匠心独运之笔。 从惠山引水成溪破山腹而入,再注入水池之西北角。沿溪堆叠为山间堑道,水的跌落在堑道中的回声丁冬犹如不同音阶的琴声,故名“八音涧”。
水池北岸地势较高处原为环翠楼,后来改为单层的嘉树堂。这是园内的重点建筑物,景界开阔足以观赏全园之景。 池的北、东两岸着重在建筑的经营,但疏朗有致、着墨不多,其参差错落、倒映水中的形象与池西、南岸的天然景色恰成强烈对比。
水池南北长而东西窄,于东北角上做出水尾,以显示水体之有源有流。知鱼槛突出水面,形成东岸建筑的构图中心,它与对面西岸凸出的石滩“鹤步滩”相歭,而把水池的中部加以收束,把水池划分为似隔又合的南北两个水域,适当地减弱水池形象过分狭长的感觉。北水域,又利用北端的平桥“七星桥”和其后的廊桥,以及南端的架石板小平桥,将水域划分为四个层次,从而加大了景深。 整个水池的岸形曲折多变,南水域以聚为主,北水域则着重与散,尤其是东北角以跨水的廊桥障隔水尾,池水似无尽头,益显其疏水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
此园借景之佳在于其园址选择,能够充分收摄周围远近环境的美好景色,使得视野得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到园外。 从池东岸若干散置的建筑向西望去,透过水池及西岸大假山上蓊郁树木远借惠山优美山形之景,构成远、中、近三个层次的景深,把园内之景与园外之景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若从池西岸及北岸的嘉树堂一带向东南望去,锡山及其顶上的龙光塔均被借入园内,衬托着近处的临水廊子和亭榭,则又是一副以建筑物为主景的天然山水画卷。
寄畅园的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筑布置比较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是一座以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是宋代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的承传。
绍兴寓园
寓园是一座利用天然山丘和水道稍加整治而成的天然山水园。
北京的私家园林
元代大都的私家园林见于文献记载的多半为城近郊或附廓的别墅园,其中以宰相廉希宪的“万柳堂”最负盛名。
明代北京的私家园林,宅园散布内城和外城各处,尤以内城的风景游览地什刹海一带为多。什刹海沿岸在明代一直是寺观和名园密集的地方。
郊外的私家园林多为别墅园,绝大部分散布在西北郊一带。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推“勺园”和“清华园”。
园林代表
清华园
是一座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分隔为前湖、后湖两个部分。主要建筑物大体上按南北中轴线成纵深布置。前、后湖之间为主要建筑群“挹海堂”所在,这也是全园风景构图的重心。堂北的为“清雅亭”,大概与前者互成对景或犄角之势。
后在此园的故址上修剪了畅春园,一可以节省工程量,二则它的规模和布局也能适应于离宫御苑在功能和造景方面的要求。
勺园
勺园在清华园之东面、下游。比清华园小,建筑也比较朴素疏朗。是一座水景园。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江南的私家造园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创作和实践的经验,文人、造园家与工匠三者的结合又促成这些宝贵经验向系统化和理论性方面升华。于是,这一时期便出现了许多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刊行于世。其中有专门成书的,《园冶》、《一家言》、《长物志》是比较全面而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
《园冶》计成
成书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刊行于崇祯七年(1634年)。
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的著作。全书共三卷,用四六骈体文写成。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第一卷
“兴造论”泛指营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
计成开宗明义提出营园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意思是说,营园之成败并不取决于一般工匠和园主人,而是取决于能够主持其事的、内行的造园家。
计成把好的园林的评价标准概况为两句话:“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
园说四篇
园说,共四篇,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细节。在篇首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一是“景到随机”;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前者宜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第一篇“相地”。
造园首先要选择一处合适的地段,再详细研究该地段的地貌形势,然后决定何处可以眺望,何处可以凿池,何处可以建筑。
计成把可供造园的地段分为六类
山林地
计成认为其最佳,因为它“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城市地
本不利于造园,但若选址、布局合宜,也可成为“闹处寻幽”的好园林。
郊野地
村庄地
宅旁地
江湖地
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他指出了六类建筑物在选择位置时应注意的事项:厅堂基、楼阁基、门楼基、书房基、亭榭基、廊房基、假山基。
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他考释了十五种常见的园林建筑的名词含义: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亭、榭、轩、卷、广、廊。列举个体建筑的几种常用的平面形式、梁驾构造及施工放样方法,并有附图。
第四篇 “装折”,即装修,四种主要装修:屏门、仰尘、帍槅、风窗。
第二卷“栏杆”。
第三卷
第一、二、三篇分别讲述门窗、墙垣、铺地的常见形式和做法,并附图样。
第四篇“掇山”讲述叠山的施工程序、构图经营的手法和禁忌。计成认为叠山应做到“有真有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则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功力,因而“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他还把叠山分为17类。
第五篇“选石”,指出选石不一定都要太湖石,首先应考虑开采和运输的成本,“石无山价,费只人工”。其次要注意石质,坚实耐久、纹理古拙,即便粗糙一点,也是可用之材。还列举了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叠山石料16种。
第六篇“借景”,计成非常重视园外之借景,认为它是“林园之最要者”。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原则,列举5种借景的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李渔
《一家言》共有九卷,其中八卷讲述词曲、戏剧、声容、器玩。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五节。
“尺幅窗”“无心画”: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体制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
《长物志》文震亨
共十二卷,其中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
《花镜》陈淏子,又名《秘传花镜》,是作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并总结当时劳动工匠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观赏花木类的巨著。
《素园石圃》,园林用石和赏石方面的专著,作者林有麟。
综上可见,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曾有过的现象。
一、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几分接近于现代的职业造园师,或者说,已具备类似后者的某些职能。
二、造园的理论方面,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但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
三、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
小结:这一阶段造园活动的特点
一、士流园林全面的“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像宋代的文人园一样,全面的满足了文人士大夫的游赏等要求。江南园林便是这个高峰的代表。市民园林亦随之兴盛起来。
二、明末清初,在经济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有的出生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
三、元明文人化盛极一时,影响及园林,而相应的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山技艺、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
四、地方建筑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便呈现为园林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
五、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16年名词解释:立基
18年简答:《园冶·相地》中地形的6种类型,以及计成认为哪种最佳
14年填空:《园冶》及其作者
18年名词解释
15年简答题:解释李渔“尺幅窗”“无心画”,并结合实例分析。
13年简答题:解释这句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