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
近代史一般指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前后大约110年。从历史学科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以1840-1949年这110年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编辑于2022-06-21 21:47:59近代史
CH1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两半社会的基本特征
1. 资本-帝国主义操控政治经济命脉
2. 封建势力衰败且勾结侵略势力
3.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在
4. 新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5. 全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6. 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无政权
社会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主),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列强对华侵略
主要目的
变中国为殖民地
内容:(政经思军)
军事:侵略战争,割地,赔款
政治:控制内政外交,镇压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商品倾销,操控经济命脉
文化:宗教外衣的侵略活动,制造舆论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万国公报》
条约
《南京条约》1842.08-中英
《虎门条约》1843.10-中英
《望厦条约》1844.07-中美
《黄埔条约》1855.10-中法
《瑷珲条约》1858.xx-中俄
《天津条约》1860.xx-英法
《北京条约》1860.xx-英法
《马关条约》1895.xx-中日
《辛丑条约》1901.xx-八国联军
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
社会制度腐败(根本)
经济技术落后
列强瓜分中国
瓜分
德国:山东1898
英国:长江流域
法国:两广、云南
日本:福建
俄国:长城以北
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CH2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
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资本主义色彩
历史意义
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
削弱封建统治精神支柱
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冲击殖民者在亚洲统治
失败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领导集团腐败
军事战略失误
宗教发动群众
错误对待儒学
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历史教训
两半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
内容
兴办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冯桂芬
代表性企业
军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民用(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历史意义
促进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风气,价值观变化
培养通晓洋务人才
失败原因
封建性,依赖列强,腐朽性
启示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改革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加强自主创新
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要引人先进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维新运动
维新派领袖
康有为
行动
上书皇帝
著书立说
吸取外国变法经验
戊戌六公子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与守旧派的论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第一次交锋
内容
政治:廉政,裁撤
经济:实业兴国
军事:新式陆军,西洋兵制
文化:废八股,创学堂,留学生,创报刊
梁启超《时务报》
严复《国文报》
湖南《湘报》
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社会风习改革运动
失败原因
不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有幻想
脱离人民群众
历史教训
暴露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两半下,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必须革命推翻两半
CH3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清末新政
1905年废科举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民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创立民国)
民生(平均地权)
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推翻清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法典
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推动中国人民思想解放
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经济文化积极变化
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失败原因
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未建立坚强革命政党
历史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救不了中国,需进行新探索,谋求新出路
二次革命
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后,孙中山发动
护国运动
蔡锷“护国军”
护法运动
《临时约法》
CH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以前新文化的局限
批判孔学
改造国民性优先
领导人物没有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
五四运动
原因
新社会力量成长
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火线)
十月革命影响
十月革命
国情相同
反对帝国主义,平等态度对待中国
工农军民广泛发动
特点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凝聚民族力量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
旧民主到新民主的转折
孕育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
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全面觉醒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共早期组织活动
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
到工人中宣传组织
讨论建党问题,组织工作
一大
确定党名“中国共产党”
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中共正式成立
中共成立的历史特点
成立于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破产之后
两半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
一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
意义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理解:使中国革命
坚强的领导核心
科学的指导思想
新的革命方法,提供客观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运动的兴起,让一切反动势力感到深深地恐慌
国民大革命失败
原因
客观:反革命力量强大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主观:中共经验不足,缺乏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
教训
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CH5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反围剿战争
土地革命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20世纪三十年代严重左倾错误原因
共产国际错误指导
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缺乏实践经验,不善于结合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
遵义会议
内容
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成立新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
意义
开始确立一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党的历史上重要转折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长征胜利意义
党在思想政治上的成熟
中共转危为安关键
北上抗日战略转移
铸就伟大长征精神
CH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大口号
抗战、团结、进步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发展进步
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
争取中间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孤立顽固
有理、利、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文化建设,干部教育
中共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阐明
整风运动
学风:反对主观主义(主要)
《改造我们的学习》
党风:反对宗派主义
《整顿党的作风》
文风:反对党八股
《反对党八股》
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地位确立
抗日战争胜利
原因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决定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胜利关键
中共自成立之日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中共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建立,坚持和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开辟广人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个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全民族抗战是重要法宝
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国家,人民,国际组织,反法西斯力量支持
意义
粉碎日本军国主义图谋,捍卫主权领土完整,洗刷民族耻辱
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形成伟大抗战精神
维护世界和平,反法西斯胜利
坚定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意志
CH7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三大口号
和平,民主,团结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中国革命胜利原因
深刻社会根源,雄厚群众基础
反抗压迫,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
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支持
中国革命胜利意义
结束侵略压迫,四分五裂,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事件
马列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
基本经验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胜利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