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一、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
编辑于2022-06-22 13:05:2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解读
一、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基本理念
1.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 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3. 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4. 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说明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通过学科学 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 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是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特点
1.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点
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
包括四方面
独立存在,相互融合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 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 主义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理解多样文化
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 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 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第一,将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贯穿整个语文课程
第二,通过语文活动培养高尚的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类型 提升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语言运用与思维活动是一体的
如何引导学生去“想”
(1)设置情境
(2)重视梳理与探究活动
2.使学生的思维类型得到均衡发展
3.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第一,建立优质的语感是提高思维品质的保证
第二,语言积累和运用与思维品质的提高是同一过程
第三,吸收外在思想和整理自己已有的知识,是通过语言达成的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是带动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核心 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1.“语言”不仅是社会的理性语言,更是语境中的言语和优质的母语语感
2.语言建构与语言应用的关系
建构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建构的重要途径
建构必须建立在积累言语经验的基础上
3.采用语感与语理相互促进的办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语文教育要具有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二)课程目标
简单归类
语言建构与运用
1. 语言积累与建构
2. 语言表达与交流
3. 语言梳理与整合
思维发展与提升
4.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5. 发展逻辑思维
6. 提升思维品质
审美鉴赏鉴赏与创造
7.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8. 鉴赏文学作品
9. 美的表达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0. 传承中华文化
11. 理解多样文化
12. 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内在逻辑
1.语言运用贯穿始终
2.目标之间相互关联
3.目标之间相互映照
4.目标之间相互渗透
三、课程结构
(一) 设计依据
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 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
2. 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 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 群”。
3. 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 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4. 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
理念和设计思路
1.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2.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
3.引领教学方式改变
(二)结构
必修课程7个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 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文学阅读与写作
思辨性 阅读与表达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 9 个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 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中华传统文 化经典研习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 习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 阅读与交流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中国 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跨文化专 题研讨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全课程 2.学习任务群是课程结构的核心要素 3.课程之间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间;选择性必修与选修间)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8 学分
高中学生必须修习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 学分)
当代文化参与 (0.5 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 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 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2.5 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 学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1 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6 学分
学生根 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1 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2 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0.5 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0.5 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 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 学分)
选修课程设计12 学分
供学生自由选择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 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 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 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 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2 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 学分)
六、实施建议
(一) 教学与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
1.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 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2.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
3.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 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
5.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6.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
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2.全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3.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可采用纸笔测试、现场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 提高 评价效率, 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明确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的重和联系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评价, 要在关注共同基础的前提下, 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 以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择性必修的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面”的广度。
选修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点”的深度。
(二) 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1.测评与考试目的
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 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2.命题思路和框架
(1) 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个人体验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
(2) 设计典型任务。
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 视野开阔
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
(3) 命题指向。
阅读与鉴赏: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
表达与交流: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
梳理与探究: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3.命题和阅卷原则
(1) 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
(2) 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
(3) 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
(4) 语言材料要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 贴近学生生活, 避免偏题、怪题
(5) 测试形式要创新, 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
(6) 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指向应保持一致
(三) 教材编写建议
1.坚持立德树人,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自觉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团结, 体现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3.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规 律, 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4.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落实18 个学习任务群的 要求。
5.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 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 活动, 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
6.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 文质兼美, 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
7.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8.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
9.要有利于师生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 要鼓励教师积极调动各种资 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鼓励专业机构建设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
10.设计应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革新, 发挥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各自的优势, 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学习, 促进资源的有效运用, 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实现课程实施的优化。
(四)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2.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语文教师应参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建设, 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共建的意识完善资源库的建设。
5.各地区、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 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五) 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
1.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及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2.应引导和鼓励教师变革教学方式, 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 抓好阅读与鉴 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
3.要积极探索新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方式, 为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充分的师资准备 和资源保障。
4.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研究, 多角度、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教学工 作, 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5.高度重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 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 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二) 学业质量水平
5个等级水平
(三) 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水平一
水平二
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 平考试的依据
水平一和水平 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
水平三
水平四
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
水平五
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为对 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 单位参考
四、课程内容
(一) 学习任务群
每个学习任务群包括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学提示 任务群1--3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任务群4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 任务群9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2 . 当代文化参与
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5.文学阅读与写作
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15.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16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17.跨文化专题研讨
18.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二) 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学习要求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