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遗传学
大学遗传学思维导图.遗传学(Genetics)——自然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编辑于2022-06-22 19:19:19遗传学
遗传学简介
第一章 绪论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遗传:遗传是指父母性状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从而使后代获得其父母遗传信息的现象
变异: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包括形态、生理、生化以及行为、习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变异是生物进化和人类育种的根源
选择: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遗传学的发展
拉马克 达尔文 魏斯曼
孟德尔-真正系统的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元年
三大遗传学时期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学课程内容基础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特点、结构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进行染色体形态的认识和研究:有丝分裂中期
染色体结构
着丝粒:着丝点-纺锤丝附着的区域
次缢痕:具有组成核仁的特殊功能,细胞分裂时紧密连接核仁,称为核仁组织中心
随体
特殊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互不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性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
体细胞、性细胞染色体数目特征
体细胞染色体成对(2n)
性细胞成单(n)
生物保持生长必须的三个前提
细胞体积的增加
遗传物质的复制
细胞分裂
细胞的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染色体分裂无规则
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形成两个细胞
低等生物的主要分裂方式,高等植物某些生长迅速部分可发生无丝分裂,一些肿瘤和愈伤组织常发生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
分裂间期:两次分裂之间的时期 染色体伸展到最大程度,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蛋白合成,储存能量
G1:DNA合成前期,进行细胞体积增长,并为DNA合成作准备(Go期)
S:DNA合成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G2:DNA合成后期,为细胞分裂作准备
分裂期/M:
细胞核分裂
前期:染色体开始缩短变粗、姐妹染色单体由着丝粒相连,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体开始出现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末期: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松散
细胞质分裂
子核形成后,细胞板形成,染色体恢复间期状态
有丝分裂经历的时间
前期最长,中、后、末期短
不同物种,不同器官、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条件下分裂所需时间不同
特殊情况
多核细胞:核分裂质不分裂
细胞核内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加倍,核不分裂 染色体加倍后并不分开-果蝇幼虫唾液腺细胞巨型染色体
有丝分裂的意义
多细胞生物的生长;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体积增达
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有规则且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子细胞含有与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
均等方式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细胞质随机不均等分配到子细胞中,由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控制的遗传表现不具备染色体决定的遗传表现的规律性
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概念
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4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故称为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
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雌、雄配子体,通过受精过程相结合,使合子恢复体细胞正常染色体数目,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减数分裂的主要特点
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进行配对、联会和重组
DNA复制一次后,进行连续两次细胞分裂的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过程
第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
前期I: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和重组
细线期:染色体细长如线,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联系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二价体,并进行重组
粗线期:二价体缩短加粗,也称四合体/四联体; 完整的联会复合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出现交换
双线期: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交叉结构连接同源染色体
终变期:交叉端化;染色体更浓缩变短,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中期I: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体出现,二价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配对排布,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后期I: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I:染色体到达两极,松散变细,形成两个子核,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二分体)
第二次减数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保持物种的稳定性
为生物的变异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同源染色体间通过重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ⁿ种组合方式
有利于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也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生物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也称为营养体生殖 通过体细胞有丝分裂生殖,后代与亲代有相同的遗传组成,一般保持相似性状
有性生殖:通过亲本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受精而形成合子,随后进一步分裂、分化和发育而产生后代
大多数动物和植物进行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生物一定条件下可也进行有性生殖
双受精过程
双受精:两个精核,一个与卵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极核受精结合为胚乳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种子
胚(2n)
胚乳(3n)
种皮-株被(2n),母体组织
直感现象
胚乳染色体(3n);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
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如:棉纤维长度
无融合生殖
孤雌生殖:由卵细胞未受精而发育成有机体的生殖方式,远缘杂交
孤雄生殖:如:花药离体培养
生活周期
低等、高等、动物、植物
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基因的基本功能
遗传功能
表现型功能
进化功能,即基因的变异
染色体主要组分
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DNA 27%
核糖核酸/RNA 6%
蛋白质 66%
组蛋白
非组蛋白
拟脂、无机物质
间接证据、直接证据-三个实验
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
细菌的转化实验
核酸的化学结构
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RNA结构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
染色质的组分
DNA(30%)
蛋白质
组蛋白(30%):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决定染色质结构
非组蛋白:基因调控有关
RNA:少量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元
核小体:H2A、H2B、H3、H4蛋白八聚体+DNA
连接丝:DNA双链
1分子组蛋白H1:影响连接丝与核小体结合的长度
染色质到染色体卷缩的三个层次
DNA分子超螺旋化-核小体-间期染色质(11nm)
核小体长链进一步螺旋化-超微螺旋/螺线管(30nm)
进一步卷缩,附着于非组蛋白形成的骨架上-超级螺线管
DNA的复制
一般特点
半保留复制
复制起点
绝大多数细菌及病毒只有一个复制子
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均有多个复制子
复制方向
多数生物双向复制
P2噬菌体单向复制
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主要的酶
复制叉结构
冈崎片段
DNA复制的特点
半保留复制
双向
必须有引物引导
延伸方向5´向3´进行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只在细胞周期S期进行
多复制起点/多复制子
RNA引物和冈崎片段长度更短
前导链和后导链合成的DNA聚合酶不同
DNA精确复制对遗传的意义
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能够世代相传
性状在繁殖过程中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
保证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遗传性状
RNA的转录及加工
三种RNA分子
信使RNA(mRNA)
遗传信息携带者
主要功能是把DNA上的遗传信息携带到核糖体上,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转移RNA(tRNA)
转运相应的氨基酸残基
主要功能:将mRNA上的遗传信息依次准确的识别相应的氨基酸,并在核糖体上连接成多肽链,以实现蛋白质的合成
核糖体RNA(rRNA)
与核糖体蛋白一起形成核糖体,成为蛋白质合成中心
原核生物rRNA(3种):5S、16S、23S
真核生物rRNA(4种):5S、5.8S、18S、28S
RNA合成的一般特点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成为转录
只有一条DNA单链被用作模板(称为模板链、反义链),而另一互补的DNA单链称为非模板链(正义链)
RNA链的合成不需要引物
链的延伸也是从5´向3´端进行
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真核生物则有三种RNA聚合酶控制不同的RNA合成
原核生物RNA转录的过程
RNA链的起始、延伸、终止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RNA转录的区别
场所
真核生物RNA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
原核生物则在核区同时进行转录和翻译
数目
真核生物一个mRNA只编码一个基因
原核生物一个m RNA编码多个基因
转录过程复杂
真核生物转录酶种类和成分更多
转录起始调控
加工修饰
真核生物的mRNA转录后进行加工,然后运往细胞质进行翻译
真核生物mRNA无需加工,边转录边翻译
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后加工
5´端戴帽
3´端加尾
内含子剪切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遗传密码的基本特征
遗传密码为三联体
遗传密码不重叠(少数例外),在一个m RNA上每个核苷酸只属于一个密码子
在翻译过程中遗传密码的译读是连续的,遗传密码间无逗号
遗传密码存在简并现象,除两个氨基酸(色氨酸和甲硫氨酸)外的所以氨基酸都有一种以上的密码子
编码遗传密码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起始密码子AUG在原核生物中编码甲酰甲硫氨酸,在真核生物中编码甲硫氨酸;UAA、UAG、UGA是蛋白质合成的终止信号
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除线粒体等极少数情况外,遗传密码从病毒到人类是通用的
蛋白质的合成
场所:核糖体上
原料:氨基酸,先进行活化(ATP参与),与t RNA结合-氨酰rRNA(氨酰tRNA合成酶)
模板:mRNA
中介:tRNA
成品:多肽-立体结构的蛋白分子
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蛋白质合成链的延伸 蛋白质合成的终止
中心法则
RNA的反转录
RNA的自我复制
DNA指导的蛋白质的复制
复制:遗传信息DNA→ DNA的复制过程 表达:遗传信息DNA→ mRNA→ 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 整个生物界共同遵循的规律
其他重要的遗传现象
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细胞核遗传:由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或遗传规律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也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细胞器(线粒体、质体、中心体),细胞生存必需
原核及某些真核生物:共生体、附加体-非固定成分,非细胞生存必须
细胞质基因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细胞器、共生体、质粒)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本的性状,故细胞质遗传又称为母性遗传
通过连续回交能够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录或感染
母性影响
指子代的表型不受自身基因型的控制,受母亲基因型的影响,其表型同母亲相同的现象,又称母性效应
母性影响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引起的遗传现象,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
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现象
伴性遗传
细胞质遗传
母性影响
短暂母性影响:只影响子代早期生长发育 麦粉蛾色素遗传的母性影响
持久母性影响:影响子代整个世代的表型 椎实螺外壳旋向的遗传
叶绿体遗传
叶绿体基因组特点
叶绿体DNA分子特征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
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
叶绿体蛋白分类
叶绿体DNA编码,在其70S核糖体上合成,如psbA
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80S核糖体上合成,如LHC II
由核DNA和叶绿体DNA共同编码
线粒体遗传
线粒体DNA的特点
线粒体DNA构成
线粒体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半保留复制
半自主性
密码子与核基因有区别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定义: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蕊正常发育,雄蕊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的现象
雄性不育的遗传决定类型
核不育型
细胞质雄性不育型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型
孢子体不育
配子体不育
发生机理
质核互补控制假说
能量供求假说
亲缘假说
杂交水稻育种战略
3系法
2系法
1系法
两区三系制
S(rr)不育系
N(rr)保持系
S(RR)和N(RR)恢复系
第十三章 数量性状遗传
群体的变异
表现型变异
遗传变异
质量性状:在群体中显性不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
数量性状:在群体中显性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
数量性状的特征
数量性状的几个特征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联系和区别
多基因假说及要点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数量性状在研究方法的特点
平均数
方差
标准差
协方差
相关系数
遗传参数的估算及其应用
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
表现型变异和基因型变异
遗传率:数量性状遗传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程度的大小
广义遗传率
狭义遗传率
特点和应用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杂交:通过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杂交使基因杂合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分为:全同胞、半同胞、亲表兄妹
近交使基因纯合
近交系数(F)
自交:植物自花授粉、雌雄同体低等动物(椎实螺)
杂合体通过自交可以导致后代基因的分离,使后代群体中的遗传组成迅速趋于纯合化
杂合体通过连续自交,后代趋于纯合,纯合体速度和强度与涉及的基因数、自交代数有关系
杂合体通过自交能够导致等位基因纯合,使隐性性状得以表现
杂合体通过自交能够导致遗传性状的稳定
回交:近亲交配的一种,指杂合后代与其亲本之一再次交配,被用来连续回交的亲本为轮回亲本
杂种优势
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表现由于双亲的现象,所涉及的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
类型和基本特点
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关联分析
QTL定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变异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因素
自然条件
人工条件
分类
缺失:染色体某一区段的丢失
末端缺失
中间缺失
重复:染色体某一区段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
顺接重复
反接重复
错位重复
倒位: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
臂内倒位
臂间倒位
易位: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到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简单易位
相互易位
整臂易位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
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
二倍体生物一个正常配子所含的全部染色体
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包含的染色体数,称为基数,用X表示
染色体组中所包含的各染色体在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群上彼此不同
一个染色体组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不育或性状的变异
整倍体 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倍数性改变的细胞或个体 nx
单倍体:体细胞中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n)的个体
多倍体:三倍体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
同源多倍体:组成相同的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来自同一物种
异源多倍体:组成不同的多倍体,来源于不同物种
染色体倍性在育种中的作用
非整倍体 染色体数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细胞或个体nx+a
亚倍体:体细胞中少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
n-1配子与n配子结合形成单体
两个相同的n-1配子结合形成缺体
两个不同的n-1配子结合形成双单体
超倍体:体细胞中多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
n+1配子与n配子结合生成三体
两个相同的n+1配子结合生成四体
两个不同的n+1配子结合生成双三体
第十章 基因变异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个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相对对性关系,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变成另一种等位形式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型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类型
按照突变原因划分
自发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突变
诱发突变:人工运用物理方法或使用化学诱变剂诱发的突变
按照发生部位划分
体细胞突变:不能直接传递给后代。需及时与母体分离,加以无性繁殖,或再通过有性繁殖传递给后代
性细胞突变:可以通过受精过程直接传递给后代
按照突变的结构划分
有益突变
有害突变
致死突变:影响细胞或个体生活力,导致其死亡的突变
条件致死突变:在许可条件下突变体可以存活,在限制条件下突变体死亡的突变
营养缺陷突变型
温度敏感突变型
抑制子敏感突变型
突变的一般特点
随机性、稀有性、可逆性、重演型、多向性平行型、突变结果的有利性和有害性
基因突变的表现和鉴定
显性突变:表现早,纯合迟
隐性突变:表现迟,纯合早
突变的遗传性
不可遗传变异:由一般环境条件导致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可遗传变异:由于基因本身发生某种化学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突变类型
碱基替换
转换:嘌呤碱被嘌呤碱替代,嘧啶碱被嘧啶碱替代
颠换:嘌呤碱被嘧啶碱替代,嘧啶碱被嘌呤碱替代
碱基替换对密码子的影响
同义突变:改变后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同一氨基酸的突变
错义突变:使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为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的突变
无义突变:使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为终止密码子的突变
移码突变
插入突变: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的改变
删除突变: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的改变
缺失突变:缺失了一个较大片段的DNA
突变的分子机制
自发
DNA复制错误
自发的化学损伤
碱基氧化损伤
其他因素产生的自发突变
诱发
辐射诱变机制
紫外线的诱变作用
电辐射的诱变作用
化学诱变机制
妨碍DNA某一成分的合成
碱基类似物
碱基修饰剂
DNA插入剂
基因突变的修复
直接损伤修复
单链断裂修复
双链断裂修复
同源重组修复
转座因子
发现过程、机制
类型
插入序列
转座子
Mu噬菌体
对基因组的影响
转座过程是导致基因组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座子影响基因重排
转座子造成基因多态
转座导致的编码和非编码RNA
转座子对顺式调控元件的作用
遗传基本规律
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
分离规律
Mendel实验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实验-分离规律
杂交: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若甲乙两种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亲本杂交,如甲作父本、乙作母本的杂交称为正交;则甲作母本、乙作父本的杂交称为反交
显性性状与隐形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得当杂交一代(F1),F1所表现出的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另一亲本性状为隐形性状
独立分配规律/自由组合规律-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间的遗传关系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
自交法
多因子的自由组合:当具有3对不同性状的植株杂交时,只要决定3对性状遗传的基因分别位于3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有利于进化
为杂交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完全显现:F1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显性纯合)完全一样
不完全显性:F1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表现型和基因型一致
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也叫并显性
镶嵌显性:双亲的性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形成镶嵌图式
复等位基因:指在种群中某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存在的两个以上的、决定统一性状的等位基因
人类ABO血型
致死基因:是指其发挥作用时导致个体死亡的等位基因
隐性致死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命力,但在纯合状态有致死效应,如植物白化基因
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状态即表现致死作用,如人类的神经胶症
遗传自由组合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种,9:7 香豌豆花色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的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有又表现第三种性状
3种,9:6:1 南瓜果形
重叠作用:显性基因的作用相同,但并不表现累加的效应,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的存在,就能表现显性性状
2种,15:1 荠菜蒴果形状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3种,12:3:1 燕麦外颖颜色
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种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有上位性作用
3种,9:3:4 家兔毛色
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基因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2种,13:3 家蚕茧色
基因与环境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遗传基础
表现型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下的结果
显隐性的相对性
基因通过代谢过程控制机体的表型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显隐性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多因一效:一个基因可影响若干性状的发育:多对基因共同控制一种性状的表现
一因多效
X²检验
第五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连锁与交换
连锁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两个连锁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完全连锁:减数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对应片段的交换,双基因杂合子只产生两种亲组合配子
相引物:两对连锁的基因,若两个显性(或野生型)等位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而相应两隐性(或突变型)等位基因在其同源染色体上(AB/ab)
相斥相:当一座位的显性等位基因和另一座位的隐性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Ab/aB)
连锁现象的发现:香豌豆两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交换值及其测定
交换值: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两个连锁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亲组型配子+重组型配子)
交换值的测定方法:测交法和自交法
交换值的幅度:0%~50%
遗传距离: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用交换值来表示
一个遗传单位:1%的交换值=1厘摩
遗传距离与基因间的距离相关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两点检验:通过两对基因的杂合体与双隐个体的杂交
三点检测:通过三对基因的杂合体与隐性个体的杂交
确定亲本组合和双交换组合
比较双交换与亲本组合,确定三个基因的顺序
计算基因间的重组值
染色体连锁图的绘制
干扰与并发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干扰或干涉
对于受干扰的程度,通常用并发系数或符合系数(C)来表示
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 理论双交换值等于两个单交换概率的乘积
遗传图谱
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即一组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线形排列的基因群
一个生物连锁群的数目等于其染色体的对数
把一个连锁群的各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绘制出来,就形成连锁遗传图或遗传图谱
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其余各对染色体则统称为常染色体
性别决定的方式
性染色体相关(4种)
雄杂合型XY型
雄性异配性别(XY),雌性同配性别(XX)
雌雄比例1:1
人类、全部哺乳类、某些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以及很多昆虫和雌雄异株的植物
雌杂合型ZW型
雄性同配性别(ZZ),雌性异配性别(ZW)
雌雄比例1:1
鸟类(包括鸡、鸭等)、鳞翅目昆虫(家蚕、蛾类、蝶类等)、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
X0型
雌性性染色体成对(XX),雄性只有一条性染色体(X0)
雌雄比例1:1
半翅目和直翅目昆虫(蝗虫、蟋蟀和蟑螂等)、植物中花椒也是属于X0型
Z0型
雄性性染色体成对(ZZ),雌性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0)
一些鳞翅目昆虫
雌雄比例1:1
染色体倍数决定型
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倍数性,与卵是否受精有关
孤雌生殖:雄性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来,只有单倍体的染色体数;雌性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二倍体染色体数
性别决定的畸变
性指数:性染色体X与常染色体组数A的比值
植物性别的决定
雌雄同花
雌雄同株异花:玉米
ba基因可使玉米无雌穗,只有雄穗
ts基因可使玉米植株顶端和叶腋都生长雌花序
环境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性别受遗传因素:染色体类型、数目(性指数、倍性)、基因控制的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或性连锁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限性遗传: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不含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方或只现于雄方,或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