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绪论
中医学绪论知识总结,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两部分内容,需要的可以看看。
参考最新版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整理而成,然后把课堂要求的必背条文也整合进去了,还参考了全国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涵盖1-3级条文,可以用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复习及平时期末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SCI文献解读系列1-卵巢癌-IF1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卵巢癌患者中FBN1表达水平与顺铂耐药相关临床相关性)、FBN1敲除可以促进糖酵解和血管新生、敲除FBN1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糖酵解和血管生成,且抑制糖酵解可以增加卵巢癌细胞的顺铂敏感度等。
二十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语录1 2合集,包括上篇法治相关5个主题以及下篇党员干部学习,宣传工作,党的纪律建设,干部人事,党的作风及总体要求等10余个主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中医学现存的最早的经典著作
成书与战国至秦汉时期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
以回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
成书于东汉
补足对黄帝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机(字仲景)
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
创立了六经辩证的理论
《神农本草经》
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将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无毒,主益气
中品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
下品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
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
同时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脉经》 晋 王叔和著
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晋 皇甫谧著
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 晋 葛洪著
为中医学第一部临床急症著作
《诸病源候论》 隋 巢元著
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 唐 孙思邈著
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南宋 陈无言
将病因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
寒凉派,主张火热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攻邪派,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
李杲(字明之,李东垣)
补土派,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朱震亨(字彦修,朱丹溪)
滋阴派,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明清时期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理论。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创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温热条辨》,创新温病理论的温热病的病因理论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李时珍(字东壁):著《本草纲目》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精气神一体观
病机变化的整体性
内外: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脏腑:脏腑之间生理上相互影响,密切配合,在病机上相互影响。
形神: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变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季节气候
昼夜时辰
地域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基础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
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病:即疾病的简称,是指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要求辨明病因、病性、病位、病势。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
异病同治:治疗学术语。指不同的疾病,由于发病机理相同,可用同一种治疗方法。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侧重对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的认识
辨证侧重对疾病当前阶段主要矛盾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