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柏拉图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编辑于2022-06-27 16:12:06柏拉图
本体论“理念论”
继承:几乎所有的哲学派别都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留下了自己的位置。
1⃣️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就是要在现象世界背后寻找一种抽象的存在,用亚里士多德的概念来说,就是要寻找某种普遍性的。
2⃣️爱菲斯学派的克拉低鲁:关于“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他对于现象世界的轻视。
3⃣️苏格拉底
柏
理念获得了客观独立性
1⃣️把对于本质的追问从主观的道德领域拓展到整个世界(从而构建起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而上学实在论。)把事物的理念与具体事物完全割裂。 2⃣️理念独立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且构成了后者。具体事物是对于它的一种摹仿和分有,而我们的头脑当中的理念(由灵魂带入到身体当中)且在知识中相互对立。 3⃣️为苏的方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苏
归纳推理关于事物的一般定义,主观精神道德范畴(善、美德、正义)万事万物本质“善”体现人身上为“德行”对话诱导就发掘真理。
1⃣️未探讨自然界和客观世界“本身” 2⃣️注重事物本身但不可脱离事物独立存在 eg:图形“本身”寄于“三角形”“正方形”具体形态才得以说明。 美德也只能抽象的存在于思想之中 3⃣️未说明潜在知识来源、方法何以奏效
4⃣️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
5⃣️毕达哥拉斯: 1、柏拉图学院门口的牌子,数学对柏拉图很重要。 晚年借来数论原则,换善之目的论为从“一”出发的逻辑考察。 2、柏拉图对数学的看法: 数学是关于永恒世界的知识。
定义
概括:在柏拉图那里是我本身或者一般定义就被叫做理念,指我们精神看到的东西肉眼看到的是当下呈现的东西是现象,而精神看到的却是背后的东西基本志和形象,因此理念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对于柏拉图来说,真正实在的东西是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而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却是对于理念的分有和摹仿。
“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美”本身出现在它身上,他所分有不管他是怎样出现的,或者是怎样备份,有的没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他成为美的”
理解:
分有和摹仿:分有和摹仿:又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由于对于理念的分有,具体事物才能够成为可能。具体的桌子是对于桌子理念的一种分有和摹仿。
一、分有:基于结果不能大于原因的推理原则,(虽然在中世纪当中才被明确地提出了,但是在柏拉图时代,他就已经潜在的发挥作用了。)这个完美的桌子里面一定应该是那些并不完美的具体桌子的原因而不相反。确实柏拉图的独创。 二、摹仿: 1⃣️一个摹仿的东西总是要先于或高于被摹仿的。 2⃣️早提出毕达哥拉斯认为任何事物都 对于数模仿。 三、俩为了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都表现了柏拉图把背后的东西把抽象的理念当作唯一实在的实体
分离学说: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差异,理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
世界的层次
通过量的级层对于巴门尼德从“存在”到“非存在”的过渡:(未把巴门尼德把处于流变之中的感性事物当作非存在,而是认为它们处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柏认为原始“物质”是非存在。)
原始“物质”~可感事物~理念的关系
理念: 1、通过把形式赋予了原始物质,从而使得感性事物的存在成为可能。 2、理念成了感性事物的形式。原始物质则是它的质料。 3、因其自身的完善性,也成为分有和摹仿他的感性事物所趋向的目的,正是因为感性事物都极力趋向于作为目的的理念,所以理念也就成为了感性事物运动的动力。 4、可见在柏拉图这里就已经把形式的东西,同时也作为目的和动力了,从而把能动性从物质方面剥夺了。与柏拉图相对的德谟克利特所以要强调原子是自动的后来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目的动力因这三者统一起来,就是受到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
理念提供形式以及目的和动力,原始“物质”提供质料,二者相结合而构成的形形色色的感性事物。 这个思想是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当中,首先被总结为四因说。
可感事物: 1、理念提供感性事物的形式。 2、原始物质则是它的质料,原始物质是处于世界最低端的是一种没有任何形式规定、任何实在性的非存在。通过对于各种理念的分有和摹仿才能获得形式,成为某些现实的可感事物。而这种分有和摹仿的动力,还不在于原始“物质”一方,而在于理念一方,因为理念构成了感性事物的形式,目的和动力。 3、感性事物,由于分有了理念,才具有了存在性,但是由于它们是由原始“物质”构成,所以它们也是非存在。
理念构成了感性事物的形式目的和动力,但是理念本身却是多的,他们构成了一个世界,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分为六个等级。
善
苏格拉底提出的善的理念,已经从一个道德范畴,拓展为了整个世界的最高实体和终极根据,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最高范畴。
神创世界/造物主/工匠/创世论/德穆革
一切理念获得了实在性和本质,而且也是万事万物追求的终极目标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在晚年所写的《蒂迈欧篇》中以一种哲学和神学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至善之神德穆革是如何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以理念世界为模型,将各种理念加诸到原始混沌的物质上从而创造出一个感性世界的过程。
1、与基督教上帝的区别: 基督教的上帝是从虚无当中创造世界 柏拉图将理念加到原本就具有的原始物质之上,使他获得形式而成为具体的感性事物。使得已有的质料从潜在的事物转变成现实的事物。 2、柏拉图的神与其说是一个造物主,不如说是一个建筑师或者巨匠,至于上帝从无中创造出万物的思想,那是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教父开的独创。 3、评价:神根据至善至美的原则,创造出唯一的世界把生命和灵魂赋予了世界,用秩序和谐来统摄属于运动变化中的万事万物,让地球处于中间,让万物灵长。这一切都体现了神的智慧、正义和大能,彰显了神的片别具匠心的目的。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展现的神创世界理论不仅是对于苏格拉底神学目的论的进一步论证,而且第一次的明确的表述了把神当作一个最好世界的充分理由的神正论的思想。
太阳喻
1、用太阳来比喻“善”,正如太阳一方面用光芒照亮事物,一方面给予我们视觉能力,“善”一方面将真理赋予客观对象(理念),一方面使得认识主体获得了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 2、“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的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知识。”“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他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他自身的存在和本质,而善自身却不是本质,而是超越本质的东西,比本质更尊严更强大。”
道德和审美的理念:美、勇敢、正义、节制等
哲学范畴意义上的理念:存在、非存在、动静等
数理理念三角形、长方形
人造物理念:桌子、椅子
自然物理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
1、由低向高下面的理念,上面的理念作为目的和动力所有的理念。 2、善的理念,作为终极目的和根本动力, 3、形成了一个各种感性事物趋向于自己的理念,理念世界当中的各种理念构成了可感事物模仿和分有的原型。较低级的理念趋向于较高级的理念,所有的事物和理念都趋向于善的理念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模型和本体论体系。
认识论
本体论内容
本体论与认识论内在联系
(本体论)理念世界/真理
真理和意见被纳入到知识的范围内,但是二者的可靠程度不一。真理是真知灼见,意见是大众常识。
(本体论)感觉世界/感觉
(本体论)原始物质/无知
关系表述
本体论:理念独立于优先于感性事物
认识论: 1、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完全不依赖于感性事物的认识。 2、从时间和逻辑上来说,先有关于理念的知识才有的感性事物的知识。它是与生俱来,灵魂从外面带到我们身体中来的,感性事物是刺激它呈现出来的触媒。
回忆说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有道德哲学,认识论方面的意义,就是对于心中“善”概念的认识。关于苏格拉底知识悖论:关于“善”的知识既不是已知也不是未知,而是两者之间。柏拉图用“回忆说”解释了这个“知识悖论”。
内容: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我们肉体之前,曾经寄居在理念世界当中已经获得了各种理念的知识。但是当他进入到我们的肉体时,却把这些知识遗忘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肉体不仅在道德方面是诱惑我们堕落的原因,而且从认识方面也是遮蔽我们真知的障碍,所以我们通过学习在感觉经验刺激下,才逐渐把这些先验的知识回忆起来。 解释: 1、知识的来源是灵魂中的固有的理念而不是感觉经验,但是感觉经验是刺激我们回忆起知识的机缘。 2、灵魂所固有的后来被忘记的,但后来又被回忆起来的知识是关于理念的知识,而具体事物的知识,只需要通过感觉经验就可以获得就是意见。 3、回忆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我们不断地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更高的知识,最终实现对于关于单的知识。在这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中,灵魂表现出了一种能动的作用,使得理念知识逐渐从潜在状态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从前能变到现实的实践过程。
知识是一个上升过程:洞喻(国家篇)
内容:在一个山洞里,有一些生下来就被困住手脚不能转身的囚徒,面壁而做他们背后有一段友谊团火焰熊熊燃烧,火光,把一些晃动的木偶的影子投到了石壁上,后来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回过头来看到了影子,投射到石壁上又看到了身后晃动的那些木才知道以前自己在石壁上看到的东西,原来只是影子在后来这个囚徒走出了洞口。他在洞外又看到了各种各样真实的人和物,于是他意识到刚才在洞里所看到的一切他在,他刚才在洞中看到的木偶也是假的,他们只不过是对于真实的人和物的模仿,最后当他的眼睛能够适应太阳的光芒,是他终于发现那些在大地上活动的人和物都是通过阳光,才得以呈现出来,太阳才是最深时的东西。这样他就由影子到木偶再到实物再太阳逐渐上升到最高的真理。
比喻:木偶的影子~假象的假象(感性事物的摹仿艺术品 木偶~理念之摹本的感性事物 真实的人和物~比喻理念 照耀万物之源的太阳~“善”的理念
含义:人的灵魂不断“转向”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洞壁转向洞口,从洞口的火光转外面的事物,再从真实的事物转向天上的太阳。转向就是反思和再反思,虽然是不断的转回头,但总的来说使知识呈现一个线性上升的过程。又用线喻来表明了这一过程。
知识的不同阶段:线喻
意见(想象+信念):真理(理智+理性) 原始物质“无知”不属于知识没画出来
意见
想象
想象的对象就是指感性事物的模仿物,例如感性事物在阳光下花水中的影子,艺术作品对于感情15的临摹和表现,柏拉图将其视为摹本的摹本,因为感性事物本身就是理念的摹本,而对于感性事物的模板,当然是摹本的摹本,正因为艺术品属于摹本的摹本,就是最低级的,离真理最远的知识。
信念
信念的对象就是具体的感性事物,他们作为理念的摹本,在知识的可能性上无法与真理相比,但要比想象更可靠,而且它们构成了刺激灵魂回忆起理性知识的媒介。
真理
理智
理智的对象是理念,但却是一些较低层次的理念,如自然物的理念,人造物的理念,数理理念,这些理念,虽然是抽象的,但是仍然与形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还不能完全脱离形体,比如说“图形”这个理念永远是与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形状联系在一起理智,还没有完全脱离形的影响,所以他的真理性程度不是最高的。
理性
理性是最高的真理,它的对象是范畴及纯粹的抽象概念,这些理念或概念已经完全脱离了有形的事物,纯粹就是在抽象思维当中进行联系和转化,从一个理念推演出另一个理念,完全不需要任何感性事物的中介,而这种在抽象的理念或范畴之间进行纯粹的逻辑推演的理性知识就被柏拉图叫做辩证法。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石或顶峰”所有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都是为了学习辩证法而准备的,都构成了辩证法这一“主要乐章”的“前奏曲”。而在这个至高点上,我们最终诉诸一个“理性的迷狂”状态,即超越一切感性和理智而窥见了彼岸世界的真理,但只有一瞬间,便由于力量不足而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柏拉图由此而对神秘主义哲学产生了影响。
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具有非常深邃的含义,他是指抽象概念之间的纯逻辑的推理。这种辩证法被他看作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拱顶石,是最高的真理以前所有的知识都是为他做准备的。这种概念之间的纯逻辑推演是非常抽象和繁琐的辩证法。在柏拉图那里是以一种对立统一的形式展开。柏拉图试图通过对于在对立的概念当中,寻求同一的方式来超越以前的诡辩论。希腊诡辩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建立在相对主义基础之上,片面的夸大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柏拉图的辩证法恰恰在于强调矛盾双方的统一性,他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把诡辩论的两个片面真理都包含在内。不仅涉及抽象概念与现实事物,而且系统探讨了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集中在巴门尼德、智者篇中专门探讨了纯哲学范畴,存在与非存在,一与多,同与异,动与静等。他发现了它们的特点:超出自身而向她的对立面范畴转化的必然性。
芝诺通过他的诡辩否定了多,他认为多是一种假象,只有一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柏拉图确指出,这个一本身也是靠不住的,他完全是从概念上进行分析的没有涉及到任何感情是我他的分析是存在一词,在希腊语里面也可以翻译卫视,因此认为一存在就是说一事那么一是什么?按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一是一,当我们说,11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暗含着一51了,因为一是以就是说一盒一是相通的。而相同的东西是两个东西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一二十多的关系了,因此,当我们说11一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内在包含了也不是一或者11十多的含义,其实我们说一存在矛盾同样也不可避免,因为英语存在之间是有差距的11存在是存在,所以一存在本身就已经在一只外,加上了一个不是一的东西,因此就不是一二是
柏拉图的辩证法要表明的是一实际上是多一于多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作为哲学范畴的对立面都是可以相互转换,并且统一到一个更高的概念。当中,这种一个在第三者当中,即在一个更普遍的“种”的概念下才能统一起来,寻求对立面的统一的理论也被柏拉图叫做通种论。例如,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一个第三者当中,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从而使得概念运动呈现一个不断否定自身超出自身和在更高水平上重返自身的辩证过程。
所受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
在本体论上提出感性事物(火与万物)与逻各斯之间之间的复线关系,再认识论上注重主观逻各斯(即理性)轻视感觉的倾向。
德谟克利特
原子和虚空解释世界,认识论上表现了注重理性(看不见的原子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
理想国
含义:1、柏拉图政治理想,未实现但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2、实质:以斯巴达的等级制度与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相混淆的方式。 3、在理想国中,在第一第二等级中实行财产公有,人们像斯巴达人那样从小就开始过着一种集体生活,大家在公共食堂就餐,婚姻和家庭,由国家按照优生学原则来统一安排抚养儿童也是国家的职责。
国家是被放大的个人(四主德)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种等级差别柏拉图又制造了一种神话。根据他认为神最初是运用不同材料来创造人,统治者是用金,保卫者是用银,劳动者使用铜或者铁做成的。
人的本质~灵魂(由三部分组成)
每个灵魂都具有相应美德的话,灵魂就具有了“正义”这一综合美德。
理性(对应的美德)智慧
意志~勇敢
欲望~节制
国家的等级
三等级的人能各自遵循自己的美德,(劳动者:节制和服从第一二等级的统治)国家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统治者的美德~理性
作为统治者的那部分人应该拥有智慧,就是最好是由哲学家来承担治理国家的职务,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理想国的政治宏图柏拉图明确表示,除非哲学家变成我们国家中的国王,或者我们叫做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史的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能够结合起来。
保卫者/武士
劳动者/一般民众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