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知识题:工程管线:不宜设于车行道下,可将埋深大翻修少的布置于车行道下;与道路或建筑平行或垂直,从建筑物向道路方向由浅至深敷设。
编辑于2022-06-29 16:26:22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
设计前期
投资估算
项目建议书阶段
固定资产
指数估算法
系数估算法
流动资金
占比估算
贷款利息不予考虑
投资估算误差率± 20%
可行性研究阶段
固定资产
指标估算法
流动资金
占比估算
定额流动资金
贷款利息通过借款偿还平衡及财务平衡表进行结算
投资估算误差率± 10%
场地选择
防洪标准
城市防护区
文物古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场地
有利地段
一般地段
不利地段
液化土
危险地段
滑坡、地裂
环境影响评价
报告书
重大环境影响
审核、审批
报告表
轻度环境影响
审核、审批
登记表
影响很小
备案管理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内容
项目名称、性质、用地与建设规模,供水与能源等
主要依据
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
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
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的等的衔接与协调
建设项目配套的生活设施与城市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建设项目对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
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土地分类
建设
生地
已征收,无基建和场地平整
熟地
几通一平,可建设
出让
毛地
已基建,未拆迁
净地
已基建,已拆迁,已平整
场地设计
基础条件
风向(频率)玫瑰图
8、16、32个方位
自外向中心吹
静风指距地10 m高处,平均风速小于 0.5m/s
每个圆圈间隔频率为5%
夏季(虚线):6、7、8; 冬季(实线): 12、1、2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坐标系
2000大地坐标系CGCS2000
高精度、动态、实用、统一
城市坐标系
城市平面坐标系统
投影变形小、精度更高
高程系统
1985国家高程基准
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
X轴为南北方向
Y轴为东西方向
总平面图采用测量坐标网
民标
4 规划控制
4.2 建筑基地
与城市道路的连接道路
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
连接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
建筑面积大于3000㎡
一条连接道路
宽度不应小于7m
两条以上连接道路
宽度不应小于4m
机动车出入口位置
主干路红线交叉点70 桥5交15园20
5 场地设计
5.2 道路与停车场
5.2.1 沿街建筑人行通道间距不大于80m
5.2.2 基地道路设计
单车道宽不应小于4米,双车道路宽不用小于7米,住宅区内不应小于6米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5米
道路转弯半径不应小于3米,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车通行
尽端式道路长度大于120米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12*12的回车场地
5.2.4 地下机动车车库出入口与连接道路缓冲段
转弯半径不宜小于5.5米
出入口与基地道路
缓冲段长度不应小于5.5米
出入口直接连接基地外城市道路
缓冲段长度不宜小于7.5米
5.2.5/6/7室外机动车停车场
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3%
出入口数量
50以下 1个宜双向
51~300辆 2个出入口宜双向
301~500辆 2个出入口应双向
大于500辆3个出入口宜双向
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米
5.2.8 室外非机动车停车场
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2米
停车数量大于300辆,2个出入口
分组布置,每组20米
5.3 竖向
场地设计标高
场地设计类型
平坡式
基地自然坡度小于5%
台阶式
基地自然坡度大于8%
连接方式
挡土墙
高差大于0.7m时,墙顶设安全防护设施
不宜高于6m
高度大于2m
与建筑净距上缘3米,下缘2m
高度大于3m
与建筑同时设计、施工
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台地宜为高差1.5~3.0m,宜采取护坡
坡比值大于0.5时,坡顶设安全防护设施
土质护坡坡比值不应大于0.67 砌筑型护坡坡比值宜为0.67~1.0
高差大于3m时 挡土墙结合放坡
城市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用地坡度
城镇中心区
自然坡度宜小于20%,规划坡度宜小于15%
居住用地
自然坡度宜小于25% ,规划坡度宜小于25%
工业、物流用地
自然坡度宜小于15%,规划坡度宜小于10%
超过8米的高填方区宜优先用作绿地、广场、运动场等开敞空间
竖向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台地高差宜与建筑层高接近
居住用地宜采用小台地地形
基地地面坡度不宜小于0.2%,若小于,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0.5m
场地设计标高宜比周边城市市政道路的最低路段标高高0.2m以上
5.3.2 基地内道路设计坡度
纵坡
机动车道
0.3%~8%
积雪冰冻地区 6% 坡长不应大于350m
8% 坡长不应大于200米
11% 坡长不应大于100米
非机动车
0.2%~2.5%
3.5% 坡长不应大于150米
步行道
0.2%~8%
积雪冰冻地区4%
大于极限坡度时设台阶
横坡
1%~2%
5.5 工程管线布置
工程管线
宜地下敷设
优选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
位置受限时可布置在机动车道或绿化带下
与道路或建筑平行或垂直,从建筑物向道路方向由浅至深敷设
不宜设于车行道下,可将埋深大翻修少的布置于车行道下
综合管廊
干线
机动车道、道路绿化带
支线
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2 术语
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城市干路
50000~100000人
步行距离800~1000
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城市支路
15000~25000人
步行距离500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城市支路
5000~12000人
步行距离300
居住街坊
支路
1000~3000人
4 用地与建筑
人均用地与气候区和层数有关,用地构成与层数有关,城市道路用地占比均为15~20%
居住区公共绿地
新建
旧区改建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应低于相应控制指标70%
居住街坊绿地
面积计算方法
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的屋顶绿地可计入绿地
绿地
与城市道路临接,算至道路红线
与附属道路临接,算至路面边缘
与建筑物临接,算至房屋墙脚1.0m
与围墙、院墙临接,算至墙脚
集中绿地
与城市道路临接,算至道路红线
与附属道路临接,算至路面边缘1.0m
与建筑物临接,算至房屋墙脚1.5m
要求
新区不低于0.50㎡/人,旧区不应低于0.35㎡/人
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绿地面积不应小于1/3,其中应设置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
宽度不应小于8m
住宅建筑的间距
老年人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时数2h
建筑改造不应影响相邻建筑日照,加装电梯除外
旧区改建项目内的新建住宅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1h
6 道路
居住区路网系统
小街区、密路网
路网密度不小于8km/k㎡
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250m
居住区道路
支线红线宽度宜为14~20m
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
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
主要附属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m,其他不宜小于2.5m
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200m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1 消防车道
类型
街区内的道路满足消防车通行,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大于160m
环形消防车道
建筑物沿街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米
高层民用建筑
超过3000座的体育馆
超过2000座的会堂
占地面积大于3000㎡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
高层厂房
占地面积大于3000㎡的甲乙丙类厂房
占地面积大于1500㎡的乙丙类仓库
确有困难时,可沿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高层住宅建筑
山坡地或河道边临空建造的高层民用建筑
该长边为消防登高场地操作面
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
内院短边长度大于24米
要求
净宽净空不小于4m
转弯半径满足消防车通行
距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
距离可燃材料堆场不应小于5m
距离取水点不宜大于2m
道路坡度不宜大于8%
至少两处与其他道路连通
尽头设回车场地12*12,高层建筑15*15,重型消防车18*18
7.2 救援场地个和入口
消防车等高操作场地
高层建筑
一个长边或周长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可间隔布置,间距不宜大于30m
裙房进深不应大于4m
长宽尺寸
15*10
建筑高度大于50m,20*10
距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0m
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无障碍设计规范
盲道
纹路凸出路面4mm高
行进盲道宽度宜为250~500mm
无障碍出入口
在门完全开启的状态下平台净深度不应小于1.5米
平坡出入口坡度不应大于1:20
轮椅坡道净宽度不应小于1.2米
轮椅坡道
净宽度不应小于1米
起点、终点、中间休息平台水平长度不应小于1.5米
高度超过300mm且坡度大于1:20时,应两侧设扶手
无障碍通道、门
室外走道宽度不应小于1.2米,大型公建1.8米
室外通道宽度不宜小于1.5米
检票口、结算口轮椅通道宽度不应小于900mm
自动门开启后通行净宽不应小于1米
平开门、推拉门、折叠门开启后通行净宽不应小于800mm,在门扇内外留有1.5米的轮椅回转空间
门把手一侧的墙面,设宽度不小于400mm的墙面
门槛高度及门内外高差不应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
总图制图标准
其他
容积率
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标准依据地方城乡规划管理规定
建筑密度
新建博物馆不应超过40%
新建展览馆不宜大于35%
古树名木保护范围
单株
树冠垂直投影外延5米
群株
外缘树冠垂直投影外延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