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抑郁症医学(上篇)
全世界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一个人一生当中患一次抑郁症的概率更是超过了10%。抑郁症到底是不是病?我会得抑郁症吗?心理问题会导致抑郁症吗?抑郁症的大脑有什么变化?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进化出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对人类有什么用?为什么抑郁症现在越来越多?
编辑于2022-06-29 17:09:56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抑郁症医学(上篇)
01 抑郁症究竟是一种什么病?
抑郁症的核心表现
第一个形容是,在抑郁症患者看来,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
那是一种极其单调的、沉重的,甚至让人绝望的颜色,有点像傍晚时分乌云密布下的大海。
第二个形容是,对于很多严重抑郁症患者来说,整个身体就像是一副被掏空、被彻底放了气的皮囊。
哪怕是最简单的挪动手脚,都要付出巨大的力量才能做到。在有些抑郁症患者的体验当中,自己的心智甚至已经彻底脱离于身体之外,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冷冰冰地审视自己无力的身体
所谓“病”,指的就是影响了人体某些正常功能的身体状态。而抑郁症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工作表现,甚至会导致自杀、自残这样的行为,所以抑郁症当然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必须被严肃对待的疾病。
抑郁症的特殊之处
人们对抑郁症的定义是基于外在表现,而不是人体内在的生理学指标
英语里,人们一般用disease这个词来描述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是disease。
disease,强调的是人体器官可见的结构性变化。比如说人体里长了一个肿瘤、胰腺里的胰岛细胞大量死亡、心脏的形态和跳动的规律发生了变化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去观察和分析的客观指标。
但是,大家在描述各种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的时候,用的词不是disease,而是disorder,中文一般翻译成“功能失调”或者“功能紊乱”
而disorder,更强调人体的某个具体功能出了问题。比如,对抑郁症而言,它会造成患者的痛苦,会影响他们在社交、职业和各种场合的表现,那它当然是一种disorder
当我们用disorder,也就是“功能失调”这个角度来描述疾病的时候,其实隐含了一个知识点,那就是——关于这种疾病,我们没有能力从人体器官结构性变化的角度,做出客观和准确的定义,所以只好从外在表现上描述它会带来的结果——事实上,这可能是抑郁症,甚至整个精神疾病领域,面临的最大困难。
抑郁症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
我们当然可以说,所有的人类疾病都会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但是抑郁症,确实更容易被人生遭遇的重大变故,比如亲人去世、经济破产、自然灾害所诱发
我们怎么区分正常和过度的悲伤情绪呢?怎么区分一个人到底是面对打击情绪低落,还是真的患上了抑郁症呢?
临床医学界的选择是,既然不好区分,那干脆就不区分。
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做了一次重大更新。其中和抑郁症相关的更新,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
在2013年之前,如果一个人在两个月内遭遇了亲人离世,那么就算他所有的表现都符合抑郁症的标准,医生们也不会给出抑郁症的诊断。这就是著名的“居丧排除”条款。这个条款的潜台词是,一个人在亲人离世后抑郁两个月是正常的,我们不用管。
而在2013年之后,这个条款被彻底删除了。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医生们不关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都会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案。
在我看来,这个修改代表了医学界的一次重要的认知转换——不再纠缠于可能的环境诱因,就病论病。这种看待抑郁症的态度,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种疾病
抑郁症的诊断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到底如何诊断抑郁症呢?
针对抑郁症,目前世界上主要通行的,是两套高度融合、但存在少许细微差别的诊断标准,一套是美国的DSM-5标准,一套是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1标准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的抑郁情绪,或者丧失兴趣和快感,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了2周;同时他/她还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消瘦、失眠、疲劳、注意力衰退、感觉自己毫无价值、企图自杀等症状,就可以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症。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仍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一个抑郁症患者走进医院,医生们会拿出一份调查问卷,让患者自己打钩算分,再结合医生和患者的面对面访谈,就可以做出诊断了
这会很自然地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临床实践中,抑郁症的诊断准确度很不让人乐观
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和医生的判断直接相关
比如在2009年,一项涵盖了五万人的大规模研究就显示:全世界的基层医生对抑郁症的诊断,实在不怎么让人放心。
简单来说,假设有100人挂号就医,其中有20个人符合DSM-5的抑郁症临床标准。那么医生们的表现如何呢?他们只能鉴别出10位病人,诊断正确率只有50%。而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把15个本来没病的人看成是抑郁症患者。
第二个原因,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自身相关
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千变万化的人类精神活动,自然而然会出现许多无法准确判定的案例
DSM-5标准要求症状持续至少两周才能算作抑郁症,那如果一个人每次抑郁十天,但是过不了几天就来一个轮回,他算不算抑郁症呢?
再比如,DSM-5标准要求患者,必须在9条标准里满足至少5条才算是抑郁症,那如果有一个人只满足了3条,但是这3条又都特别严重,他算不算抑郁症呢?医生是该按抑郁症给他治疗,还是让他回家观察观察再说呢?
第三个原因,和文化差异有关
美国人一生当中患抑郁症的比例相当高,接近20%。不少欧美国家,比如法国、荷兰、比利时、新西兰,患病率也都比较接近。而中国的这个数字,只有5-6%。
也许你会说,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不深入导致的。但是请注意,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也只有6%左右
一个很显然的可能性就是,尽管世界各国的人都会患上抑郁症,但是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对这种疾病的描述,是相当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标准,可能不能为全世界人民做出准确的诊断。
比如,早就有研究发现,在东亚文化这几个国家里,人们习惯于把情绪疾病“躯体化”,更多地把自己的情绪问题投射到诸如心口疼、胸闷、恶心这些身体症状上去。这些文化差异,当然就会影响抑郁症的准确诊断
总结
抑郁症当然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需要被严肃的对待、诊断和治疗
抑郁症这种病确实和很多常见疾病不一样。它的特性让它很容易被污名化,被很多人理解成矫情、心灵脆弱、性格缺陷
面对这种局面,医生们在持续努力,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和诊断这种疾病。DSM-5标准,就提供了一套能够帮助世界各国的医生们诊断抑郁症的规范方法
不过,这套方法虽然意义重大,也确实方便好用,但是主观色彩太强,准确度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02 心理问题会导致抑郁症吗
认知模式框架
在认知模式框架下,抑郁症可以被看成一种认知模式的改变
认知模式:就是一个人习惯于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
例如,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有些人习惯从书里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记下来,有些人则习惯于找书里存在的逻辑问题加以反驳,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模式。
而各种各样的抑郁症症状,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病态的认知模式
抑郁症的“三无”认知模式
无价值
是对现状的认知,认为自己和自己身处的世界毫无吸引力
无助
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认为不管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这种无价值感,得到积极的结果
无望
是对未来的认知,认为不管未来怎样,自己的困境都不可能改变
来源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研究生——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和迈尔(Steven F. Maier),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找到了消极认知模式形成的原因
他们找来一群小狗,把它们分成三组关进同样的笼子里。他们对第一组小狗什么都不做,而第二组和第三组小狗则会接受强烈的电流刺激。
但两组之间也有区别——第二组小狗的箱子里有一个按钮,只要按动按钮电击就会停止。而第三组小狗,虽然箱子里也有同样的按钮,但却完全不起作用。第三组小狗遭受的电击时间,被设置成和第二组小狗完全一样。第二组电击开始的时候它们也开始,第二组电击停止的时候它们也停止。
训练结束后,塞利格曼和迈尔又拿这三组小狗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同样是给电流刺激,但是小狗这回是可以逃跑的——只要跳过箱子中央一个矮矮的障碍物,就可以彻底逃脱电击。
结果塞利格曼他们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小狗都可以很快学会逃跑,而第三组小狗却彻底失去了逃跑的能力。电击一开始就主动躺倒挨锤,低声哀号,对近在咫尺的逃生机会一点都不感兴趣。
你看,第三组小狗的认知模式,其实和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很像——无价值,无助,无望。无价值,所以低声哀号;无助,所以躺倒挨锤;无望,所以不再尝试新的机会。
因为严格和精巧的实验设计,塞利格曼他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认知模式的改变和电击本身关系不大。因为第二组和第三组小狗,接受的是完全一样的电击。两组小狗唯一的区别是,在先前的实验当中,它们的努力能不能产生积极的变化——
第二组小狗只要按按钮,就可以停止电击;而第三组小狗不管干什么都没有用,电击都会按照一个难以捉摸、随心所欲的方式不断出现。
习得性无助
干什么都没有用,这种被塞利格曼叫作“习得性无助”的经历,就是认知模式发生变化的根源。
在那之后的几十年,类似的研究也反复证明——习得性无助的经历,确实会在人类当中引发类似于抑郁症的表现。
在真实的人类世界里,能引发习得性无助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童年时期的家庭暴力和被忽略,就可能会导致非常强烈的习得性无助。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常年酗酒,而且醉酒之后经常殴打妻子和孩子。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他的体验就和第三组接受电击的小狗非常相似——根本无法预料父亲的拳头会在什么时候落下,如何挣扎也没办法逃脱力大无穷的父亲,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
事实上,童年阶段遭遇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成年后患上抑郁症的概率要大大增加,试图自杀的概率更是高出近十倍。
比如,亲人的意外去世、巨大的自然灾害,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遇到了不管青红皂白,就喜欢羞辱、批评学生的老师,不管他怎么努力都觉得他的业绩不好看、总结报告层次低的上司,又或者是遇到了怎么追求都得不到回应的男神、女神,也可能会引发习得性无助
并不是只有这些显而易见的打击,才会引发习得性无助。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敏感地带”。你觉得可以承受的事情,也许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引发习得性无助的痛点。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嘛。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经验体会出发,随意判断别人的遭遇和感受。
在认知模式框架下,给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提出了一个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对事情失去了控制能力的时候,认知模式就可能会向抑郁症的方向转变。
认知行为疗法
我们先来看看,塞利格曼是怎么治疗小狗的习得性无助的。在他的实验中,第三组接受电击的小狗面对逃生机会,已经躺倒在地、自我放弃了。
这时候,塞利格曼伸手过去抱起小狗,按着它们的爪子一步步往前走,直到逃脱电击,让小狗亲眼看到原来自己还是能改变命运的。结果塞利格曼他们发现,只要重复两次,这些原本绝望的小狗就又能重新开始积极逃生了,它们原本消极的认知模式被强行逆转了。
基于类似的逻辑,心理学家们发展出了所谓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来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改变这种解释,出发点是把人看成一个采集、加工和储存信息,然后输出行动的生物机器人。在这个角度下看,抑郁症患者对信息和行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社会关系框架
在所谓的社会关系框架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成是复杂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个人的特征其实都是这个社会网络塑造的。
如果从这个框架去理解抑郁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一种社会网络发生了扭曲的结果。
社会挫败模型
在动物研究中,人们确实发现,社会关系的扭曲会引发动物们的抑郁症状。 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是所谓的“社会挫败模型”。
简单来说,科学家们先挑选一批攻击性强、喜欢打架斗殴的老鼠,然后把另一批待研究的小老鼠,每天定时送到这些凶猛老鼠的笼子里去虐待一阵子。
结果用不了多长时间,这批被持续虐待的老鼠就会出现各种类似于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比如会产生社交恐惧,对好吃食物的兴趣大大下降,甚至连睡眠、学习和记忆也会受到干扰。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就算是老鼠自己不被虐待,而仅仅是亲眼目睹别的老鼠被欺负、被虐待,也能引发抑郁。
比如说,频繁改变小老鼠的生活环境,经常更换它们笼子里的伴侣,或者让它们在独处一笼和过度拥挤之间频繁切换,结果都可以诱发老鼠的抑郁症状。
不管是长期被同类虐待,还是被强迫和伴侣分离,又或者是生活环境频繁变动,都可以看成是动物社会关系的扭曲。而这些扭曲在人类世界中,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经历。因此,社会关系的改变也确实能很好地解释抑郁症的由来。
社会关系解释也实实在在的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对抗抑郁症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疗法”(IPT)。通过改变被扭曲的社会关系,帮助抑郁症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总结
在心理学的层次上,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可以分别在两种框架下进行解释
第一种框架下,抑郁症可以看成是认知模式的改变。当遭受难以预测、难以逃避的打击时,就可能引发习得性无助,从而产生消极的认知模式,最终诱发抑郁症;
第二种框架下,抑郁症可以看成是社会关系的改变。当习惯的生活方式发生剧变,或者遭遇虐待、霸凌、陌生环境等挑战,就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扭曲,诱发抑郁症;
两种解释不仅都能自圆其说,还发展出了行之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案,分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
03 抑郁症的大脑有什么变化?
三种策略
大脑结构
神经信号
神经环路
神经科学——从物质层面理解抑郁症
策略一:大脑结构
最简单直接的思路
检查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结构性改变
手段
核磁共振等脑成像技术
结果
分析对比了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确实发现了不少结构性的区别
海马区、前额叶皮层,以及前扣带皮层,这三个区域的体积变小、活动也减弱了
而杏仁核和缰核,体积和活跃度都增大了
局限性
原因一
这样的分析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并没有太大用处
当科学家们说“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变大,前额叶皮层变小”这句话的时候,是分析比较了几十甚至几百个人脑的数据之后,根据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比如说,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区域,平均而言要比健康人小10%
但是我们要知道,真实世界里根本找不到任何两颗完全相同的人脑。在人群中随便拉两个人来,他们的大脑结构可能都有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几十的差别。这样一来,10%的那点差别固然在统计学上成立,也确实有科学上的价值,但是根本不能用来判断谁是抑郁症患者。
原因二
这样的分析实在是太粗糙了
海马区、杏仁核、前额叶皮层都是一块特别大的大脑区域,里面可能包含着几种、几十种完全不同的神经细胞。而这些神经细胞可能又存在巨大差别,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功能。
举个例子吧,人脑杏仁核的直径足足有一两厘米,拥有超过1000万个神经细胞,根据解剖结构至少可以再划分成十三个不同的区域。至于前额叶皮层就更别提了,这个著名的大脑区域能占到人类大脑皮层总体积的1/3。
当我们说“抑郁症和杏仁核有关,和前额叶皮层有关”的时候,固然没错,但是提供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太粗糙了
策略二:神经信号
大脑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器。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然后输出信息
人脑当中拥有大约86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平均会和1000个其他神经细胞产生接触,这就形成一个拥有百万亿数量级计算节点的三维神经网络
在这张网络里,在神经细胞之间,往往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号的
第一次好运:血清素模型
上个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叫作“异烟酰异丙肼”(Iproniazid)的化学物质,用来治疗肺结核。但是医生们发现,服用这种药物的肺结核患者,会出现异乎寻常的欣快感,变得吃得好,睡得香,情绪高涨,对什么事儿都兴致勃勃
有些精神科医生听说了这个现象之后,就把药物拿去给抑郁症患者使用,结果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就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抑郁药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临床应用
异烟酰异丙肼这种药物本身不怎么样,上市没几年就因为严重的副作用被拿下了。但是它的意外发现,开辟了抑郁症研究的全新方向
异烟酰异丙肼这种药物吃下去之后,人脑当中一类名叫“单胺类”的化学物质,比如多巴胺、血清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都会明显的升高
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第一个能够在神经信号层面解释抑郁症的模型——血清素这种化学物质如果太少,人就会得抑郁症。
从1950年代开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抗抑郁药物的开发过程,主要就是在这个简单模型的指导下展开的。
比如说,1987年获批上市的著名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就是专门针对血清素系统设计的。而这个药物,也是有史以来销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抑郁症药物。
第二次好运:谷氨酸模型
血清素类抗抑郁药物,有几个根深蒂固的缺点一直难以克服
2000年,这一次的意外收获,是一个叫作“氯胺酮”的化学物质。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是我想你可能听说过它的绰号——K粉
在2000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医生们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意外发现。他们给一群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注射低剂量的氯胺酮,效果居然立竿见影。相当比例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居然在几小时内就出现了好转,重新唤回了对生活的希望
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个意外发现开启了快速抗抑郁的新时代——
在氯氨酮以前,抗抑郁是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的事儿;而在氯氨酮出现之后,抗抑郁就可能是几小时的事儿了
研究者们就发现:氯胺酮这种物质在大脑中,能够结合和抑制一个名叫“NMDA受体”的蛋白质,从而影响大脑中另一种化学信号分子——谷氨酸——的活动水平,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神经科学家就提出了第二个能够在化学物质层面解释抑郁症的模型——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谷氨酸信号活动的变化,可能就是抑郁症的原因
降低NMDA受体蛋白质的活性,恢复谷氨酸信号的正常活动,当然就有可能治疗抑郁症了
局限性
这些模型太粗糙
血清素和谷氨酸这样的化学物质,在人类大脑中分布的极其广泛,几乎和所有大脑区域都有联系。
这样一来,单单说“抑郁症和血清素有关,和谷氨酸有关”,就和我们刚才说“抑郁症和杏仁核有关、和前额叶皮层有关”一样,正确固然正确,但是信息量实在有限。
总结
策略一:检查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结构性改变
策略二:从神经化学信号的层面理解抑郁症
血清素模型
谷氨酸模型
04 神经环路能解释抑郁症吗
策略三:神经环路
神经环路
在大脑内部,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之间如何连接在一起,又如何通过神经信号彼此传递信息
神经环路是一个能把大脑结构信息和神经信号信息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思路
怎么才能搞清楚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呢
方法一:从已知的大脑结构出发,去寻找对应的神经信号
方法二:从已知的神经信号出发,去寻找对应的大脑结构
从大脑结构寻找神经信号
案例
“缰核”的大脑区域,和抑郁症的发作关系密切。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里,这个区域的体积变大,活动也变强了。好,大脑结构有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缰核里到底有什么神经细胞,它们又是用什么神经信号和其他神经细胞交流信息的。结果发现,它们大多数都依靠释放谷氨酸这种化学物质,向其他细胞传递信息。哎,神经信号也找到了
大脑结构和神经信号就被对应了起来——缰核区域的神经细胞,通过释放谷氨酸,能引起抑郁状态
而这个信息,马上可以被用来进一步定位抑郁症的神经环路。比如,科学家们可以把缰核区域里释放谷氨酸的神经细胞,标记成荧光绿色,然后一路顺着荧光信号,追踪这些神经细胞都延伸到了大脑的哪些区域。
就在2019年年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个思路,发现有一群位于外侧缰核的神经细胞,通过释放谷氨酸,抑制了中脑里一部分释放多巴胺的神经细胞,让多巴胺的释放变少了。
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和动物的动机、欲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个发现就能解释,为什么抑郁状态下的动物,对什么奖励和惩罚都无动于衷了。因为外侧缰核的神经细胞,通过释放谷氨酸这种化学物质,降低了中脑区域多巴胺的释放,因此压抑了动物寻求奖赏和逃避惩罚的本能。
从神经信号寻找大脑结构
案例
人们早就发现血清素这种化学物质,和抑郁症有密切的关系。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负责生产和释放血清素的神经细胞,主要集中在大脑里一个叫作“中缝背核”的区域。但是这些神经细胞通过长长的轴突,能够和几乎所有的大脑区域产生联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要找出血清素这种化学物质,到底是在哪个脑区发挥作用的,实际上并不容易。
既然血清素是负责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那它被释放出去以后,总要通过某种方式被别的神经细胞检测到,才算完成了使命吧?
科学家们知道,负责检测血清素分子的,是一类叫作“血清素受体”的蛋白质。它们定位在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专门负责探测是不是有血清素分子靠近了自己。咱们人体当中一共有15种不同的血清素受体蛋白,它们的功能有所不同,在大脑中的具体位置也不同。
这就给了科学家们一个机会——通过研究血清素和血清素受体的位置,找到和抑郁症有关的神经环路。
科学家们发现:在所有的15种血清素受体中,有一种叫作“血清素1A受体”的最特殊,和抑郁症的关系最密切。如果小鼠体内没有这个特殊的血清素受体,它们就会对抗抑郁药失去反应。而且,科学家们还发现,血清素1A受体这种蛋白质,在小鼠大脑的海马区域特别多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中缝背核的神经细胞释放的血清素分子,通过海马区域的血清素1A受体,直接影响了大脑海马区的功能,从而导致了抑郁症呢?
看起来确实如此。如果破坏掉小鼠大脑里海马区域的血清素1A受体,即便大脑其他地方的1A受体都仍然正常工作,它们也不会对百忧解这样的抗抑郁药有反应了。
现状与希望
针对抑郁症的神经环路研究,其实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帮助人们,根据这些精细的环路信息,开发出更好的抑郁症治疗方案
仅仅在大脑结构和神经信号层面理解抑郁症,固然可以指导抑郁症的治疗,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非常粗糙。而这种粗糙,会严重影响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比如说,用电流刺激前额叶皮层这个大脑区域,固然可以治疗抑郁症,但是难免会引发各种奇奇怪怪的副作用。毕竟这个脑区除了和抑郁症有关之外,还承担了各种各样的复杂任务。
用药物提升血清素的水平,也固然可以治疗抑郁症,但是也难免会引起各种奇奇怪怪的副作用。毕竟血清素在不同的大脑区域,有很不一样的功能。
比如说,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外侧缰核的神经细胞,能够通过释放谷氨酸,影响中脑多巴胺神经细胞,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出现。那如果我们能够开发一种技术,专门去阻断这条神经环路上谷氨酸的释放,不就可以治疗抑郁症了吗
直到今天为止,人类还没有成功开发出能够如此特异地操纵神经环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简单来说,在神经环路研究这个新兴的领域里,基础研究走在了技术开发的前头。我们已经找到了不少和抑郁症相关的神经环路,但是却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能够真正在人体上操纵它们
想要操纵神经环路,在动物模型上倒是有非常成熟的技术,有好多种方法能够做到。但是所有这些方法,破坏力都特别大,比如说在老鼠脑袋上打个洞、插一根光纤。这样的方法显然不适合在人体上使用。而至今为止,人们还没发明出能够无创伤地精确操纵人脑神经细胞的方法。
也许神经科学家们能想出更聪明的办法,用磁场,用电场,用超声波,来远程操纵神经细胞,操纵神经环路。到那个时候,这些年积累的关于抑郁症的神经环路信息,可能就可以立刻派上用场了。
总结
仅仅把抑郁症和某些大脑结构或者神经信号分子对应起来,固然能帮助我们理解抑郁症,但是这种解读实在太过粗糙。
因此,我们需要把大脑结构和神经信号结合起来,找到影响抑郁症的具体神经环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神经科学家们确实找到了好多条这样的神经环路
通过操纵神经环路,更高效、更专一地治疗抑郁症,可能是抑郁症治疗的未来希望。
05 抑郁情绪对人类有什么用
生物进化 VS 现代生活
癌症和糖尿病这两种疾病,都可以看成是生物进化和现代生活的冲突
癌症
本质:人体细胞不受控制的分裂和繁殖
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的分裂、繁殖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如果它们通过基因突变获得了持续分裂的机会,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又没有及时清理掉这些叛变的细胞,癌症就会出现
而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活状态,更是对癌症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均寿命的持续提高——寿命越长,人体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获得基因突变的机会越多;而另一方面,寿命越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也越厉害。因此,癌症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糖尿病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的祖先长期面对的是食物匮乏、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的生活环境。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人体发展出了一种“好吃懒做”的能力——遇到营养丰富的食物,就尽量多吃,储存能量;能歇着的时候,绝不随便跑动、浪费体力
这种能力,让我们的祖先熬过了漫长的进化史,但是却在食物极大丰富的后工业化时代碰得头破血流。吃得太多,运动太少,直接催生了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各种代谢疾病。
抑郁症
全世界有3.5亿抑郁症患者,一个人一生当中患一次抑郁症的概率更是超过了10%。而且,抑郁症也呈现出了“越发展越容易得病”的趋势——在全世界,抑郁症在各个国家的发病率,和各国人均GDP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负面情绪的进化意义
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拥有如此丰富和顽固的负面情绪呢?如果包括抑郁在内的负面情绪没有价值,它们怎么会如此普遍的存在于人类世界和地球生物圈内?为什么还没有被自然选择彻底淘汰掉呢
模型一:速度优势
相比理性思考之后再行动,情绪引发行动的速度要快的多得多。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这也许就能救我们的命
案例
一条蛇,进入我们的视野时,会引发两种相互独立的反应
第一种是,视觉信号直接激活人脑的杏仁核,让我们下意识地产生恐惧反应,转身逃跑。这个时候,我们都还不知道恐惧是从何而来
只需要几十毫秒的时间
而第二种反应则是,视觉信号先进入大脑视觉皮层进行处理,识别出“这真的是一条蛇”,然后再激活杏仁核,帮助我们逃跑
至少需要几百毫秒
如果考虑准确度的话,当然是第二种反应有优势
但准确的代价是,太慢。
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环境里,生物根本没有等待大脑准确判断的时间,看见可疑物体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转身逃跑,可能是最安全的选择。
模型二:协调作用
在进化历史上,人类的祖先总是要面对自然环境里非常复杂,甚至是互相冲突的信息。如果人脑只能机械地对不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很有可能会无所适从
案例
个人在追捕羚羊的时候,耳边突然响起狮子的吼叫。羚羊的视觉信息进入大脑,命令他继续追踪食物;但是狮子吼叫的听觉信息进入大脑,命令他赶紧逃跑。到底该怎么办?
这时候,情绪可能就起到了一个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个大脑司令官,下的命令正确不正确我们暂且放一边,至少能保证大脑在接收到自相矛盾的信息时,不会死机,而是选定一个方向先行动起来
模型三:警示作用
一方面,情绪的工作方式要粗糙得多
简单类比一下,被蛇咬了一次,之后看到蛇就害怕,这是一个典型的理性学习过程。而情绪导致的反应呢?就要模糊得多、粗糙得多,可能以后不只看到蛇,看到所有细长形状的东西都想逃跑。
另一方面,负面情绪这套工具,一旦被调用,往往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还是同样的类比,看到蛇以后转头就跑,跑到安全地带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决策过程。而情绪反应呢,可能看到蛇以后不光逃跑了,好一阵子时间里还觉得心惊肉跳,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受刺激。这种状态,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情绪。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看起来很粗糙、很持久的负面情绪反应,其实对生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让生物在危险的环境里,保持持续的警觉。
再打个比方,人类的祖先在夜晚的非洲草原上捕猎的时候,听到第一声狮吼,就会充分调动起全身的警觉——肌肉紧张,随时准备逃跑;心跳加快,保证全身的氧气和能量供应;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为可能的受伤做好准备。
为什么呢?因为这声狮吼,可能预示着周围有好多头狮子在活动。有了这种警觉,他们生存的概率就会大得多;要是每次都等到狮子到眼前了才开始反应,可能就来不及了。
模型四:自我保护功能
负面情绪可能起到了保护生物、增加它们生存和繁殖机会的作用
案例
在猴群当中,一般来说只有领头的那只雄性才有交配机会。所以每年交配季节,公猴子们都会为这个首领位置展开激烈的争斗。但是如果一只猴子确实身材弱小、打不过,那么对它来说,选择尽快认输、苟且偷生,还是选择死缠烂打、壮烈牺牲,哪个方案更合理,自然不言而喻。
在这个时候,抑郁和沮丧这样的负面情绪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们能够压制这只猴子争强好胜的本能欲望,让它好歹能平安活下来
总结
虽然我们直觉上觉得它们不好、需要被克服、最好能永远消失,但是其实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史上,它们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守护者角色
负面情绪让我们能够协调大脑的不同区域,快速应对危险,也能避免我们陷入毫无意义的争斗和冒险中,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大脑中,都被事先安装上了包括抑郁情绪在内的好多个负面情绪功能模块,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
06 为什么抑郁症会越来越多?
内因:基因变异
从内因来看,各种偶然的基因变异,可能会让抑郁情绪这个重要的生存工具,在一部分人当中出错
不仅特别容易被调用,而且一旦调用就很难关闭,所以就导致了抑郁症的出现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证明,抑郁症的发作确实和遗传因素高度相关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患上了抑郁症,那么他同卵双生的兄弟或者姐妹,也就是遗传物质几乎100%相同的兄弟姐妹,出现抑郁症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大概在40%上下
和抑郁症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
和血清素转运体相关的基因变异
10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和中国汉族女性的抑郁症风险有关系
虽然抑郁症肯定和遗传因素相关,我们也已经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基因变异,但是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和抑郁症的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多达成百上千个。单看一两个基因变异,可能根本不足以解释抑郁症,也不足以预测一个人会不会得抑郁症。
外因:现代生活方式
从外因看,可能是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太过特殊,让抑郁情绪这个正常功能被过于频繁和错误的调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它发生异常的可能性
事实上,抑郁症确实是一个和现代化关系密切的疾病
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发病率和各国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睡眠紊乱、缺少亲情和友情、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动、失业、离婚……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事件,都能提高抑郁症的发病率
经济全球化、社会原子化、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频繁的工作变动、越来越快的社会变革,这些你可能非常习惯、甚至认为是现代社会常态的东西,可能都会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抑郁情绪的价值是有适用前提的
在人类祖先长期的狩猎和采集过程中,大脑只需要处理性质相对单一和明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境下,情绪工具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这个场景下,大脑只需要把看到、听到的所有东西,分成好坏两类就可以了:能够填饱肚子的、能够遮风挡雨的、能够传宗接代的,是好东西;可能会威胁自己生命的、可能会抢夺自己资源的,是坏东西。
而如果一个东西乍看起来搞不懂是好是坏呢?也简单,当成坏东西处理就行了
但是,在最近一万年时间里,人类文明出现了。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生存,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做决定的情绪反应。
比如说,电视里传出一声狮吼,我们要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不需要害怕、不需要逃跑;女朋友和别的异性出去吃饭很正常,不见得就是背叛了你的爱;一句恶狠狠的批评,可能不是有人要敌对你,反而是帮助你成长。相反,总是对你示好的,可能只不过是想骗取你的财富。所有这些需要调用理性分析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可没有遇到过
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要求我们在不同的问题之间切换自如。这也违背了我们的情绪本能,导致它更容易出错。
可能上一秒钟你还在批评自己的老公,下一秒钟老板打电话来布置工作,就得立刻笑脸相迎;可能刚刚被女朋友甩了正在舔伤口,你关注的足球队又拿了冠军,球友们让你一起去庆祝
进化赋予我们的情绪工具,习惯于在信息不充分的时候快速产生非黑即白的、持久的反应。当它总是面对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决策的场合,需要在不同场景之间快速切换的场合时,不出乱子才怪呢
对抗抑郁症的突破口
现代化和人类本能情绪的对抗,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从进化尺度上看,人类文明的一万年历史,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根本不足以改变大脑的固有结构。就算人类在现代社会再生活十万年、百万年,我们的大脑都还只是那颗成长于狩猎采集时代的原始人大脑
第一个突破口
和人类历史上曾经重复过无数次的那样,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就让现代化帮我们解决。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也许能帮助抑郁症患者修复社交能力;比如专门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可能会帮助抑郁症患者找回久违的快乐和成就感
第二个突破口
既然本能的情绪反应确实比理性思考更古老、要强大,那就干脆不要想着用理性去压制和消灭情绪,而要学会让情绪和理性共处
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正念冥想。有很多证据表明,正念冥想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抑郁症
总结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的负面情绪,包括抑郁在内,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工具
但是,负面情绪也有它们固有的问题。比如遗传变异可能会干扰它们的正常开关,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情绪工具难以处理需要理性分析的复杂信息,难以应付需要快速切换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因此,古老的情绪工具和现代生活发生错配,越来越多的抑郁症出现了。
想要从根本上对抗抑郁症,可能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现代化的科技工具解决现代化带来的抑郁症问题;另一种,是学会让理性和情绪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