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
1.第一步: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记住一定要对比。考试中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2.第二步:通过对比首句只能排除 1-2 个选项时,无法得出答案,可以通过第二步解题,从三个角度进行讲解,这三种方法可以同时进行,不分先后,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
编辑于2022-06-29 22:21:20言语
第一章 片段阅读
【注意】
1.片段阅读:文段+提问+A、B、C、D 四个选项。有同学拿到题,先看文段,再看问题,最后看选项,结果忘记刚才读的是什么内容,这样会导致阅读没有针对性,还会浪费大量的做题时间
2.解题顺序:提问—文段—选项。先看提问方式,知道题目考查的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读文段,就更有针对性,最后再匹配选项,看哪个最符合文意
3.对比择优:在做言语题时,可能会出现四个选项都不想选的情况。做言语题和做逻辑题、数量题不一样,不是 1+1=2,而是 1+1=1.8 或 1+1=2.5。所以,如果遇到在两个选项中纠结的情况,一定要有对比择优的思维,学会接受不完美,好的答案通过对比得来
第一节 中心理解题
1.提问方式:看到“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主旨/主题/观点”“概括”“作者”“意图/态度”“关键词”这些字眼,提醒大家这是一道中心理解题
2.解题思路:目标是寻找文段的中心句
(1)有中心句-同义替换。文段脉络清晰,中心句明显,找到中心句,进行同义替换,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2)无中心句-全面概括。如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并列结构,没有中心句,需要全面概括,因为都是重点
3.解题技巧:当阅读一个文段时,需要两手抓
(1)重点词语
①关联词:如虽然我很普通,但是我很自信,即通过关联词“虽然……但是……”连接,强调我很自信
(一)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典型标志词,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理论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如果一个选项是转折之前的内容,那么不能选
做题时,不能只看转折,还要结合行文脉络一起分析
错误选项特征:要注意,重点在转折后
1.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不能选
2.围绕例子的表述:就像“正如”“比如”或解释说明中出现的内容,不能选
3.无中生有:文段未提及的内容,不能选
略读句子特征:帮助大家做得更快,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需要分析
1.例子:比如、例如、诸如、譬如等,例子略读
2.原因:因为、由于、:、——等,解释原因略读
3.背景:近年来、随着、在……背景下等,这些都是背景引入,不重要,非重点
(二)因果关系
1.典型格式: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2.理论要点:结论是重点。如“因为欧老师长得太有‘安全感’,所以我不能嫁给你”,表示“欧老师”丑,强调“我不能嫁给你”
3.引导结论的标志词
(1)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故。这些词语考查得最多,之后都接结果
(2)导致、致使、使得、造成。这些词语考查得较少,之后接结果。“导致、致使、造成”后面常为不好、负面的结果
4.若某文段前面出现大量内容,但尾句出现结论词(因此、故而……),大部分情况下是对前文的总结,尾句通常为文段的中心句
5.如果结论句出现在文段开头/中间,之后仍有其他语句
1.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仍为结论句。例:小张是开公司的,因此非常有钱。他在银行的存款数额多达……,名下房产……。“他在银行……”是解释说明,中心句还是结论句
2.之后又出现并列、因果、转折等,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例:因为考试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所以考试没有发挥好。但是,我上岸了。例句的重点是“但是”之后的内容,强调“我上岸了”
(三)必要条件关系
1.典型格式:只有……才……。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只有你减肥成功,我们才能结婚,“只有”之后、“才”之前为必要条件,是重点。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不会考查推导关系,即不存在前推后、后推前,只需要知道一句话的重点位置在哪里,或突出强调的是什么即可。有同学会想到充分条件,如只要……就……,在言语中一般不会考查,且若考查了也不能选,因为表述过于绝对,如只要来听某人讲课,就能成功上岸
2.理论要点
(1)必要条件是重点
(2)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3.补充技巧:如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若省略“只有”,变为“好好学习,才能成功上岸”,与前句所表达的含义一致,均强调“好好学习”
【注意】知识链接
对策常考很重要。如“只有大量刷题,才能上岸”强调 的是“大量刷题”,出题人会换一种对策的表达形式,即“要想上岸就必须大量 刷题”,“必须”引导对策,两句表达的意思一致,只不过“要想上岸就必须大 量刷题”是通过“必须”这一对策引导词来强调“大量刷题”,对策是必要条件 的一种变形。大家上岸之后要做公务员,在未来的工作中需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对策考查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大多数同学上岸之后不会直接当领导,所以 刚上岸时一定是帮助领导去解决问题的,故对策是常考考点
1.对策标志词
(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应、须、要+做法(常见/考查较多)。可 以联想到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如 can、must、should,只需要知道这些词可以引 导对策即可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如通过 好好刷题的方式,才能成功上岸,强调的是“好好刷题”
(3)前提、基础、保障(相对来说出现的频率没有那么高/考得较少)。如 刷题是上岸的前提/基础/保障,强调“刷题”的重要性
(4)负有……的义务/……的必由之路/……的法门之一/要领在于/势在必 行(考得较少)。如子女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即子女应该赡养老人;学生负有 好好学习的义务,即学生应该好好学习
2.学习申论写作文的时候常需写对策,很多同学提对策时会表述为“应 该……应当……需要……”,比较单一,可以换一种表述,如第一个对策使用“应 该/应当”,第二个对策使用“通过……手段/途径/方式/方法”,第三个对策使 用“负有……义务/……的必由之路/势在必行”
3.问题标志词:挑战、瓶颈、软肋、难题、不足、缺陷、风险等。通常出现 消极的、负面的、不好的词语时,可提示我们其在叙述问题,选项中既有问题, 也有解决问题的对策时,对策为重点,出题人常将问题放在选项中来迷惑大家, 需学会躲“坑”
4.对策行文脉络
(1)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即对策,为文段最重要 的部分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好处、作用)。解决问题 的对策为重点,如现在大家考公务员的难度越来越高了,尤其是联考,若想成功 上岸,必须认真听课、好好刷题,大家成功上岸之后,第一,可以得到一份体面 的工作;第二,可以发挥学业所长;第三,可以解决个人找对象的问题,重点强 调的是“认真听课、好好刷题”
(3)对策+正反论证(即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角度再说说)/原因论证(由 于、因为)/举例论证。重点为对策,若正反论证/原因论证作为选项,则不能选, 因为其本身非重点,是为了加强论证对策、观点的
反面论证:不直接提对策,通过反面论证推导对策,如“只有好好 刷题,才能成功上岸”是正面提对策,“如果不好好刷题,你就上不了岸”与前 一个例句语义相同,通过反面角度强调要刷题。若没有正面论证,可以通过反面 论证推导
1.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即假设)……(错误的做法)+不好的结果/ 危害
2.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3.例:“现在题目难度越来越高”提出问题,“如果你不掌握正确的方法” 是错误做法,“那么就会做错”是危害,将错误做法反过来,强调应该掌握正确 方法
4.反面论证本身不重要,推导出的对策最重要
常见错误选项的特征:假设变成现实的表述。如文段为“如果有一天,某人老无所依,请把他埋在这春天里”,选项为 “立刻将某人埋在春天里”,将假设变为现实,是错误选项
当文段中只出现“问题”表述时,“解决问题”可能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 选项中。如多年没联系的同学突然联系你,跟你说他现在手头有点紧,此时应该 选择论述需要借钱的选项
对策不万能,要有针对性
(四)并列关系
(1)理论要点:文段无重点,需全面概括
(2)文段特征
①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如我会唱 歌,同时我还会喊麦,同时我还会跳舞
②句式相同或相近。类似于领导人讲话用的排比句,如年轻干部要以先辈先 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 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 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 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这些是领导人对青年的讲话 中提到的内容,同学们平时要多看多背
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如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
(3)错误选项特征:只对应并列中一个方面的选项不能选,表述片面。如文段A、B、C 三个分句并列,选项只有 A 或 B,表述片面
②主题词:文段的核心话题
1.定义: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整个文段要围绕其展开论述,换句话说,主题词即团队中的“C 位”,center 即中心、核心。找到文段的主题词,可以帮助快速解题
2.判断方法
(1)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往往是主题词。中心句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无论是开头的引入还是后面的解释说明,都在强调中心句在文段中的重要作用。找到文段的中心句,扣准中心句中的核心话题来选择答案
(2)文段的中心句不明显,非常乱,但每句话都围绕的相同话题,出现频率较高。如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有一些嚣张,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叛逆,她还有一些疯狂,文段中心句不好找,但每句话都在围绕“姑娘”,那么“姑娘”就是文段的核心话题
(3)有同学认为“的”“地”“了”在文段高频出现,但要找的应该是名词
3.理论要点:正确答案需包含文段的主题词。如果选项中没有文段的主题词,那么该选项就属于跑题
4.先找文段的中心句,扣准中心句的核心话题。如果文段结构比较散,那把握每句话论述的核心话题
③程度词:起到语气加强的作用。如备考时,最核心的是掌握方法技巧,“最核心”起到语气突出,强调掌握方法技巧。再如男同学的帅气堪比吴彦祖,“堪比”强调帅
1.标志词: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最突出等
2.理论要点:程度词可提示重点位置。如影响大家备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 最核心的是心态,强调“心态”的重要性。再如正是因为你才有了今日的甄嬛, 强调“你”的重要性
3.一般不能单独使用程度词,要结合行文脉络。如举例子进行解释说明中使 用程度词则不重要
(2)行文脉络:文段写作的思路、结构。如“总-分”“分-总”“总-分-总”
1.总-分,即中心句在文段的靠前位置,后面为大量的解释说明
2.分-总,即中心句在文段的靠后位置,如前文论述很多内容,后面出现“因此”。
3.总-分-总,在“总-分”的基础上再次扣题,即呼应开头的中心句,再次强调观点
4.分-总-分,在“分-总”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解释说明,如张某某……因此他很有钱……他每张卡上都有八位数……
5.分-分,即并列关系的行文脉络
6.最为基础的是“总-分”结构和“分-总”结构,把握行文脉络的目的是找到文段的总句,即中心句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中心句特征
(1)形式:重点词提示,如但是、堪比(程度词)
(2)内容:观点
①对策,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策)”的结构中,对策是中心句
②结论,如……因此……
③评价,即作者的态度,是认同还是反对,如福楼拜认为……本雅明认为……但是作者认为……
分述句特征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人名、地名、书名、具体的事件等
(2)数据资料,如百分比
(3)正反论证,如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从正面的角度论述,又从反面的角度论述
(4)原因解释,即由“由于”“因为”等字眼引导的内容。如大家一定要珍惜眼前人,因为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因为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
(5)并列分述
①前文提出观点,后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个人……企业……国家……
②一方面……另一方面……
③将前面四种分述句的特征进行排列组合,如提出观点+举例子(比如)+因 为+正论证,“举例子”“因为”“正反论证”是为了加强论证前文的观点,非重点
第二节 细节判断题
提问方式
(1)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2)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3)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做题顺序建议
1.从文段特征看
(1)文段晦涩难懂(如涉及天体物理学、生物学等前沿文章):建议先看选项,再回到文段做比对
(2)文段通俗易懂(如涉及到热点话题):可以先读文段,再看选项
2.从选项特征看
选项特征明显,可以先从选项入手
3.易定位特征
(1)“三字一号”:数字(年份、时间、朝代等)、名字(人名、地名、书名等)、字母、标点符号(双引号、书名号)
(2)核心名词:如西壁壁画与东壁壁画艺术风格迥异,定位“西壁壁画”或“东壁壁画”;使用超材料能够反弹雷达波,定位“超材料”或“雷达波”
错误选项类型
1.无中生有:即文段中没提及的内容,选项提及了
2.偷换概念
(1)替换:如文段论述 A,选项论述 B
(2)混搭:如文段论述小龙恋爱了,小马分手了,而选项论述小龙分手了,小马恋爱了,即“张冠李戴”
3.偷换逻辑
(1)强加因果:如文段论述欧阳优秀,欧阳是单身,而选项论述因为欧阳优秀,导致他单身
(2)因果倒置:如文段论述 A 导致 B,选项论述 B 导致 A
4.偷换时态
(1)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即当下没有做,未来要去做的
(2)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过)。如你喜欢大海,我爱过你,“爱过”说明现在不爱了,已经结束了
(3)进行时(正在、在……中、着)。如我讲着课,大家听着课
快速解题技巧
1.对比项:选项中如果有对比项,大概率是错误选项
(1)标志词:A 比 B 更……;A 高于/优于 B;利大于弊……
(2)如文段论述“小龙自认为腿长,欧阳腿特长”,选项论述“小龙比欧阳的腿更长”,有对比项要优先验证
2.相对绝对项
(1)绝对表述:作为错误选项概率更高,如一定、必定、都、所有、全部、永远、毫无作用……
(2)相对表述:作为正确选项概率更高,如可能、也许、往往、之一、不完全、并非绝对……
3.表述与实际不符项:如选项论述“我国西部教育资源特别丰富”,该选项大概率是错误选项,通常是东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选项内容与实际不符
4.题目要求选错误的选项,优先验证对比项、表述绝对项、与实际不符项;要求选正确的选项,优先验证表述温和项
第二章:语句表达
一、语句排序题(一般 2-3 题)
提问方式: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提醒:语句排序题和其他题型不一样,不需要过多关注提问方式,因为特征明显,题目中如果句子标明序号,选项都打乱了句子的顺序,可以确定是语句排序题
三步走战略
1.第一步: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记住一定要对比。考试中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
(1)首句为①①②②,对比①②谁更适合作首句,如果对比出①适合作首句,可以直接排除 C、D 项,然后对比①之后接②还是③
(2)首句为①②③④,对比①②③④谁更适合作首句,如果对比出②适合作首句,就能解出题目
(3)若首句为①①①②,此时不能贸然排除②,要对比①和②谁更适合作首句,不能根据数量的多少来排除
2.第二步:通过对比首句只能排除 1-2 个选项时,无法得出答案,可以通过第二步解题,从三个角度进行讲解,这三种方法可以同时进行,不分先后,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
(1)确定捆绑集团:即两句话或三句话的话题是一致的,那么这两句话或三句话一定要紧紧绑在一起,中间不允许有“第三者”介入。如⑤②①话题一致,要紧紧绑在一起,中间不能插入其他句子
(2)确定顺序:和确定捆绑集团有不同之处,确定捆绑集团要紧紧绑在一起,而确定顺序不需要绑在一起,只需要确定谁在前,谁在后。如:①论述参加笔试,②论述参加面试,应先论述笔试,再论述面试,故①在②前,中间可以插入“小三、小四、小五、小六”,但①一定要在②前
(3)确定尾句:和确定首句一样,一定要对比确定,如出现“因此”、对策,可以作为尾句,但一定要进行对比
3.第三步:验证,为非必须的步骤,取决于考场上的做题状态,如果非常确定答案,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不用验证
确定首句
(一)下定义
在中心理解题中,下定义起引出话题的作用,如“熊猫是„„”,通过下定义引出文段的话题,后文围绕该话题展开论述,故下定义适合作首句,但看到下定义,要对比确定
(二)背景引入
中心理解题中,开篇出现“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下/环境下”看到背景引入,并非一定是首句,要对比
对比首句的时候,不仅要看形式,还要注意内容
非首句特征
1.关联词后半部分:如“但是”“因此”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头,不能直接作首句。如果有一句话为“虽然„„但是„„”,则可以作为首句,因为是完整的句子
2.指代词:如果一句话中单独出现指代词,但是并没有出现指代对象,则该句不能作首句
(1)人称代词:他/她/它
(2)指示代词:这/那
(3)如“她有一些任性,她还有一些嚣张”,不能作首句,不明确“她”指代谁。再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那里风景很美”,可以作首句,“那里”为指代词,但在这句话中,有指代对象,即“那里”指代“北京”,是一句完整的话,适合作首句
确定捆绑集团
(一)指代词捆绑
这、那、他、该、其,“该”为指代词,如“该生淘气/该项措施”,看到指示代词,要找前面具体指代的内容
(二)关联词捆绑
1.配套出现: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2.单独一个:分析句子意思
(1)转折(但):如⑤出现“然而”表转折,前后意思相反,A 项为①⑤,B 项为②⑤,判断①、②哪句与⑤意思相反即可
(2)并列(同时、同样、也):句式相近或一致
确定顺序:判断先后顺序,中间可以有“第三、四、五者”插入
1.时间顺序
1.具体年份(2017 年、2018 年)
2.朝代(唐宋元明清)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民国再共和,代代往下传
哈佛大学教授编的朝代歌: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 Republic,元明清 Republic,毛泽东,毛泽东
3.表示时间的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4.公务员考试中不会出现倒叙、插叙
2.逻辑顺序
(1)观点+解释说明
(2)A 和 B
1.A 和 B:先论述 A,再论述 B。如“小欧和小阳都是班里的好学生”,后文应先论述“小欧”,再论述“小阳”。再如“言语和判断在做题时有不同的做题方法”,之后应先论述言语的做题方法,再论述判断的做题方法
2.补充:如“小龙很白、很富、很美”,为三并列,文段应先论述“白”,再论述“富”,最后论述“美”。
确定尾句
1.结论、对策
2.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应该、需要
3.如果句子为“结论+对策”,如“因此我们必须„„”,作为尾句的概率极高
二、语句填空题(一般 2-3 题)
提问方式: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不能靠语感做题,要把握横线与前后文的逻辑关系
理论要点——横线在结尾(总结概括全文的作用):“分-总”结构
(1)前文列举现象,后文总结前文(核心话题)
(2)前文提出问题,尾句提出对策
理论要点——横线在开头
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即“总-分”结构,后文为具体的解释说明,需要概括后文的中心内容。考查开头是引入的概率极低
横线在中间
承上启下,注意横线前的核心话题和横线后的核心话题
(1)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2)把握好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
三、接语选择题(一般 1 题)
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理论要点: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相当于承接上文,引出答案
(1)直接选:能够找到尾句的核心话题且仅有一个选项与尾句话题一致如我的偶像是张艺兴,接下来给大家唱一首刘欢的《好汉歌》,这就是话题不一致
(2)结合前文:只看尾句无法选出选项或有两个选项与尾句话题一致时,再去结合前文分析。山东省考经常这样考查
干扰项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粉笔提示: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第三章:逻辑填空
一、词的辨析——选项角度
1.词义侧重
1.辨析方法
(1)拆字组词:用不一样的字组词,组词要灵活、科学。如“品行”中“行”可组“行为”“行动”,侧重外在;“品性”中“性”可组“个性”“性格”,侧重内在
(2)整词搭配:如“品行”可搭配为“品行端正”,侧重外在,“品性”可搭配为“品性纯良/恶劣”,侧重内在
(3)两种方法不分先后,使用哪一个均可
2.组词不要离原词意思差太远。如“品行”中“行”组词“银行”“行吗”,这是不可取的
2、固定搭配
1.常用词搭配、热点词搭配
(1)常用词搭配
①爱护/爱戴:“爱戴”只能搭配人;“爱护”既能搭配人,也能搭配物,如爱护儿童/花草树木。两者均搭配人时,表达的意思不同,“爱戴”一般是下对上的表达;“爱护”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如两者同时搭配“媳妇”时所表现的家庭地位不同,“爱护媳妇”体现你把媳妇当孩子来呵护;“爱戴媳妇”体现你把媳妇当领导
②稀少/稀缺:“稀缺”在考试中常搭配为“资源稀缺/物资稀缺”;“稀少”常搭配为“人烟/物种/头发稀少”
(2)热点词搭配:注意热点词不是网络热门词,考试不会考查“老铁双击666”“skr”,热点词的搭配一般考查政策热点词或领导人讲话,可以从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进行积累
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京津协同发展。“协同”包括“协调”和“共同”,语义更加丰富
2.找准搭配对象:瞻前顾后。示例中搭配“敦煌星图”,“记录”“描绘”均可,但搭配“数量”,只能选择“记录”,“描绘”与“数量”搭配不当
3、程度轻重
如果选项搭配均可,可能会涉及程度的轻与重,要对比择优,判断哪个词语在程度上与文段的匹配更为恰当
1.缺陷-缺点-瑕疵
均表达不足、不好,搭配均可时,程度不同。“瑕疵”相对程度较轻,如某人有瑕疵,会安慰自己瑕不掩瑜;“缺点”程度较“瑕疵”重,如某人有缺点,也可以接受;“缺陷”相较于“瑕疵”“缺点”程度更重,如某人有缺陷,会生气。如果文段提示要填入程度重的词语,则填入“缺陷”;如果文段使用的词语相对比较轻,则填入“瑕疵”;如果文段为比较适中、诚恳、客观的描述,则选择“缺点”
2.截然相反-大相径庭
均表达不同,搭配均可时,要分析程度。“截然相反”指完全相反,程度较重;“大相径庭”指相差得比较远,程度较轻
3.理论要点
4.感情色彩
1.褒义、贬义、中性
(1)成果-结果-后果:“成果”一般是好的;“结果”一般是中性的;“后果”一般是不好的
(2)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均表示大家争着、抢着去做某事,“趋之若鹜”中“鹜”即野鸭子,指追随坏人做坏事,为贬义词;“争先恐后”为中性词,如很多人争先恐后地考公务员
(3)同舟共济-狼狈为奸:二者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感情色彩是不同的,如咱们班同学同舟共济考公务员
2.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二、语境分析——文段角度
关联关系
转折
1.标志词:但是、可是、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等
2.理论要点:转折前后要么语义相反,要么感情色彩相反
3.转折前后语义相反,但不能矛盾。如虽然我很丑,但是我很 。有同学认为“但是”表转折,转折前后语义相反,前面为“很丑”,横线处需填“很美/不丑”,需注意若如此填入横线处,前后会矛盾,此时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感情色彩相反,可以为“我很温柔”,“丑”是消极的,“温柔”是积极的
因果
1.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使得等
2.理论要点: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并列
联想到中心理解题中的并列,中心理解题中的并列一般连接两个句子或者两个小的文段,逻辑填空中连接两三个词语
1.标志词
(1)同义并列:通过顿号(、)、逗号(,)前后连接两方面,如词语或成语,此时注意提示同义并列,即连接的两个或三个词语意思要相近或相同
(2)反义并列:看到“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这些词语,提示前后语义相反
(3)反义并列前后语义、意思相反,有同学认为与转折相同,转折前后语义也相反,考场上出题人不会考查什么是转折/反义并列,且在逻辑填空中一般二者可划等号,非常相似,只需记住前后意思相反,唯一的区别在于中心理解题中转折后是重点,在反义并列中,为并列关系,只不过表达两种不同的含义、态度,故没有重点,反义并列不需要严格与转折进行区分,逻辑填空中不会考查
2.标志句式:句式相同或相近。领导人常会用两个语义相同的成语,起到强调、加强气势的作用,即句式相同或相近,可表并列,但是同义并列还是反义并列,需要根据文段的提示判断,如国考题“多一些……少一些……”,两个句式一致,但提示反义并列,“多”与“少”意思相反,故根据标志词、标志判断填入语义相近还是相反的词语
3.理论要点:根据标志判断语义相近或相反
4.并列 VS 重复:并列是通过一系列的标点符号或标志词进行连接,重复则指一个词去形容另外一个词,中间没有标点符号时,常出现重复,如责无旁贷的责任、千变万化的变化,“千变万化”原指变化,用“变化”形容“变化”,此为语义重复,而有标志词、标点符号隔开叫做并列
对应关系
解释类
当你发现文段填入搭配均没有问题,程度、色彩均考虑过后,接下来要发现横线前后可能有某句话对横线处解释说明,即解释类对应
1.有标志:看到这些标志词、标点符号时,提示之后的内容可能对横线处所填词语进行解释说明
(1)即、就是、可谓、可以说、无异于、无疑是等
(2)冒号(:)、破折号(——)
2.无标志:考查更多、更难,此时需要认真阅读横线前后的句子
(1)通过前后分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2)……, ,……
3.理论要点:所填词语与解释说明的语句形成语义对应
重点词句
有的题目中,前后没有其他分句解释横线处,此时需要找重点词句进行对应
1.形象表达:考试热点、高频考点
文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1.标志:比如、有如、就像、类似、“”等
2.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的词语形成对应。如“人生如戏,全靠 _____”,选项有“演技”和“努力”,文段将“人生”比作“戏”,横线处应匹配“戏”的特征,故选择“演技”
2.指代词
1.标志:这、此、那、彼
2.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代词指代的内容形成对应
3.例:搭配“力量”,横线前“这”为指代词,根据前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可知,“这”指代“主义”,对应 A 项“信仰”。
4.《就义诗》(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3.主题词
中心理解题讲解过主题词,但逻辑填空也涉及主题词。横线处搭配和意思均可时,需要从主题词角度对比择优,较难
1.标志:主题词(核心话题),在逻辑填空中高频出现
2.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形成对应
4.前后呼应
1.文段无明显标志,即没有形象化表达、主题词、指代词等,要整体理解文段一致,所填词语与前后文内容形成对应
2.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前后文内容形成对应
积累
捧读/拜读:均为敬辞,表示一种尊敬
研读:指钻研地读
充盈:指充满、充裕,如国库充盈
充沛:一般用作“精力充沛”
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淋漓尽致: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
具体而微:事物的总体内容大多具备了,只是形体或规模较小而已
翘首以盼:指人们期待分别久了的人来到自己身边的急切心情
整装待发:指整理好衣服,随时准备出发
燃眉之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人心所向: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
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理所当然:指按道理应当这样
舍我其谁: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捉襟见肘:本意为穷(考得少),引申为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稗官野史:泛指古代民间的小说,“稗官”指古代给皇帝讲民间故事的小官
逸闻轶事:指世人感兴趣但不太了解的事情
道听途说: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鱼目混珠:指用鱼眼冒充珍珠,强调假与真的关系,主语往往是假货、次品
鱼龙混杂:指鱼和龙在一起,坏的和好的在一起,主语往往是个更大的、好坏均有的集合
唾弃:即很讨厌、很厌恶
扬弃:强调继续延续积极的东西,抛弃消极的东西,有两个方面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差别很大,极为不同
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彰显:为高频考点,指更加突出地显示出
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
方兴未艾(ài):指事物不断上升,但未达到最顶峰,强调不断上升的阶段
珠联璧合:形容两个人或者两件美好的事物相结合。不一定特指夫妻
一脉相承: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一衣带水: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条衣带,极其相近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量力而行:指按照自己能力大小去做事
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指通过不同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秉笔直书”指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晦
“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的角度从旁观看,可以是中性词,也可以表示消极的感情色彩
一唱一和: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本质上是中性词,但是多用于消极语境
遥相呼应:指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各有千秋: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
半斤八两: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势均力敌:指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坚定不移:指稳定坚强,毫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想法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矢志不渝:指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得天独厚:指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与生俱来:指一生下来就具备的
毋庸置疑:指事实非常明显或理由非常充足,没有必要持怀疑态度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稍纵即逝: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高度集中
无忧无虑:没有思想负担
心无旁骛: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稳当
一席之地: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用武之地: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