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政策工具
解释了货币政策变化如何影响均衡联邦基金利率、总结如何使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每种工具的相对优点和局限性、解释当传统政策失效时所使用的关键货币政策工具
编辑于2022-06-29 22:24:52货币政策工具
准备金市场和联邦基金利率
准备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准备金总额=法准+超准
需求曲线
准备金利率ior通常低于联邦基金利率,且差距固定
联邦基金利率高于准备金利率时,随着联邦基金利率下跌, 持有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减少,其余条件不变准备金需求量增加
联邦基金利率高于准备金利率时,准备金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联邦基金利率下跌到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的水平时, 银行不愿意以较低利率在隔夜市场上放款,会无限增加超额准备金持有
联邦基金利率处于准备金利率水平时,准备金需求曲线水平(具有无限弹性)
供给曲线
准备金供给: 非借入准备金NBR 借入准备金BR(贴现率id为借款成本)
联邦基金利率低于贴现率
银行不会向美联储借款,借入准备金为零,准备金供给量等于美联储提供的非借入准备金数量NBR
准备金供给曲线垂直
联邦基金利率超过贴现率
银行乐意在当前贴现率水平上不断增加借款,在联邦基金市场以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
准备金利率在id的利率上变为水平的(具有无限弹性)
市场均衡
准备金的需求量Rs等于供给量Rd时,实现市场均衡
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如何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最初相交于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部分
公开市场购买增加非借入准备金NBR,准备金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均衡点下降,联邦基金利率下跌
公开市场出售减少非进入准备金NBR,准备金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均衡点上升,联邦基金利率上升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最初相交于需求曲线的水平部分
公开市场操作导致准备金供给曲线左移或者右移,但是对联邦基金利率没有影响,因为联邦基金利率不会低于准备金利率水平
典型状况为:联邦基金利率目标通常高于准备金利率水平
因此:通常公开市场购买导致联邦基金利率下跌,而公开市场出售导致联邦基金利率上升
贴现贷款
没有贴现贷款BR=0(相交点位于供给曲线垂直部分)
此时,贴现率本来就高于联邦基金利率,贴现率降低后仍然如此,所以并不会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存在一定的贴现贷款BR>0(相交点位于供给曲线水平部分)
此时,均衡联邦基金利率等于贴现率,贴现率降低后,借入准备金BR会增加,所以均衡的联邦基金利率会下跌(且贴现率本来就是联邦基金利率的上限)
典型状况为:贴现率高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
因此:大部分贴现率的变动不会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法定准备金要求
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在给定利率水平上,法定准备金和准备金需求量都会扩大
需求曲线向右位移,均衡点向上移动,联邦基金利率提高
结论:美联储提高法定准备金要求,联邦基金利率会上升
准备金利息
最初联邦基金利率的均衡水平高于准备金利率(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向下倾斜部分相交)
准备金利率的提高不会影响均衡联邦基金利率
最初联邦基金利率的均衡水平等于准备金利率(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水平部分相交)
准备金利率的上升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水平
联邦储备体系的操作程序将联邦基金利率波幅控制在贴现率与准备金利率之间
联邦基金利率的上限为贴现率
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限为准备金利率
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 (针对总量调节)
法定准备金政策
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从而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 同时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结构
优点
对所有存款银行影响平等
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力极强
影响速度快,效果明显
缺陷
缺乏弹性,对经济造成的震动强烈
对整个经济,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影响显著
央行难以确定调整时机和幅度,不宜随时调整
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金, 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优点
不仅能影响货币总量,对调整信贷结构也有一定效果
具有货币政策变动趋势的宣示效应,影响商业银行和公众的预期
是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主要形式,防止金融恐慌的发生
缺陷
缺乏主动性,且再贴现率调整的幅度受到限制,对于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效果比其他两种工具差
调整再贴现率的宣示效应是相对的(如果市场利率相对于再贴现率正在上升,则再贴现率也将上升)
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的利差波动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乃至货币供给量发生与政策意图相悖的变化
再贴现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
再贴现率缺乏弹性,调整过于频繁会引起市场利率经常性波动,而如果不随时调整不利于央行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手段
优点
央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主动性,其操作方向和规模完全受央行控制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央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对经济的振动较小
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可根据情况逆向使用该工具反方向操作,因此能产生一种连续性效果,使社会上对货币政策不易做出激烈反应
可迅速操作
缺陷
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要产生预期效果必须以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
公开市场操作可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可以脱离央行的控制,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准备金的不足
选择性政策工具
消费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消费者除不动产之外的耐用消费品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
不动产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高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控制不动产贷款的信用量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的政策措施
优惠利率
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某些部门,行业和产业规定较低的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及行业的生产,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直接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而不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或资产组合的调整来进行调控
间接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方式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量化宽松
央行需要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即非利率工具刺激经济的原因
金融体系停摆,严重到无法将资本配置到生产用途之中,造成投资支出骤减,经济崩溃
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会导致利率零下现问题,即政策利率已经达到了零利率下限,中央银行无法进一步降低利率
四种形式
流动性提供
扩张贴现窗口
期限拍卖便利
新贷款计划
大规模资产购买
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以降低特定类型信贷工具的利率
量化宽松与信贷宽松
量化宽松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信贷宽松
调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以促进某些特定的信贷市场正常运转
前瞻性指引
预期理论:长期利率等于在长期债券有效期内市场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银行存款的负利率被认为可以鼓励银行将保留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贷放出去,进而鼓励家庭和企业支出更多,由此刺激经济
流动性提供和资产购买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被称为量化宽松。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本身不会对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但在流动性提供和资产购买过程中会实现对资产负债表构成的调整,造成所谓的信贷宽松,这对促进特定信贷市场的运转具有很大影响
最后贷款人
央行以一定方式向发生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可以支持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以避免银行挤兑风潮的扩大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的崩溃
通过为商业银行办理短期资金融通,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传递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意图, 同时进一步确立央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