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6章 病因(四星)
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疾病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导致机体的生理状态被破坏,产生了形态、功能、代谢的某些失调、障碍或损害。换言之,病因是指能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特定因素。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安神药知识点总结,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心神不宁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适用于中药学的小伙伴复习备考。
补血药知识点总结,以滋补营血为主要功效,常用治血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血药。满满知识点干货,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热药,又称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性偏寒凉,味辛而多苦。辛散以祛风,苦寒则清热;其作用趋向以升浮为主,但多兼沉降。其发散之力较辛温解表药缓和,一般无明显发汗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病因
外感病因
六气与六淫
六淫
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致病邪气的总称
共同特点
外感性
多从口鼻或机表,或同时从两种途径侵犯人体
季节性
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具有明显季节性
地域性
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常与人的工作、生活的地域以及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环境,发病不同。
相兼性
六淫致病邪气即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兼夹同时侵犯人体致病。
转化性
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不仅相互影响,并且导致疾病证候的病理属性也发生转化。
各自特点
风邪
性质
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多兼他邪
致病特点
A.易袭阳位,故风邪常易侵袭人体的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属阳的部位,风性开泄,使膝理失于固密,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B.病位游移不定
C.发病急骤,变化无常
D.风性主动
E.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易兼诸邪
寒邪
寒凉、凝滞、收引
A. 易伤阳气,表现寒象
B.阻滞气血,多见疼痛(不通则痛)
C.寒性收引,使气机收敛,勝理、经脉、筋脉收缩而挛急
暑邪
明显季节性, 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有伤暑、中暑及暑厥之别
炎热、升散、挟湿
A.暑性炎热、表现阳热之像
B.上犯头目,扰及心神
C.易于伤津耗气
D.多暑湿挟湿
湿邪
重浊、粘滞、趋下
A.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
B.易袭阴位
C.湿性重浊(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D.易于阻遏气机
E.病程缠绵难愈
F.排泄物和分泌物浑浊不堪、粘滞不爽
燥邪
干燥、涩滞
A. 易伤津液
B.易于伤肺
热邪(火邪)
燔灼、炎上、急迫
A.表现阳热之象
B.易于伤津耗气
C.主要侵犯人体上部
D.易致生风动血
E.易扰心神
F.易致疮痈(痈疽原是火毒生)
疫气
泛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3)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4)易挟湿邪
发生及流行原因
(1) 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工作不严格
(4)社会因素
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七情
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请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①直接伤及内脏:七情损伤 相应之脏
七情损伤 相应之脏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易损伤潜病之脏
②影响脏腑气机
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心神调控。故情志致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③多发为情志病证
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饮食无度,食滞日久,可郁而化热;若过食肥甘生冷,又可聚湿生痰)
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易阴阳失调)
饮食不洁
劳逸过度
久立伤骨, 久行伤路筋,久生坐肉、 久视伤曲、 久卧物伤气
过劳
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
包括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过逸
及过度安逸
体力过逸
脑力过逸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痰饮
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包括痰饮、 淤血、结石等病理性产物
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的机能失调,以及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形成
形成因素
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因素是形成痰饮的初始病因。肺脾肾及三焦主司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失常是形成痰饮的中心环节
a. 易阻气机,班塞经络气血
b.易扰心神
c.症状复杂变化多端
d.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痰饮: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瘀血
瘀血和血瘀
瘀血是能导致新的病变的病理性产物,血瘀是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瘀血和血瘀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 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因瘀致病为血瘀,因病致瘀为瘀血。
联系
瘀血阻滞于血脉或脏腑之中,可致血瘀;血液运行不畅,久之化为瘀血。
形成
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血出致瘀
气滞致痛
因虚致瘀
血寒致瘀
血热致瘀
a.易于阻滞气机
b.淤塞经脉,用碍气血运
c.伤及脏腑, 新血不
d.病位固定病程较长
结石
指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
情志内伤
寄生虫感染
服药不当
a.多发于肝、胆、胃、肾和膀脱等脏腑
b.易阻气机,损伤脉络
c.阻塞通道,多发疼痛
d.病程较长,轻重不一
其他病因
外伤
外力损伤
烧烫伤
冻伤
化学伤
电击伤
虫兽伤
毒蛇
昆虫
狂犬
蛔虫病
蛲虫病
血吸虫病
钩虫病
囊虫病和绦虫病
药邪
指因药物加工、使用不当而引起疾病发生的一类致病因素
用药过量
炮制不当
配伍不当
用法不当
中毒;加重病情,变生他疾
医源性
涉及面很广,包括医生接触病人整个过程中的言行举止
言行不当;处方草率;诊治失误
易致情志异常波动;加重病情,变生他疾
先天因素
包括源于父母的遗传性病因和在胎儿孕有期及分娩时所形成的病因
一般分为胎弱和胎毒两方面
胎弱
胎儿禀受父母的精血不足或异常,以致日后发育障碍,畸形或不良。包括:一是各类遗传性疾病;二是先天禀赋虚弱
胎毒
(狭义)某些遗传病,在胎儿期由亲代传给子代
(广义)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误食不利于胎儿之物,导致遗毒于胎儿,出生后渐见某些疾病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