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阿里木江
阿里木江的言语理解系统课思维导图,排版精美,内容详尽,包含自己的举例理解。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05-10 18:52:35言语理解——阿里木江
做题顺序
问题——文段——选项
中心理解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类型
有总有分类
正确选项:总句
总句
得出观点或对策的句子
形式
关联词
转折
因果
递进
总结词
总之
综上所述
这些
程度词
更/尤其/特别/甚至
内容
评论
对现状做出的评价
对策
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措施
结论
由一系列前提或铺垫所得出的总结
分句
服务于观点(观点的引出、观点的论证)的句子
内容
背景引入
标志
伴随状语
随着……的变化/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等
时间状语
改革开放以来、近年来、日前、目前、当下等
下定义
……是指……;……通常用来表示……作用
作用
作为背景铺垫,引出观点
要点
位置一般在段首
背景引入句长度不定,可能半句,可能多句,可能一句
围绕背景引入句的选项一般不选
举例论证
标志
比如、例如、以……为例、就是一个例证等
年份、人名、机构名、书刊名、地名等
需要具体分析
作用
生动、具体、通俗地论证观点
要点
例子本身不是重点句
例子之前或之后往往出现其服务的观点
完全围绕举例的观点一般不选
原因解释
标志
因为、由于等
作用
分析原因、事实说明观点
要点
标志词有时会省略
原因之前或之后往往会出现其服务的观点
完全围绕原因的选项一般不选
正反论证
标志
正面论证:
如果/一旦/倘若 + [观点],就会 + [积极影响、意义]
反面论证:
如果不/一旦不/倘若不 + [观点], + [消极影响、危害]
作用
为了说明观点的正确性与权威性
要点
[如果/一旦/倘若]等标志词可能会省略,[就会/那么/否则/反之/不然]不会省略
正反论证的[观点]很重要,影响不重要
完全围绕影响的选项一般不选
反面论证的考频更高,其支持的观点常为对策
观点援引
标志
引用他人的观点
作用
为了引出作者的观点 或 论证作者的观点
要点
类型
正向援引+结论引导词
反面论证+转折引导词
一家之言:[“有人说”、“传统观点认为”、“通常认为”、“大多数人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 通常是作者所反驳的
权威专家的观点,往往是作者所赞同的
反向援引考频更高
提出对策类
正确项:对策
对策
为了解决问题或实现目的而采取的处理办法
形式
文段直接给出对策
标志词
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待、亟需
做题要点
对策是重点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影响,是非重点
选择与文段相符的对策
文段通过反面论证给出对策
标志词
如果/倘若/一旦,则 [消极影响]
做题要点
将反面论证的做法反过来,就是所支持的对策
对策是重点,消极影响不重要
警惕 ”假设变现实“
eg:你不喝水,你会死。假设变现实项:你会死
文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未提出对策
标志词
文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但未给出解决手段
做题要点
有针对性对策,优选针对性对策
内容大于形式
没有针对性对策,或对策项错误不靠谱,选问题本身
这种情况下可以引申
并列结构类
正确选项:全面概括/ 提取共性
错误选项:表述片面/ 无中生有
文段特征
包含并列标志
关联词及标点
eg: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格式整齐,层次分明
排比句是 及 时间顺序
无其他明显关联词
同一主体的不同点
不同主体的相同点
微观把握复句
转折关系
常用格式
虽然……但是……
其他形式
尽管 / 固然 / 虽说…… 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殊不知
因果关系
结果更重要
常用格式
因为…… 所以 ……;由于…… 因此 ……
其他形式
可见、因而、故而、于是、由此观之、据此可知 导致、致使、使得、使、造成
之所以……是因为……
必要条件关系
假设不能变现实
常用格式
只有……才……;除非……才……
其他形式
通过/采取……手段/措施/途径/方法/渠道……才能……
是必要条件、是关键、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是义务
并列关系
常用格式
同时、另外、此外、加上、以及、“;”
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
递进关系
常用格式
更、甚至、特别是、尤其是
不但……而且……
不仅……还……
不光……也……
通过文段判断 递进还是并列
标题填入
【提问方式】
最适合做该文段标题的是?
【理论要点 】
囊括中心是前提
较普遍
生动凝练是添彩
态度理解题
【提问方式】
通过这段话可知作者的观点是?
作者/某人支持的观点是?
作者/某人对……的态度是?
符合作者/某人意愿的一项是?
【理论要点 】
有观点
明确观点/隐含观点
无观点
道理启示题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这个文段意在告诉人们?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理论要点 】
阅读文段
结果入手
分析原因
悟出道理
词句理解题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中的……指的是?(理解文段中的某个词语或者短句)
【理论要点 】
1. 定位原文 2. 理解词句
一般词句
重点关注相近词句
观察是否有 表解释说明的标志
如 “ :”、“——”
相近语句无法确定答案时,需要通篇理解,特别是文段首尾
指示代词
重点关注前文语句
一般情况下可以就近理解(重点看上一句)
重点抓“主谓宾”,不要被状语迷惑
提炼关键词
【提问方式】
对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提炼准确的是?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理论要点 】
划分层次
寻找中心句
需要包含中心话题
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类型
横线在结尾
总结全文
=中心理解
提出对策
前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横线在开头
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例子最好也读一下
一般不选对策
横线在中间
承上启下
接语选择题
【提问方式】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最不可能讲述的是……
【理论要点 】
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找出文段最后论述的话题
仅有一个选项与尾句话题一致,直接选
有两个及以上选项与尾句话题一致,需结合前文
常见干扰项
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与前文话题相关的内容
逻辑填空题
合理假设
找搭配
分析主谓宾,找到横线待填词语的对应点
标志
标点
,______,
:______
______
关联词
即,也就是说
比如,例如
这意味着,这表明
找关联
【转折关系】
标 志 词
但是、可是、然而、却、其实、实际上等
理论要点
1 语义相反
2 转移话题(倾向性相反)
【并列关系】
标 志 词
1 同义并列
顿号( 、),逗号( ,)等
2 反义并列
不是 而是 …………;相反、反之 等
3 都有可能
和、及、与、同、分号( 、 相同句式 等
理论要点
1 )并列前后近义或反义,词性必须一致。
2 )三并列:可不同、可相近,需要灵活处理
【递进关系】
标 志 词
不仅、而且 、更、甚至、乃至等
理论要点
语义倾向一致,但程度前轻后重
【因果关系】
标 志 词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使得等
理论要点
因果之间存在对应
【条件关系】
标 志 词
如果……那么;只要……就会……;只有……才……等
理论要点
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对应
小心求证
程度轻重
感情色彩
词语褒/贬/中是否符合语境?
形象表达
语法搭配
细节判断
【提问方式】
下列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根据这段文字,……的原因是? / ……的特征?
【理论要点 】
考察内容:
对于原文部分表述的同义替换或合理推断
常见错误:
1 无中生有
2 概念偷换
3 偷换时态
4 偷换语气
做题顺序:
1 从文段特征来看:
① 文段较长,选项较短:建议先浏览选项,再回原文找对应
② 文段较短,选项较长:建议直接看文段,再与选项找匹配
2 从选项特征来看:
① 若选项字数极少
② 若选项出现易定位的信息(数字、时间、特殊标点、人名、地名、英文)
③ 若出现特殊选项(相对易错、相对易对)
语句排序
【提问方式】
【理论要点 】
“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
(一)下定义
是, 被称为, 指 即
(二)背景引入
随着、近年来、在 大背景……大环境下、长期以来
(三)提出观点
有人说…… 有人认为……
(四)非首句特征
1. 关联词后半部分单独出现
2. 指代词指代不明确
3. 比如
第二步:同时进行,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
确定捆绑集团
(一)指代词捆绑
这、那、他、该、其
这些、那些、他们
(二)关联词捆绑
1 、 配套出现: 不但……而且 …… / 虽然……但是
2 、 单独出现:根据语义判断
1 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2 并列:语义相近、句式一致
确定顺序
(一)时间顺序
1. 具体年 份: 1840 年, 1999 年
2. 朝代: 唐宋元明清
3. 表示时间的词语:过去、现在、将来
(二)逻辑顺序
1. 观点 + 解释说明
2. A 与 B 的结构:先 A 后 B
确定尾句——对比确定
(一)结论(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表明)
(二)对策(应该、需要、要、必须)
第三步:验证(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
篇章阅读
国考副省级考,其余不考,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