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成就孩子的高专注力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成就孩子的高专注力的思维导图,包括: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常见误区、如何培养专注力。
编辑于2022-07-05 15:45:48孩子的专注力发展
常见误区
专注力和规则意识、自控力分不清
幼儿园孩子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小动作等问题,可能并不是专注力的问题,而是规则意识和自控力。
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很好的控制其他大脑区域,有机协调地完成各项工作。
专注力和自我效能感分不清
孩子写作业磨蹭,很多家长觉得是专注力不好。实际上,很多研究发现,孩子磨蹭可能是因为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在学业中自我效能感低。即孩子在学习中是受挫的。
在学业上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上课也很难专注,听不进去。
专注力背后的“工作记忆”不太好
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工作记忆”就像是大脑里的内存,作用是帮我们把输入的信息暂时保存,然后进行加工。
工作记忆的好坏,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保存和加工。
如果孩子的工作记忆不好,上课听不懂,那孩子就很难保持专注。
如何培养专注力?
读书,要知其所以然,简而言之,要会读书,读好书。
本课程会提供一张成就孩子高专注的成长地图
保护-启蒙-发展
0-3岁/3-6岁/6-9岁/9-12岁
一份专注力发展的养育书单
找到适合你自己孩子的独特的养育实践之路
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工具
亲子共读的儿童书籍
林思恩 《如何成就孩子的高专注》
01 孩子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推荐书籍
《让孩子的大脑自由》 作者:约翰·梅迪纳
作者从科学角度阐述了胎儿到婴幼儿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总结了数十条大脑规则,帮你解决那些育儿过程中的燃眉之急。脑科学和养育之间到底有何关系?
这本书帮我们破解一些花钱又无用的教养迷思和脑科学做不到的事情
脑科学并非是万能的。个体的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父母的差异以及养育方式,都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这是极具个性化的部分。过分夸大脑科学,打着脑科学旗号的养育课程要谨慎!
脑发育对养育的重要性
知底线,有目标
思考: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你真的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育儿的原则是要符合孩子成长的基础和发展规则,而非揠苗助长。
掌握孩子的脑发育规律,实则掌握了顺势而为的底层逻辑
知范围,有原则
了解大脑发育的规则和不同脑区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抓大放小
时间花在刀刃上
知路径,有时点
大脑发育的时间,不同脑区功能的发展关键期
认知功能
感知觉、语言言语、记忆思维
情绪心理
安全感、社会情绪能力
道德教养
规则意识、自控力等
父母需要做什么?
在激发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索和发现带给你的成就感和快乐
在养育中找到自我效能感和自信
你比想象中要优秀
做自信、从容的父母
扫码获得更多思维导图
脑科学养育书籍如何选择?
分类
讲大脑
主要是讲大脑是如何发育和成长的,从胎儿期、婴幼儿期到儿童青少年时期
讲养育
大脑基础和规律嵌在养育的底层逻辑下,脑科学只作为佐证
比较片面。实际上大脑有其内在的工作模式。
林思恩 《如何成就孩子的高专注》
02 抓住孩子大脑发育关键期
推荐书籍
《0-5岁大脑发育黄金五年》作者:莉丝·埃利奥特
为什么选这本书?(以儿童脑发展的时间和能力线为组织逻辑,既有时间线,又有完整性)
埃里克·坎德尔&丹尼尔·格尔曼 重磅推荐!
作者从脑科学养育角度阐述了0~5岁婴幼儿的大脑,特别是跟关键能力相关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如何发育的,并且总结了孩子的6感,也就是视、听、嗅、味、触和平衡觉,以及运动、情感、记忆、语言、智力发展的大脑规律。
专业解答+大量真实的育儿经验
基因决定发育的顺序,环境影响发育的质量
本书脉络
按照孩子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章节的安排
每一章涉及孩子不同能力的整体发展的时间线
感觉系统-运动-高级认知-智力
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区别
关键期是指当孩子的某一项能力在特定时间点未发育完成,将不再有更好的机会复杂发展该项能力。
敏感期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对于发展某项能力是更好的,错过了并不意味就没有机会再发展。
相关的实验
教育心理学领域 洛伦茨的印记现象
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小鸭子对它最早注意到的母鸭、小鸭、母鸡、人,甚至是可以移动的玩具,都会表现出跟随现象,并且只能在一天之内发生,超过 30 个小时跟随现象将不会发生。
神经学 对小老鼠的视觉皮层研究
研究发现,出生4个月以内是小老鼠的视觉中枢发展的关键期,超过4个月,老鼠的视觉发展不会受到影响。
重要性
不抢跑,不落后
从时间的维度去了解孩子的发展
相信问题也是暂时的
有节奏,知进退
大脑不同脑区的功能发展你顺序是既定的,可以让我们知道不同能力的大概的发展顺序
发展全局观
不苛责,不遗憾
父母很难达到完美的状态,在育儿的过程中总会有些许遗憾
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做好学的父母
重要启示
世上无完美的父母,尽力而为
父母树立的榜样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03 孩子天生专注
推荐书籍
《孩子如何学习》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孩子究竟是怎么样的? 孩子的能力刚一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他的能力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们应该遵循的客观的规律究竟是什么?
孩子天生就具备科学家的特质和独特高效的学习方式
你可以获得
知
读懂孩子
行知
知与行为之间的桥梁,促成你去行动的是需要觉察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你当下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样的?孩子当下的专注力发展状态是什么样的?
最好的办法是:观察你的孩子
行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行动
本书的特点
「学习实验室」
每个章节都有实际研究的案例,实用性、生活场景
测一测
本书开篇前,有关于孩子的学习特性的测样
金句
“最重要的建议是父母和所有成年人天生都具备帮助孩子进行学习的能力,但他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这一能力”
孩子专注力成长中被我们忽视的问题
我们认识到专注力的重要性,从而早期开发
发现孩子专注力出现问题后,希望训练解决问题
家长无意中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比如过度的干预和所谓的规则约束
反映了家长重视后天培养,而忽视了尊重孩子天生就具有专注力的特性
保护孩子天生专注力对养育的重要性
帮助理顺专注发展的时间线,做到未雨绸缪
梳理正确的儿童观,全面提升养育理念
减少不必要的对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干扰
制定符合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化养育方案
常见误区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不是看家长希望要什么
基于孩子的需要,即符合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发展,看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并非单一的不去打搅,给孩子创造相对独立且安静的空间
家长需了解在不同场景下,孩子的专注力到底会怎样发展。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不是放纵
父母的不打扰是建立在跟孩子的约定上,用具体的标准衡量孩子的学习和训练的效果。
孩子是否天生就有专注力?
04 男女专注大不同
推荐书籍
《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
作者,迈克尔·古里安 “最懂男孩女孩内在优势”
这是一本“在科学与实践的结合中前进”的有关男孩女孩优势学习天性和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手册
本书优点
对男女大脑的差异的解析非常细致
男孩女孩大脑差异全息图谱
男孩女孩教育箴言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大脑营养”,那无疑是在拖孩子后腿,这会让男孩变得更加急躁好动、攻击性强,更难以控制该有的及不该有的肢体动作,也更有可能罹患学习障碍;会让女孩更有可能罹患临床抑郁症、饮食失调、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
认识盲区
用统一的标准衡量男孩女孩专注力的发展情况
对于学校教育来讲,性别带来的高级认知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未纳入到教学设计中
男孩女孩专注天性的不同对养育的影响
理解男孩,杜绝标签
男孩子的一些身体动作和习惯表现,可能并不是不专心,避免盲目的比较,给孩子的专注力乱贴标签。
客观观察,了解发展
当你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专注力没有那么差
针对问题,个性支持
父母要给予孩子更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给孩子适合他的成长环境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05 吃对才有专注力
推荐书籍
《大脑勇士》
作者:丹尼尔·亚蒙 ”美国大脑健康之父“
亚蒙脑健康五部曲系列图书的第一部。
《超强大脑》《女性脑》《幸福脑》《健康脑》
本书特点
开篇以向不良生活方式宣战的气氛过于强烈
书中有很多测评,比如了解大脑类型,大脑整体健康评估
附录中,可以查阅到作者总结的大脑勇士守则,很适合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奖励积分计划
从饮食健康到吃出专注
专注力保护和发展需要强大的大脑和神经递质基础
吃什么?怎么吃?
减少高糖、高脂、高盐等充满添加剂的食物
大脑的能力供给需要大量的葡萄糖,需要脂类和蛋白质的供应
饮食和大脑健康的关系
专注力的保护
着眼脑,吃出专注
吃的健康营养
重健康,身心兼顾
大脑健康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立规矩,潜移默化
养成合理的饮食和作息的生活习惯
大脑营养
06 安全感保护专注力
推荐书籍
《深井效应》
娜丁·伯克·哈里斯
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美国青少年健康中心创始人、美国加州第一任卫生局局长
儿科诊所的实践经验
亲身经历
压力和安全感问题究竟给孩子的专注力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安全感对于专注力保护有着怎样的意义?
为什么读这本书?
作者
聚焦不同角度,孩子能力培养、原生家庭建设、自身身心发展,身心脑发展
安全感对专注力的重大影响
从丛林到家庭到社会
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充满压力的,父母之间充满争吵指责,孩子就无法专注于学习
脑科学研究
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负责专注力调控的前额叶,损害孩子的专注力
大脑需要在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下,才能专注于当下的活动
本书框架
孩子生长发育中的现象及背后的原因
【生长停滞的小男孩】
【从源头探索】
【突破性发现】
童年逆境影响身心健康
【诊断】
【处方】
亲子疗法、社区支持、把握关键期和敏感期和父母觉知
《童年不良经历筛查》的重要性
【变革】
直面问题
“我”的故事
父母应该怎么做?
营造家庭安全氛围和良性压力,塑造健康脑
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状态,积极保护专注力
关注家人和家庭心理健康,阻断压力毒性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