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要点,包括跨文化交际概论、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跨文化适应等等。
编辑于2022-07-06 10:05:27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际 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 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 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 5.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6.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霍尔是培训教师之一,他的《无声的语言》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理论基础/对跨文化交际学影响最大的学科: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特殊文化的研究方法与一般文化的研究方法区别p15
第二章 文化与交际
第一节 文化
文化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文化的要素: 把文化比喻成一个“洋葱” 象征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核心)
文化的分类(例子)
客观文化:社会制度,人工制品 主观文化:观念,价值,思维方式
主导文化 亚文化
第二节 交际
要素:传送者,信息,编码,解码,媒介,反馈,噪音
第三章 价值观与文化模式
第一节 价值观
种类:终极性价值观(生命和生存)和工具性价值观(道德和能力)
价值观的特点: 1.价值观属于深层文化 2.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3.价值观既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 4.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成分 5.价值观被违背会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第二节 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价值取向理论
1.人性的本质:人性恶的文化可能出于对人性的怀疑态度,更倾向于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人性善的文化因为对人性有乐观的态度,更强调个人的道德约束 2.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征服自然的文化会致力于改造不利的环境,追求变化和进步,强调物质上的享受。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的人们会努力适应不利的环境。强调顺从自然的文化在遭受自然灾害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平静。 3.时间的取向:强调过去的文化会尊重老人和经验,追求稳定性;强调未来的文化会更重视创新和变化,肯定年轻和活力,对新事物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强调现在的文化表现出享受现在、及时行乐的行为方式。 4.行动的取向 5.人与人的关系:强调权威的文化更看重人们与生俱来的家庭出身、财产和地位,重视交往时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更注重与别人和谐相处,强调礼尚往来。个体主义的文化,个人比较独立,人与人的交往追求平等和随意的交际风格。
文化尺度理论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最主要的区别是对自我与集体关系的认识 另一个明显差异是对内团体和在团体的态度
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不同特征p60
2.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地位低的人对社会上权力不平等分布的接受程度 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人们对于等级非常敏感,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说话时一定要用敬语,否则就是不敬 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地位高的人会特意让下属直接称呼自己的名字
权利距离小与权力距离大的文化的不同特征
3.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文化属于女性特征明显的文化
4.不确定性回避:指一种文化中人们对不可预测的情况感到紧张的程度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领域关于价值观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模式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不同特征
第三节 中美文化模式
中国文化模式: 1.集体主义 2.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人的“家庭”概念的外延比西方人的大) 3.尊重传统 4.等级观念 5.面子观念 6.重视人情
第四章 跨文化的语言交际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强式假说被称为“语言决定论” 弱式假说被称为“语言相对论”
第四节 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的隐私,喜欢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中国人崇尚谦虚的美德,在语言表达上尽量低调、含蓄。西方文化强调自信和直接表达
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第五章 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中,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四类 1.体态语 2.副语言/伴随语言(音高,音量,音速,话轮转换) 3.时间观念 4.空间利用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1.传达真实的内在感情 2.营造交际印象 3.进行会话管理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关系: 1.重复 2.补充 3.代替 4.规范 5.否定
第三节 时间观念与文化
单时制文化与多时制文化特点p130
单时制文化的人们通过计划和预约来控制时间,在一段时间里只做一件事,强调准时、预约和最后期限 多时制文化的人认为,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比严格遵守时间更重要
第四节 空间利用与文化
常见的教室座位排列方式有三种 1.一字形排列: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 2.马蹄形排列:比较平等 3.圆圈形排列: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合作式学习方法
第六章 跨文化适应
第一节 文化适应
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 1.同化 2.分离 3.融合:希望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最成功和最理想的适应模式 4.边缘化
第二节 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并面对不熟悉的东西
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文化休克的表现: 感到孤独和无助 想念家人和朋友 烦躁或焦虑 害怕被欺骗,抢劫或伤害 强迫性地关注卫生和个人的健康 过度认同自己原有的文化 回避与他人接触 对目的文化的人采取敌视的态度 身体疼痛或不适
第七章 跨文化的人际交往
第一节 人际关系与文化
朋友关系
中国人对待关系的特点: 中国人希望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希望与朋友保持亲密的接触和来往,尽可能地在生活及其他方面互相关心、帮助。
人情关系
中国的人情关系的核心是互惠或回报。“礼尚往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指导中国人人情关系的准则。 西方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他们把互惠的人情关系看做是一种负担。当他们接受邀请或礼物后会表示感谢,但不会觉得有回报的义务
工作关系
个体主义文化的人们把结果和个人成就看成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目标,倾向于把工作与私人生活严格区别开来,同事之间保持距离。 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看成重要目标
第八章 跨文化交际的心理与态度
第一节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头脑中对存在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这些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往往完全疏忽个体区别,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 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
如何克服刻板印象? 1.意识到刻板印象的存在。 2.改变懒惰和简单化的思维习惯,使概括的过程更复杂。 3.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4.试图寻找充分的证据和例外的情况。 5.对于来自其他文化的个人的行为的描述,应采用叙述性语言,而不是对这一文化群体进行评价和简单概括。
第二节 偏见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的成员建立在错误而僵化的概括基础上的负面感情
如何克服偏见? 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 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 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
第三节 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
第四节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发展移情能力的策略 1.关注和留心 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 3.了解自己的文化 4.以移情的方式去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