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文学史第五章第三节
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现代文学史第五章第三节,舒婷的诗歌表现了从“文革”中起步的一代青年从狂热、迷茫到觉醒、奋起与追 求的心灵历程,也表现了青年人深厚的友情、爱情的美丽、忧伤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她的不少诗歌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教育学考研,333,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西周教育制度与“六艺”教育,分享了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自考,成考,考研都能用,后面章节会陆续发布,希望对大家有用。
自学考试公共课必考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主要内容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第五章 第三节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是在对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回复、继承、重建和不断的变革与超越之中开拓其曲折道路的。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诗人和作品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整体特点
诗人队伍的不断壮大
新时期诗人队伍的主要构成
复出的诗人:九叶诗人、七月派诗人;
文革中被迫害的诗人,贺敬之等;
青年诗人,杨牧等;
“朦胧诗”诗人群北岛、舒婷、顾城、食指等;
主要特点
“朦胧诗”侧重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艺术技巧上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隐喻、变形、通感等,给人一种朦胧之美。
代表作家及作品
北岛
主要思想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是北岛诗歌的首要特点。
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艺术特点
艺术表现方式上,北岛善于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 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出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舒婷
舒婷的诗歌表现了从“文革”中起步的一代青年从狂热、迷茫到觉醒、奋起与追 求的心灵历程,也表现了青年人深厚的友情、爱情的美丽、忧伤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她的不少诗歌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抒写了个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又不失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具有较为深厚的人 性和社会内涵。
舒婷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运用想象、联想和意象的拼接与组合,表达多层次 的丰富意蕴。舒婷的诗歌典雅端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顾城
早期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如《呵,我无名的战友》、《永别了,墓地》、 《一代人》。但很快地便放弃了这种写作,将其诗歌中所创造的纯净优美的童话世界和与此相对的创作方法得到了强化,而且这种诗歌精神一直贯穿至其诗歌创作的最后。因此,80 年代,人们称他为“童话诗人”
(1)短篇抒情诗,象征的手法。
(2)摒弃世俗,创造纯净优美的童话世界。
(3)善于捕捉感觉和对意象进行选择。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人,海子、西川等;业余诗人及其它。
第三代诗人的共同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流派”或“群落”: “第三代诗人”是 80 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年轻的诗人,也称“后朦胧诗群”、“后崛起诗群”或“新生代诗人”;这批诗人大都出生在“文革”时期,缺少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生挫折的深切沉重的内心体验;这批诗人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诗歌群落或诗歌“流派”
北京诗群
北京诗群主要有海子、西川、骆一禾、牛波、贝岭、严力、雪迪、阿吾、马 高明、黑大春、大仙、戈麦和藏棣等人,他们并无统一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刊 物。坚持严肃认真的诗歌精神和人文传统,着力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怀与 守护是他们比较一致的方面,浪漫性和唯美性是他们创作的主要特色。
海子生前出版有诗集《土地》。身后有《海子诗全编》(1997)出版。其诗歌主要有抒情短诗和“史诗”两种类型。 海子的抒情短诗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诗人古朴、纯真的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渴望,诗歌语言朴素、纯净,熠熠生辉,有着天才般的质素。
四川诗群
四川诗群包含了“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和“整体主义”,其中的欧阳 江河、翟永明、钟鸣和᷿桦等较早知名。“非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蓝马、 何小竹等,是具有较强理论意识,并在诗学理论建设方面做了不懈努力的一 个诗人群落。“莽汉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万夏、胡冬、马松,对崇高和优美 的破坏是这些作者创作的主要特征。
翟永明被称为是“舒婷之后最重要的女诗人”,是当代女性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先后出版有诗集《在一切玫瑰之上》(1989)、《翟永明诗集》(1994)、《黑夜的素歌》(1997)、《称之为一切》(1997)及散文随笔集《纸上建筑》(1997)等。
上海诗群
主要成员有王寅、陈东东、陆忆敏、张小波、孙晓刚等人,他们着力表现在 都市中的漂泊与焦灼,以及对都市的嫌恶和眷恋,艺术创作上多呈现斑驳的 城市意象、快速的语流、急促的节奏。其中较有影响的诗歌合集是张小波、 孙晓刚等人的《城市人》
他们诗群
“他们诗群”是指围绕着一份民间诗刊《他们》所聚集起来的诗人,主要成 员有南京的韩东、昆明的于坚、西安的丁当、上海的王寅和福建的吕德安等。 创作态度上采用冷静、客观、局外人式的叙述,展现出有生命的、有意味的 审美内容。
于坚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出版有诗集《宝地》。主要作品有《感谢父亲》、《尚义街六号》、《0 档案》和《飞行》等。于坚的很多诗歌注重平凡以至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以平易、浅俗的日常口语在不懂声色的宣叙中来表现历史或生活的温馨、无奈或荒诞。于坚的诗歌比较注重语感,对于当代诗歌口语化的写作风格有着一定影响。
女性主义诗群
一群女性诗人由于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创作特色而被诗歌评论界命名为“女 性主义诗群”。代表人物有伊蕾、翟永明、海男、唐亚平等女性诗人。
诗歌美学形态的多元化
新时期诗歌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形态
中国当代诗歌在新时期之初的主要任务在于重新承继中国现代新诗的优良传统,恢复诗 歌的现实主义品格。这一任务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得以完成的:一是对诗歌现实主义品格的丧失进行严肃自觉的反思。二是一些诗人勇敢地对现实、历史和自我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1979 年,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便已产生、以“今天派”为主要创作群体的“朦胧诗”开始公开在诗坛上出现。它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歌独领风骚的一元化局面,并且对现实主义的诗 歌传统进行了超越性的变革。
正是在 80 年代中期,“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精神意识和艺术表现方法方面与此前的“朦胧诗”人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丰富、驳杂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此前诗坛现实主义诗歌和“朦胧诗”二元对峙的文学局面,将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美学形态带入了多元化的历史时期
诗歌艺术的多项探索
新时期诗歌在艺术上的多向探索
新时期诗歌普遍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在表现技巧上,“朦胧诗”广泛吸收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隐喻、变形、幻觉、通感、直觉等,其中的不少技法也为现实主义所采用。“第三代诗歌”的艺术探索更加丰富多样,甚至更加放荡不羁,他们在诗体、语言等方面的探索更前卫,也更具实验性。口语化、语言还原、谐谑、荒诞、反美、反象征、反意向等方法经常为他们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