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整理出了思维导图,有助于语文教师从业者整体把握要点,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
编辑于2022-07-07 16:13:03问题25:一线教师如何走出行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 问题26:一线教师可以做怎样的教育科学研究? 问题27:调查研究在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28:有哪些适合一线教师的课例研究基本范式? 问题29:叙事研究与个案研究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30:一线教师适合做怎样的实验研究? 问题31:一线教师需要做文献研究吗? 问题3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教学微调查?
问题17:怎样理解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关系? 问题18:如何做好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 问题19:如何有效实施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问题20:如何引导课题组成员深度参与研究? 问题21:课题研究需要积累哪些过程性资料? 问题22: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方式有哪些? 问题23:为什么要及时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提炼? 问题24: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与发布有哪些样式?
问题9: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45 问题10:课题的提出一般怎么写?/ 49 问题11:如何写好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54 问题12:课题界定可以从哪几个维度写?/ 59 问题13:如何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64 问题14:怎样呈现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69 问题15:如何思考与确定课题的研究路径?/ 74 问题16:如何具化课题研究活动的操作策略?/ 79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问题25:一线教师如何走出行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 问题26:一线教师可以做怎样的教育科学研究? 问题27:调查研究在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28:有哪些适合一线教师的课例研究基本范式? 问题29:叙事研究与个案研究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30:一线教师适合做怎样的实验研究? 问题31:一线教师需要做文献研究吗? 问题3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教学微调查?
问题17:怎样理解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关系? 问题18:如何做好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 问题19:如何有效实施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问题20:如何引导课题组成员深度参与研究? 问题21:课题研究需要积累哪些过程性资料? 问题22: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方式有哪些? 问题23:为什么要及时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提炼? 问题24: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与发布有哪些样式?
问题9:课题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45 问题10:课题的提出一般怎么写?/ 49 问题11:如何写好课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54 问题12:课题界定可以从哪几个维度写?/ 59 问题13:如何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64 问题14:怎样呈现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69 问题15:如何思考与确定课题的研究路径?/ 74 问题16:如何具化课题研究活动的操作策略?/ 7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课程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
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理念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
(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四)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五)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1.文化自信
2.语言运用
3.思维能力
4.审美创造
(二)总目标
(三)学段要求
分学段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进行论述
四、课程内容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载体1: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等(P18)
主题2:革命文化
载体2:传记、故事等作品(P18)
主题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载体3:作品、重大事件(P19)
比例:60%-70%
主题4: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
主题5:反映世界科技进步
主题6:反映世界日常生活尤其是儿童生活
载体4: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
比例:300%-40%
(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实用型阅读与交流
(2)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整本书阅读
(2)跨学科学习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是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二)评价建议
1.过程性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
2.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
3.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4.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
(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1.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2.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
3.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
4.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
5.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
6.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
7.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
8.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