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世界古代史古代埃及
世界古代史古代埃及:人类起源与主要理论:神创论 (所有物种由上帝创造,基督教圣经“创世纪”为典型代表,阻碍了人们对 生物进化的认识,物种不变论就是以它为依据,随着生物进化论的出现被抛弃)。
编辑于2022-07-07 21:50:02世界古代史
史前人类
人类起源与主要理论
1. 神创论 (所有物种由上帝创造,基督教圣经“创世纪”为典型代表,阻碍了人们对 生物进化的认识,物种不变论就是以它为依据,随着生物进化论的出现被抛弃)
2. 进化论 (英国达尔文提出,1859年《物种起源》指出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 劳动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人类的进化
从猿到人的过渡
原上猿(现在所知最早的古猿,距今3500-3000万年,1911年发现于埃及法雍)
森林古猿(距今2300-1000万年,1856年发现于法国)
腊玛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重要代表,距今1400-700万年以前,1932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印度发现)
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重要代表,距今550-100万年,1923年汤恩在南非西北省塔翁地区发现了一个幼儿头盖骨,后大量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地区。南方古猿分纤细种和粗壮种两大类型,纤细种更接近于人类)
人属的出现
能人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5万-4万年,最早确定为晚期智人的化石是法国的克罗马农人)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一是石器工具的制作与使用
二是用火
三是原始艺术的产生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
新时期时代的农业革命
新石器时代特征
磨制石器
母系氏族
对偶婚
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
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发明陶器
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采集狩猎为主的流浪生活,种植畜牧为主的定居生活
原始村落就此诞生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这个阶段称为“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及其影响
产生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积累的生产经验,以及适宜农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狩猎采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从外部环境和人类群体内部对人类的两种生产形成压力,同时提供了发展契机。
农业革命的三个中心
亚洲西部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年代可推至公元前8000年,人们栽培大麦、小米、豌豆等作物
东亚地区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分布在中国、印度和泰国等地。中国长江下游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种植水稻,黄河中下游在公元前6000年开始培育粟;泰国于公元前7000年开始种植豆芽、葫芦、黄瓜等作物。
中南美洲的秘鲁等地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培育玉米、马铃薯、南瓜等作物。
农业革命影响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人口急剧增长
促进人类文明的诞生
世界早期文明就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
文明的产生
社会大分工 (金属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末期,金属器使用的一个重要经济后果是:促进社会的大分工的出现)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定居的农业部落和游牧的畜牧部落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
氏族社会解体与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农业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出现剩余,为私有制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私有制和私有财产出现,社会开始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国家应运而生
从氏族制度瓦解到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政治上层也发生变化,出现军事民主制;下层人们生产组织形式是农村公社
国家的出现是氏族社会解体完成的标志,人类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史前文化
文字的产生
原始人常用刻痕和结绳记事
新石器时代有了图画文字
对图画文字加以简化,逐步形成系统的象形文字
宗教萌芽
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
巫术
史前艺术
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
古代西亚诸文明
自然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1.两河流域全年雨水稀少,但每年3-7月份定期泛滥,而南部的苏美尔人正是掌握了这个规律,河水泛滥后利用丰沃的土壤,大力发展农业
2.公元前5000年以前,两河流域兴建堤坝,利用河水进行人工灌溉,形成较为初步的灌溉系统;农业上两河流域人们大量种植小麦、大麦、芝麻、豆类。在大规模生产中,无形中增强了区域之间居民之间的联系,推动各种技术交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国家的形成
3.两河流域和埃及不同的是其地理环境是开放的,不像埃及有天然的屏障,这就导致两河流域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冲突,使得两河流域国家的政治变迁始终体现为民族交替和王朝更迭。当然也促进了两河流域商品经济的兴盛
4.由于民族迁徙和冲突不断,促使人们制定完备的法典来维护秩序,促成世界史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的诞生。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苏美尔文明(两河流域早期文明)
公元前4300-3500年为军事民主制阶段
公元前3500-3100年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
公元前3100-2900年文字普遍使用,苏美尔文字(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最早文字之一
公元前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乌尔为主要代表
公元前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公元前2371年,为北部阿卡德所灭
苏美尔城邦
公元前4000年前后,苏美尔有了最早的城市--埃利都
随后的乌鲁克文化期间(公元前3500-3100年),苏美尔进入城邦萌芽时期
苏美尔城邦政治制度,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城邦有3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议会、人民大会
城邦土地分为3类:神庙土地、公社土地、私人土地
城邦居民分为:奴隶主贵族、拥有土地的公社成员、丧失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依附民、社会最底层的奴隶
《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苏美尔城邦
城邦混战
城市公民内部分化加剧,以拉伽什为甚
乌鲁卡基那改革
背景
拉伽什国王卢伽尔安达在位期间统治残暴,国内矛盾激化。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受到平民和下层贵族的支持,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取得拉伽什王权,在位期间实行改革
内容
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公民人数由3600人增加到36000人
取消王室派往牧场、渔场的监督,撤除税吏
减轻人民宗教费用
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贷条件,释放因债务被奴役或拘禁的平民
禁止暴利、盗窃、残杀等
禁止欺凌孤寡
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以平民为军队主力的制度
禁止贵族低价收购平民房屋、土地、牲畜等
兴修水利工程
实行一夫一妻制
结果
失败,导致苏美尔城邦长期混战,各邦实力削弱,北边的阿卡德王国趁机崛起,最终统一苏美尔和阿卡德
意义
是目前所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
改革限制了贵族利益,减轻平民负担,扩大公民人数,废除了先前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是对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成果的承认,是一次有利于平民的改革
阿卡德王国
统一
创立者是萨尔贡
公元前2371年,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近臣萨尔贡推翻基什王统治,建立阿卡德王国。萨尔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组建了两河流域第一支常备军(5400人)。
衰亡
纳拉姆·辛统治时期阿卡德势力再度扩张,他死后,阿卡德王国衰落。
公元前2191年,东北山区游牧的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灭亡阿卡德王国。
乌尔第三王朝
建立和衰亡
古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由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
乌尔纳姆颁布现今世界所知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约公元前2006年,埃兰人俘获伊比辛,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南部两河流域重新陷入诸邦分立的局面。
《乌尔纳姆法典》
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
建立衰亡
约公元前1894年由阿摩利人苏穆·阿布姆建立。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巴比伦逐渐强大。
约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赫梯人所灭
社会性质(汉谟拉比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众神之王”,专制王权与神权趋于统一
政治上:设立中央政府机构;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行政长官管理 城市和较小地区
军事上:建立严格军事制度,军队最高指挥官称将军,由国王任命。(阿摩利人是军队核心)
经济上:加强对国内经济控制,把神庙经济完全纳入王室经济,使其成为王室经济的一部分;国家对地方征收各种赋税,将水利系统置于统一管理之下
成员组成(三个等级)
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如国王及城内大多数公民
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如农村未登记的农民
奴隶:完全无权的人
《汉谟拉比法典》
背景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以后,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1901年由摩尔根率领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的
石碑上部刻有太阳神、正义之神沙马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下部用阿卡德语楔形文字刻写法典铭文,共3500行,石碑现存法国卢浮宫
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
基本内容和特点
君主专制制度
奴隶主贵族利益
阶级对立关系和自由民内部地位和权利不平等
手工业和商业
原始公社残余
意义
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肯定了乌尔第三王朝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从而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
建立
塞姆语系的迦勒底人建立
公元前626年,亚述派迦勒底人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之后,开始了反对亚述的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王国联合,共同反对亚述
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和米底瓜分,新巴比伦王国分得亚述帝国西半壁江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腓尼基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
巴比伦之囚
空中花园
灭亡
存在时间很短,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全盛,他死后,新巴比伦王国衰落
末代皇帝那波尼德将受阿拉米亚人崇拜的月神提高到与巴比伦主神马都克的同等地位,受到祭司们反对。
同时,东方波斯崛起,公元前539年,祭司们打开城门迎接波斯军队入城,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亚述文明
亚述帝国
早期亚述
公元前3000年代末,阿卡德灭亡后,在亚述形成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国家,开始早期亚述时期
公元前15世纪末以后,进入中期亚述时期
中期亚述
中期亚述打败两河流域南部的加喜特人,击败米坦尼
公元前13世纪时甚至威胁到赫梯的安全,迫使赫梯与竞争对手埃及联盟
公元前11世纪起,塞姆语系的阿拉美亚人大批入侵,亚述分崩离析
亚述帝国
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势力衰弱,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建立起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
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亚述派迦勒底人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之后,开始了反对亚述的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王国联合,共同反对亚述
公元前612年,联军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和米底瓜分
亚述帝国灭亡原因
武力征服隐藏的分裂因素
残暴统治
王室内部勾心斗角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改革
背景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是亚述帝国的国王,在位期间亚述帝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最大的危险来自北方的强国乌拉尔图,面对这种不利局势进行改革
内容
地方税收,中央集权
多兵种部队(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军队建设)
强迫移民(独创),保存和利用人力
意义
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加强亚述的军事经济力量
迅速发展亚述的奴隶制
为亚述以后的征服活动起到重要作用
因而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被认为是亚述帝国的创建者
经过他的努力,亚述国家再次由衰弱走向强盛,导致亚述在近东的称霸
赫梯、腓尼基、以色列
赫梯
来源
兴起于公元前2000年初期
古王国时期的赫梯与铁列平改革
古王国时期的赫梯
赫梯古王国历史开始于塔巴尔那
子哈吐什尔一世建都哈图沙
穆尔西里一世灭古巴比伦王国,死于宫廷阴谋,死后赫梯王国陷入长达十年的王位争夺内战
铁列平改革
时间
公元前16世纪后期
内容
确定王位继承原则:长子优先、无长归次、无子归婿
国王不能任意杀害其兄弟姐妹
王子犯罪,由本人负责,不能诛连其家族成员,也不能没收其财产
意义
确定长子继承王位和王子犯罪一人当的原则,结束了王族内部的仇杀,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巩固了王权,使赫梯一度中兴,为赫梯成为西亚霸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王国时期的赫梯
最强盛时期
新王国时期赫梯在叙利亚与埃及进行争霸战争
此时埃及王埃赫那吞忙于国内改革,无暇顾及,赫梯趁机征服了埃及在叙利亚的领地,还使一些埃及领地离开埃及依附于赫梯
埃及与赫梯争霸
卡迭什战役
公元前14世纪,赫梯与埃及为争夺叙利亚进行的战役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为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公元前1300年亲率大军征讨赫梯
赫梯王穆瓦塔卢在叙利亚卡迭什设伏
双方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与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合约(即银板和约),正式结束两国战争
《银板和约》
公元前1283年,赫梯王哈吐什尔与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合约,因条约刻在银板上,所以称《银板和约》
内容
两国互不侵扰、互相援助和支持;
互相引渡对方逃亡者
瓜分叙利亚领土
该条约是历史上保留下来最早的国际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赫梯与埃及近一个世纪争霸战争的结束;
这个条约是用牺牲小民族叙利亚的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
《赫梯法典》
赫梯新王国时期编纂的法律
公元前15-前13世纪
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两块泥板上,共两表,内容反映了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商品货币关系等多方面,是研究赫梯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灭亡
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王国被肢解;
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腓尼基
概况
腓尼基是如今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主要城市国家有推罗和西顿
公元前20世纪中叶,腓尼基诸城市处于埃及和赫梯统治之下,后又遭到海上民族的入侵
公元前10世纪左右,一度复兴
公元前8世纪,遭到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入侵
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被波斯帝国兼并
政治与经济
政治制度发展不平衡
腓尼基人是以经商入主的民族,建立了很多商业据点和殖民城市,最著名的是北非法人迦太基。腓尼基与其殖民城市保持商业关系,而没有隶属关系
腓尼基字母文字
以色列
兴起
希伯来人祖先亚伯拉罕在公元前2000年率部从两河流域到巴勒斯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一部分希伯来人在亚伯拉罕之孙时代来到埃及,后埃及统治者对他们实行残暴统治。在摩西的率领下,他们走出埃及,回到巴勒斯坦,与居住在这里的迦南人争夺地盘,后一部分迦南人与之融合,一部分敌对,关系紧张。
士师时代
以色列犹太史上的部落联盟时代
统一王国时代
扫罗→大卫→所罗门
南北分治时期的犹太和以色列
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
北方 以色列王国(都撒玛利亚) 存在近200年消失
南方 犹太王国(都耶路撒冷)不同国家相继征服 尼布甲尼撒二世“巴比伦之囚”
衰亡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灭亡犹太王国
公元135年,犹太人反罗马起义遭镇压,被逐出巴勒斯坦,流散世界各地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兴起
公元前6世纪中叶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
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创建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553年,开始反抗米底的统治
公元前550年,灭米底王国
公元前546年,波斯人灭吕底亚王国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二世率军征服新巴比伦王国
居鲁士二世死后,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在埃及建立第27王朝
高墨达暴动
米底人反抗波斯统治的一次暴动
《贝希斯敦铭文》
大流士改革
背景
大流士一世使印度称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武力征服矛盾尖锐
波斯统治阶级年轻、国家机器薄弱
大流士为巩固帝国统治和加强个人专制实行改革
内容
加强王权,确定君主专制政体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管理
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
统一铸币制度
在全国建立驿站制度
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意义
虽未能消除帝国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被统治的各地区人民的反抗
但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依据,加强帝国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两百年之久
经济上,修驿道、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客观上促进帝国内部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衰亡及原因
武力征服地区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
希波战争惨重失败
被征服地区人民起义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征服
波斯帝国在古代文明中的作用
打破西亚北非独立发展进程
为以后地中海区域亚力山大帝国及其后继者罗马帝国的统治打下基础
形成独特的希腊化文明
地中海文明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西亚文字与宗教
文字
楔形文字 亚述学
腓尼基字母
宗教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
以色列犹太教 《圣经》
文学
《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尔神话)
《罗摩衍那》(印度神话)
《伊利亚特》、《奥德赛》(希腊神话)
《摩柯婆罗多》(印度神话)该书成书历时八百年
《埃涅阿斯纪》(古罗马史诗)
建筑
塔庙是苏美尔建筑典型代表,最著名的是乌尔大塔庙
亚述时出现巨大的王宫建筑
古代埃及
自然地理环境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 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于此
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自然屏障
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河渠交织,至今都是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信来世,修建金字塔
前王朝时期(公元前4500--前3100年)
新石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巴达里文化、涅伽达文化Ⅰ、涅伽达文化Ⅱ
巴达里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涅伽达文化Ⅰ
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
涅伽达文化Ⅱ
文字发明,是埃及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早王朝时期(公元前3100--前2686年)
第1-2王朝
曼涅托记载,古代埃及国王美尼斯创建第一王朝,但未发现与之相关文物,不少埃及学家将美尼斯和纳尔迈视为一人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关于他的文物《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权杖头》出土于此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前2181年)
建立
第3-6王朝 建都孟菲斯 金字塔时期
王权加强
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已经出现,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宣扬王权神授,拉神为最高神,第五王朝时国王被尊称为“太阳神拉之子”
衰落
阶级矛盾激化,王权依赖神权和地方贵族
第六王朝国王培比二世是矛盾到达极点
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前2040年)
第7-10王朝 古埃及历史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之间100余年动荡时期
经过第7、8王朝,埃及形成两个中心
中部埃及的赫拉克列奥波里
南方的底比斯
双方长期斗争,最后胜利归于底比斯统治者孟图霍特普二世,统一埃及,定都底比斯,此后埃及进入中王国时期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前1786年)
建立
第11-12王朝 崇拜阿蒙神
涅杰斯兴起并活跃(中小奴隶主阶层)
王权与地方贵族斗争
中王国时期的征服
第12王朝时期开始向外征服
最大的征服者是辛努塞尔特三世,是中王国时期埃及南方边界的确定者
除掠夺土地、人口之外,主要是掠夺西奈的铜矿和努比亚的金矿
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786--前1567年)
第13-17王朝
第13王朝在南方底比斯
第14王朝在三角洲的西北部
同时并存
第15、16王朝是外来的希克索斯人建立
第13王朝之后在底比斯又建立第17王朝
第17王朝国王卡美斯领导的反希克索斯人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其弟雅赫摩斯赶走希克索斯人,建立第十八王朝,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
《伊普味陈辞》反映第二中间期的贫民奴隶大起义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
第18-20王朝 最为繁荣时期,地跨西亚、北非两大洲的大帝国
帝国扩张
雅赫摩斯赶走希克索斯人,开始向外扩张
阿蒙霍特普一世南征努比亚到达第二瀑布附近,又对西方利比亚用兵
图特摩斯一世将埃及南部边界推到尼罗河第三瀑布
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埃及帝国征服完成 米格都战役
征服战争的影响双重性
帝国版图扩大,财富和劳动力涌入埃及,促进埃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战争加速国内阶级分化,加剧阶级矛盾,造成埃及与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尖锐
统治
中央:君主专制更加强化
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国王开始使用“法老”称号
国王之下是宰相
地方:仍以诺姆为单位,但诺尔玛赫的权力大不如前
军队:新兵种--战车兵
被征服地区:一方面派总督管理;另一方面,利用土著王公贵族进行统治
埃赫那吞改革
背景
第18王朝中期,神庙祭祀集团插手王室内部王权争夺斗争,其政治实力逐渐威胁到王权
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时期,法老和神庙祭祀集团的矛盾相当尖锐
内容
取消对阿蒙神及其它一切神的崇拜而只崇拜阿吞神
没收阿蒙神庙及其它神庙的财产,转交给阿吞神庙
铲除一切建筑上阿蒙字样
首都从底比斯迁至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取名“埃赫那吞”),以摆脱阿蒙祭祀集团的影响
将自己改名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
提拔一些出身中下层的人(涅木虎)担任高级官吏,以实施和推进改革
结局
遭到神庙祭祀集团和贵族的强烈反抗
埃赫那吞死后,继任者图坦卡蒙放弃改革,恢复阿蒙神的信仰,发还阿蒙神庙被没收的财产,首都迁回底比斯
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
影响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一神教”思想
在当时一段时间内打击了阿蒙神庙祭祀集团的保守势力,加强了王权,提高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地位,促进社会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发展
埃及与赫梯争霸
公元前14世纪至13世纪初期发生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
决定性战役是在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穆瓦塔鲁统治时期进行的
公元前1300年,卡迭什战役
赫梯新王哈吐什里三世与拉美西斯二世签订《银板和约》
新王国衰落
新王国经历埃赫那吞改革、与赫梯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争霸战争、,经过海上民族入侵之后,实力已被削弱,国内外矛盾十分尖锐
公元前1085年,阿蒙神祭祀赫利霍尔篡夺王位,埃及进入后王朝时期
后王朝时期(公元前1085--前332年)
第21-31王朝
第24王朝法老波克霍利斯改革
内容
禁止本利之和超过本金双倍,即利息不能超过本金
债券人只能索取债务人的财产作为抵偿,而不能占有债务人的人身,因为财产属于个人,而公民人身属于国家,国家需要他们服役
意义
废除债务奴役制,在埃及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波斯统治时期
第27-31王朝
公元前252年,波斯帝国征服埃及,建立第27王朝
公元前404年,埃及摆脱波斯控制,先后建立28、29、30王朝
公元前341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实行第二次统治,称第31王朝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结束了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
古代埃及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宗教崇拜
早王朝时期:鹰神荷鲁斯
古王国时期:起初是鹰神荷鲁斯,后来是太阳神拉
中王国时期:阿蒙神和拉神合称“阿蒙——拉神”,是埃及最高神;同时农业神和冥世神奥西里斯在全国受到崇拜
新王国时期:阿蒙神 埃赫那吞改革时期阿吞神是全国唯一的神
墓葬习俗
涅伽达文化Ⅱ时期
出现“画墓”
早王朝时期 出现国王和贵族修建的“马斯塔巴墓”
古王国时期 金字塔 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设计师为海米昂
新王国时期 出现“岩墓”
金字塔铭文
出现于第五王朝乌纳斯的金字塔,后在第六王朝许多金字塔中也有所发现
祝福国王沿着金字塔的阶梯通向天国,确保过往的复活再生
木乃伊
古埃及文化
象形文字 商博良 罗塞塔碑
文学
短篇小说 《两兄弟的故事》、《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
诗歌 《打谷歌》、《搬谷歌》
战纪 《图特摩斯三世记》
教谕 《伊普味陈辞》
科学
历法上使用太阴历,古埃及人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共12月360天
医学上用动植物和矿物成分制作药剂,制造木乃伊
数学上,代数能解一次方程,计算主要图形的面积
纸草纸
建筑
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和新王国时期的神庙
胡夫金字塔
卡纳克神庙
艺术
雕塑狮身人面像
绘画《纸草丛中的猫》
医学
木乃伊
解剖学
常见的内外科疾病已有相应的医疗手段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
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发现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印度是从公元前1000年后期开始的,吠陀时代1922年考古学者在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旁遮普地区发现哈拉巴文化遗址,印度河上古文明才为人所知。
主要成就
公元前2500--前1750年
出现铜器和青铜器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
出现纺锤、纺轮和染缸
印度河流域出现计量工具
商业贸易范围不局限于本地区,扩大到两河流域
出现了城市
出现文字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
吠陀文明
公元前1500--前600年,古代印度氏族制解体和国家形成的时期
早期吠陀时代
出现私有制和阶级萌芽,社会处于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时期
后期吠陀时代
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瓦尔那制度
《吠陀》
《奥义书》
《梨俱吠陀》
婆罗门教
吠陀经为主要经典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鼎盛,公元前4世纪以后,佛教和耆那教发展而衰落
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结合印度民间信仰,经商羯罗改革,发展为印度教
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
种姓制度
瓦尔那制
这一制度产生于雅利安人入侵次大陆之初,随着雅利安人社会的分化,雅利安人内部出现了三个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原来当地居民为首陀罗,从而萌芽为四个瓦尔那
后期吠舍时代,瓦尔那制正式形成
婆罗门教典籍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及义务
婆罗门 担任祭祀
刹帝利 基本职业是武士(包括国王)
吠舍 平民(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首陀罗 从事各种低贱职业
瓦尔那制出现以后,个人地位高低取决于家庭出身和职业世袭,各种姓之间不得通婚。
瓦尔那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阇提制度
四种姓之外还有阇提,即按世袭职业划分的排他性的等级或身份集团
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众多种姓
种姓制度特征
各种姓社会等级世袭,地位固定不变
各种姓职业固定不变,世代相传
实行种姓内婚制
各种姓宗教地位不平等
各种姓有自己的“法”即道德准则
古代印度
列国时代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
列国时代大约有16个国家,居萨罗和摩揭陀是强国,后摩揭陀征服居萨罗,统一北印度,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基础
列国时代宗教
反婆罗门教思潮兴起
顺世论派
古代印度唯物主义哲学学派
否定种姓制度,认为人生来平等
阿什斐伽派
完全彻底的宿命论派
人的历程完全是由宿命决定的
进步性在于否定了善恶有报的说教,但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
耆那教
公元前6世纪兴起,创始人筏驮摩那
基本教义是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和苦行主义
奉持“三宝” 即正信、正知、正行
公元前3世纪初,耆那教徒在华氏城举行第一次大结集
早期佛教
兴起
早期佛教兴起于列国时代早期
战争频繁以及商品货币经济发展,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尖锐
这种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各种新的思潮,很多都具有反婆罗门的倾向
佛教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成为释迦摩尼
公元前6世纪创立到公元前273年阿育王将其定为国教,此时成为早期佛教或原始佛教
释迦摩尼死后,佛教继续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教义
四谛
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古代印度
孔雀帝国
建立与衰落
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月护王)攻占华氏城,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
阿育王时期,孔雀帝国疆域极盛
公元前1187年,孔雀王朝末代国王布利哈德罗陀为其部将所杀,孔雀王朝统治结束
孔雀王朝基本奠定印度的疆域,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政治制度
孔雀帝国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的君主专制帝国
国王是国家最高主宰,集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维护统治
官员:地方长官——主修河渠、丈量土地、征收赋税
城市长官——主管手工业、市场交易、商品检查
军事长官——主管后勤辎重、步兵、骑兵、战车兵等
中央还有大臣掌管各类事务,大臣会议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阿育王时,奉佛教为国教
孔雀帝国分若干省,设总督统辖。
省下是村、社,由村长管理
靠近都城的省份由国王直接管辖,边远地区由王子统治
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查和监督
阿育王宣扬圣法
在国家行政、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中实行非暴力和宽容的原则。
这一原则包括:慈悲为怀,对众生一视同仁予以尊重;放弃战争征服;对所有宗教宽容;人道地对待奴隶等
阿育王的圣法是一种宗教政策,同时也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国策
佛教传播
佛教分裂
释迦摩尼涅槃后,佛教内部针对佛教教义和戒律解释等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
公元前376年,佛教徒在吠舍厘城举行了第二次大集结
集结大会上,佛教分裂成“大众部”和“上座部”
公元1世纪
“大众部”演变出了大乘佛教
主张神化释迦摩尼,自修成佛和普度众生并存
“上座部”被他们称作小乘
主张释迦摩尼只是教主,并不是神,只求自修解脱
大乘佛教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