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的重点内容
编辑于2020-10-26 08:43:02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护理
概述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道
上呼吸道
鼻:对吸入气体有加温湿化和净化作用,可将空气加温至37摄氏度,并达到95%的相对湿度
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路,吞咽时会厌软骨将喉关闭,对防止食物及口腔分泌物误入呼吸道起重要作用
喉:是发声的主要器官,由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等构成,环甲膜连接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是喉梗阻时进行环甲膜穿刺的部位
环状软骨
下呼吸道:气管在隆凸处(相当于胸骨角处)分为左右两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器官较左主支气管粗、短而陡直,因此异物及吸入性病变如肺脓肿多发生在右侧
气道结构特点
1、气流在运行过程中流速逐渐减慢,气体在肺泡内的分布基本均匀
2、混于气体中的微粒沉积于气道粘膜,而不易进入肺泡
3、临床上将吸气状态下直径小于两毫米的细支气管称为小气道,小气道管腔纤细,管壁菲薄,无软骨支撑而易扭曲陷闭,在发生炎症时,小气道容易因痉挛和粘液阻塞导致通气障碍
肺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每个肺泡上有1到2个肺泡孔,在平静状态下,只有1/20的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上皮细胞
肺泡巨噬细胞
肺间质
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
1、胸膜腔是由胸膜围成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
2、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3、壁层胸膜分布有感觉神经末梢,胸部疼痛是由壁层胸膜发生病变或受刺激引起
4、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人为负压
肺的呼吸功能
1、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正常成人潮气量为400到500毫升,呼吸频率为16到20次/分)
2、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有效通气量
3、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通过呼吸膜以弥散方式进行的气体交换,其影响因素有: ①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 ②气体的弥散功能 ③通气/血流比例 ④呼吸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气道的防御作用
物理防御
生物防御
神经防御
气道—肺泡的防御作用
肺泡的防御作用
呼吸的调节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
呼吸的化学性调节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氢离子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正确留取痰标本
1、留取痰标本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
2、采集来自下呼吸道的分泌物
3、病人晨起后首先以清水漱口数次,之后用力咳出深部第一口痰
4、痰液留于加盖的无菌容器中,送检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小时
咳嗽与咳痰
咳嗽的时间及规律
突发性咳嗽:吸入刺激性气体或异物
发作性咳嗽:百日咳、支气管内膜结核、咳嗽变异性哮喘
长期慢性咳嗽:慢支、支扩、肺脓肿、肺结核
夜间咳嗽:左心衰、肺结核
咳嗽的音色
犬吠样:会咽、喉部疾患或异物吸入
金属音: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支气管肺癌压迫气管
嘶哑性咳嗽:喉炎、喉结核、喉癌、喉返神经麻痹
痰液的颜色
黄绿色脓痰:感染
红色或红棕色痰:肺结核,肺癌,肺梗死出血时因痰中含血液或血红蛋白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
红褐色或巧克力色痰:阿米巴肺脓肿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砖红色胶冻样痰:克雷伯杆菌肺炎
痰液恶臭味是厌氧菌感染的特征,常见于肺脓肿(分层痰)
一般将24小时痰量超过100毫升定为大量痰
促进有效排痰:p24——p25
肺源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其发生与大气道的狭窄和梗阻有关,重者病人可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呼气性呼吸困难,其发生于小气道病变有关
混合性呼吸困难
咯血
咯血的量
痰中带血
小量咯血:每天少于100毫升
中等量咯血:每天100到500毫升
大量咯血:每天大于500毫升或一次大于300毫升
窒息是咯血直接致死的主要原因
窒息发生时病人的表现
1、咯血突然减少或终止
2、表情紧张或惊恐
3、大汗淋漓,两手乱动或手指头示意空气吸不进来
4、出现发绀、呼吸音减弱,全身抽搐,甚至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80%),少数由细菌引起
普通感冒经5到7天后痊愈
肺炎
病因与分类
按病因分类
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肺炎):以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占肺炎的80%
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
病毒性肺炎
真菌性肺炎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按患病环境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也称医院外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乃是最主要的病原体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指病人在入院时即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误吸口咽部定植菌是HAP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的是肺炎克雷伯杆菌
按解剖分类
大叶性肺炎:病原体先在肺泡引起炎症
小叶性肺炎:病变起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继而累及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间质性肺炎:是以肺间质(肺泡表面的血管、神经等)为主的炎症
症状与体征
视诊:患侧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语颤增强
叩诊:浊音或实音
听诊:肺泡呼吸减弱,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性啰音
治疗要点:抗感染+对症+支持+处理并发症
护理措施
鼓励病人多饮水,饮水量大于1500毫升,以保证足够入量并有利于稀释痰液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
精神及意识状态
皮肤、黏膜
出入量
辅助检查
感染性休克抢救配合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备好物品,积极配合抢救
病人取中凹卧位头,胸部抬高约20度,下肢抬高约30度,以利于呼吸和静脉血回流
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补液以维持有效血容量
呼吸系统常见的诊疗技术及护理 P12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为特征
氧合指数正常值为400~500mmHg,ARDS是≤300mmHg
呼吸衰竭
换气障碍——Ⅰ型呼衰——缺氧
通气障碍——Ⅱ型呼衰——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最早出现的症状
发绀:缺氧的典型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pH可正常或降低,即为呼衰
Ⅰ型:PaO2,<60mmHg
Ⅱ型:PaO2<60mmHg,PaCO2>50mmHg
治疗要点(呼衰的处理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氧疗
Ⅰ型呼衰给予较高浓度(>35%)吸氧
Ⅱ型呼衰给予较低浓度(<35%)吸氧
在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SpO2达到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
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呼吸兴奋药的使用原则)
1、必须在保持气道通畅的前提下使用
2、主要用于以中枢抑制为主所致的呼衰
3、不宜用于以换气障碍为主所致的呼衰
4、常用药物有:尼可刹米、洛贝林
病因治疗:感染是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常见诱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阻)
临床表现
症状
1、慢性咳嗽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带血丝,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的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或胸闷
体征
视诊有桶状胸,有些病人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
触诊语颤减弱
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期延长,部分病人可闻及湿罗音和(或)干啰音
COPD病程分期
急性加重期(脓性痰+发热)
稳定期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持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压药后FEV1/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必备条件
治疗要点:体弱及痰多者,不应使用强镇咳药,如可待因
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和依据
气体交换受损
氧疗法: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每天吸氧时间>15h
呼吸功能锻炼
缩唇呼吸
1、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
2、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
膈式或腹式呼吸
1、膈肌以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凸出
2、呼气时经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
3、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健康指导
疾病预防指导:应对吸烟者采取多种宣教措施劝导戒烟
饮食指导
1、进食足够热量和蛋白质的饮食
2、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如汽水、啤酒、豆类、马铃薯和胡萝卜等
3、避免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热量饮食(少食含糖食物)
慢性支气管炎(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吸烟: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
2、感染因素: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
1、咳嗽
2、咳痰
3、喘息或气急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高反应性,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主导地位)
3、IgE——肥大细胞——组胺
4、神经调节机制: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临床表现
症状
1、典型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吸性呼吸困难
2、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
3、青少年的哮踹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称为运动性哮踹(春季好发)
体征
1、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
2、呼吸音延长
3、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时,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消失,表现为“沉默肺”,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测:FEV1/FVC<70%或FEV1低于正常预计值的80%为判断气流受限的最重要指标
2、支气管激发试验(BPT):适用于轻型哮喘患者或非哮喘发作期的患者
3、支气管舒张试验(BDT):用以测定气道的可逆性改变。(与COPD作鉴别)
治疗要点
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
1、吸入药物:倍氯米松、布地奈德
2、口服给药:泼尼松、泼尼松龙
3、静脉给药:严重哮喘发作时,经静脉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每天100~400mg)或甲泼尼龙(每天80~160mg)
短效β2受体阻断药(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吸入给药
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肺部慢性传染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抗酸性
2、生长缓慢(一半需培养四周才形成1mm左右的菌落)
3、抵抗力强 ①对干燥、酸、碱、冷有较强的抵抗力 ②在烈日下暴晒2~7h可被杀死 ③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有明显杀菌作用 ④煮沸5分钟即可被杀死 ⑤将痰吐在纸上直接焚烧是最简易的灭菌方法
4、菌体结构复杂
5、具有耐药性
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
1、发热最常见,多为长期午后低热
2、盗汗和体重减轻等全身毒性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症状,多为干咳或可少量白色黏液痰
2、咯血
3、胸痛:炎症波及壁层胸膜可引起胸痛
4、呼吸困难
体征
1、坏死时可有肺实变体征
2、肺结核胸膜炎早期可有局限性胸膜摩嚓音
3、支气管结核可有局限性哮鸣音
并发症:自发性气胸、脓气胸、支气管扩张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办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常规首选办法
结核菌素试验(PPD)
1、通常取0.1ml结核菌素在左前臂屈侧做皮内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2、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泡、坏死或淋巴管炎为强阳性(+++)
3、阳性结果仅表示曾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不一定患有结核病
4、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提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还见于初染结核菌2~8周内,机体变态反应尚未充分建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时
5、如严重营养不良、重症结核、肿瘤、HIV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结核菌素反应可暂时消失,待病情好转后结核菌素试验又会转为阳性反应
结核菌素分类和诊断要点
原发型肺结核
1、多见于少年儿童及边远山区、农村初进城市的成人
2、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状阴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和肿大的淋巴结)
血型播散型肺结核(最严重的肺结核)
1、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
2、X线显示双肺满布粟粒状阴影
继发性肺结核: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易反复
治疗要点
肺结核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的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
常见的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和依据
知识缺乏:缺乏结核病治疗的相关知识
正确留取痰标本
1、初诊病人应留取三份痰标本(即时痰、清晨痰和夜间痰)
2、夜间无痰者,应留取清晨痰后2~3h再留取一份
3、复诊病人每次送检2份痰液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建议每天蛋白质摄入1.5~2.0g/kg
健康指导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1、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降低肺结核传播
2、痰液吐在纸巾内焚烧处理
3、餐具煮沸消毒或消毒液浸泡消毒
4、衣物、寝具、书籍等污物可在烈日下暴晒6h进行杀菌
保护易感人群
肺炎链球菌肺炎
症状
1、发病前常有淋雨、受凉、醉酒、疲劳、病毒感染和生活在拥挤环境等诱因
2、以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全身肌肉酸痛为特征
3、病人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达39到40℃,呈稽留热
4、可伴患侧胸痛并放射至肩部或腹部
5、24至48小时后可呈铁锈色痰,与肺泡内浆液渗出和红细胞,白细胞渗出有关
体征(同肺炎体征)
1、病人呈急性病容,鼻翼煽动,面颊绯红,口角和鼻周有单纯疱疹,严重者可有发绀、心律不齐、心动过速
2、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
3、叩诊音稍浊
4、听诊可有呼吸音减弱及胸膜摩擦音
5、肺实变期有典型实变体征;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
治疗要点
1、抗感染治疗:首选青霉素G,疗程一般为5到7天,或退热后三天停药,或由静脉用药改为口服维持数日
2、饮食补充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多饮水(2500~3000ml),入量不足者给予静脉补液
心三联:利多卡因+阿托品+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呼二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