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哲学史(精简版)
西方哲学史“思维导图”,以“邓晓芒、赵林”著的为主。时间阶段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为止。里面包括主要人物,更重要的是各位哲学家的思想囊括其中了(注意:有两个页面,在下面分为“精简版1和精简版2”,不要错过了。)
编辑于2022-07-09 15:47:09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书中,你能感受到两人运用语言的精炼、犀利以及对自己的反思。你能感受到相等阶级的她们,由于时代、父母不同,在“女性主义”、“男人”的态度上也不同。比如“凉美”反复的在追寻一个答案“为何‘鹤子’对男人不感到绝望”;而“鹤子”则好奇“凉美”工作的选择、以及对她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感觉被卡住的时候: 也许是不太顺利的职场生涯,让你想去更多地自我实现? 也许是阴霾笼罩的原生家庭,让你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 也许是不堪回首的情感经历,让你渴望彻底走出? 也许是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让你无法如愿前行?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智也会亦步亦趋。怎么办?唯有心智觉醒,提升、拓展、延伸心智的维度,方能破局。 人生破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如何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 要从何入手,才能落实到当下? 本书融合东西方哲学、心理学、教练的科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成人发展理论、天赋优势理论等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助你从高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实现心智升维。
《玩透小红书 ——素人博主从0到1实战手册》是人人可复制的小红书运营指南,主要介绍普通人如何从0开始做小红书博主、如何在小红书上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从而实现“涨粉”、变现。本书的内容包括账号定位、高效“涨粉”的方法、内容创作、变现、精细化运营、创作心法等,有丰富的案例、实用的工具模板、实操的干货。本书手把手教你从0到1做一个能持续变现的小红书账号。即使你是毫无经验的新手,也能看得懂、拿来即用。
西方哲学史(精简版1)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一、 早期希腊哲学
1. 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
1. 泰勒斯(鼎盛期约公元前585年·哲学之父)——水本原说
2. 阿那克西曼德(鼎盛期约公元前570年)——“无定形”说
3. 阿那克西美尼(鼎盛期约公元前546年)——气本原说
2. 毕达哥拉斯(鼎盛期约公元前531年)“形而上学的倾向”
(1) 数本原说
(2) 和谐观
(3) 形成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形式
3. 赫拉克利特(鼎盛期约公元前504-前501年)“自然哲学”
(1) 火本原说
(2) 逻各斯
(3) 辩证法(古代辩证法的重要奠基人)
4. 爱利亚学派“形而上学”
1. 克塞诺芬尼(鼎盛期约公元前540年)
(1) 批判了神话世界观
(2) 理神论
(3) 第一次运用归谬法
2. 巴门尼德(鼎盛期约公元前500年)
(1) 存在与非存在——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关于“存在”的学问就被称为本体论
(2) 真理与意见
(3) 宇宙论
3. 芝诺(鼎盛期约公元前468年)
(1) 否定运动的论证(二分法、阿喀琉斯、飞箭不动、运动场)
(2) 否定多的论证(大小的论证、数的论证、地点的论证、谷粒的论证)
4. 麦里梭(鼎盛期约公元前441年)——对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进行了逻辑论证
二、 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 智者派“相对真理”
1. 普罗泰戈拉(约前490-前421年)
(1) 相对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
(2) 社会生成论——后世社会契约论的先驱
2. 高尔吉亚(约前485年-前380年)——从逻辑上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二、 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 恩培多克勒(约前492-前432年)
(1) 四根说
(2) 爱恨说
(3) 论感觉——流射说
2. 阿那克萨戈拉(约前500-前428年)
(1) 种子说
(2) 心灵/努斯
3. 留基波(鼎盛年约前440-前430年)——原子论的思想据说是由留基波首先提出来的
4. 德谟克里特(约前460-前370年)
(1) 本体论——原子与虚空
(2) 认识论——影像说
三、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1.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本原——”事物自身“)
美德即知识
辩证法
神学目的论——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最初雏形
2. 柏拉图
(1) 理念论
(2) 本体论——两个世界:善的理念与神创世界(日喻)
(3) 认识论——回忆说(洞喻、线喻·)
(4) 辩证法(通种论)
(5) 理想国
四、 小苏格拉底学派
1. 麦加拉派:善即存在
2. 昔勒尼派:善即快乐
3. 昔尼克派/犬儒派:善即节欲
五、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
1. 第一哲学及存在论——实体学说
2. 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3. 目的论——潜能与现实
4. 认识论——“蜡块说”
5. 方法论——逻辑学(传统形式逻辑的奠基人)
6. 伦理学
三、 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 伊比鸠鲁学派(伊比鸠鲁“前341-前270年”)
1. 本体论——物理学
2. 认识论——感觉主义
3. 伦理学——“快乐论”
4. 社会契约论
二、 斯多葛学派
1. 早期斯多葛学派
(1) 逻辑学(辩证法、修辞学)
(2) 认识论——什么是真理的标准
(3) 自然哲学\物理学——所有事物和人都处在逻各斯或者神的支配之下
(4) 伦理学——美德就是幸福
2. 晚期斯多葛学派
1. 塞涅卡(前4-公元65年)——顺应自然,服从命运·强化了斯多葛学派中的禁欲主义倾向
2. 爱比克泰德(55-135年)——改变面对不幸的观点和态度
3. 马可·奥勒留(121-180年)——服从命运、安于现状
三、 怀疑主义
1. 早期怀疑主义
爱利斯城邦的皮浪(约前360-前270年)——不作任何决定,悬置判断
2. 晚期怀疑主义
(1) 代表人物——埃奈西德谟、阿格里帕、塞克斯都•恩披里克
(2) 将早期怀疑主义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和理论化、系统化
四、 新柏拉图主义
1. 普罗提诺(204-270年)——太一、流溢、努斯、灵魂
2. 波菲利(233-304年)——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
B. 中世纪基督哲学
一、 教父哲学(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奥古斯丁(354-430年)
本体论——上帝创世说
人性论——善恶观(“原罪”与“救赎”)
生活态度——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
认识论——光照说
上帝存在的证明
二、 经院哲学(本体论——实在论·唯名论)
安瑟尔谟(1033-1109年·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信仰寻求理解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实在论与唯名论
唯名论
最初的唯名论者
贝伦伽尔(1010-1088)——最初的唯名论倾向
洛色林(约1050-1125)——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
阿伯拉尔(1079-1142)
理解导致信仰
概念论
实在论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
形式与质料(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进行发展)
内因(形式因和质料因)
形式分为“实体形式”和“偶性形式”
质料分为“原初质料”和“第二性质料”
外因(目的因和动力因)
动力因分为“第一因”即上帝和“第二性原因”
目的因分为终极目的(第一因的目的即上帝),和非终极性目的(第二性原因的目的)
灵魂学说
共相问题——温和的实在论
认识论
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罗吉尔·培根(1214—1292年)
“四障碍说”
认识的两种方法(推理、经验)
共相问题——反对共相实体化的实在论
约翰·邓斯·司各脱(1265—1308年)
意志主义——上帝的本质就是自由意志
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
哲学与神学区分开
形式与质料——物质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
认识论——表现出经验论
共相问题——“唯名论观点”
威廉·奥卡姆((1285—1349))
“神秘主义”——意志主义
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共相问题——温和唯名论
C. 16-18世纪西欧哲学(上)“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
一、 经验论
一、 早期经验论
1.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
(1) 认识论——四假象
(2) 方法论——科学归纳法
(3) 本体论——朴素唯物主义
2. 霍布斯(1588-1679)
(1) 明确地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找目的与对象
(2) 机械论和功能主义——把培根创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系统化
(3) 实体与偶性
(4) 认识论——感觉与推理
(5) 政治学说——公民哲学(利维坦)
3. 洛克(1632-1704)
(1) 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2) 观念的两种来源——白板说(感觉和反省)
(3) 两种观念
1||| 简单观念(通过感觉和反省所得到)
两种性质(第一性质、第二性质)
2||| 复杂观念(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
I. 样式
II. 实体
两种实体(物质实体、精神实体)
III. 关系
(4) 两种本质
1||| 相称的观念(简单观念、复杂观念中的“样式”和“关系”)
2||| 不相称的观念(“实体观念”)
(5) 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
(6) 社会政治思想
二、 晚期经验论
1. 贝克莱(1684-1753)
(1) 认识论——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存在就是被感知“
1||| 视觉与触觉
(2) 本体论——精神实体
1||| 无限的精神实体是上帝
2||| 有限的精神实体是个别的心灵,或“自我”
(3) 主观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主义者——实物观念化→观念客观化
2. 休谟(1711-1776)
(1) 认识论
1||| 心灵的内容——知觉
心灵的内涵全部都可以被归结为由感官和经验所给予我们的材料
I. 印象
i. 感觉印象
ii. 反省印象
II. 观念——三类联想性质
i. 相似
ii. 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接近
iii. 原因和结果
2||| 怀疑论
I. 对实体的怀疑——除了印象与观念外别无他物
II. 对“因果”的怀疑——“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会合“,不是”联系“
III. 两种知识
“关于观念的知识”——“必然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
“关于事实的知识”——“或然的知识”——知识的唯一基础
IV. 怀疑”神学“——无法推论一切事物的”最后原因“
(2) 经验论的死胡同——经验论的最纯粹、和最彻底形式,也是”本体论“的失陷
西方哲学史(精简版2)
C.16-18世纪西欧哲学
二、唯理论
1. 笛卡尔(1596-1650)
(1) 论证的起点——普遍怀疑——形而上学的三原理
1||| “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我思故我在”
2||| 不完满的“我”需要依靠一个“完满”——上帝存在证明
3||| 确信上帝的实在性和完满性——外部事物存在
(2) 方法论——理性演绎法
1||| “直观”既不是感性直观也不是神秘的直觉,而是“理智直观”
2||| “演绎”是从已确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
(3) 观念的三个来源
1||| 天赋观念——获得真理性知识的来源和前提——唯理论(认识论)
2||| 由感觉提供的观念(不可靠观念)
3||| 关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东西的虚假观念
(4) 实体
1||| 绝对实体——上帝
2||| 相对实体——构成“人”的“心”与“物”——心物二元论(本体论)
I. 物质实体(广延)
II. 精神实体(思维)
(5) “心”“物”如何联合——身心交感说
(6) 物理学——以物质实体为研究对象——机械唯物主义
2. 伽桑狄(1592-1655) ——在哲学上以对笛卡尔的批判而著称(“六组反驳”)
3. 马勒伯朗士(1638-1715) ——提出“偶因论”解决笛卡尔二元论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笛卡尔学说的捍卫者。
4. 斯宾诺莎(1632-1677)
(1) 对笛卡尔认识论进行批判——进一步系统化“唯理论”
(2) 本体论——一元论(泛神论)
1||| 三个基本概念——实体、属性与样式
2||| 身心平行论
(3) 知识分类
1||| 想象或意见
2||| 理性知识(推理)
3||| 直观——仅根据“真观念”推演整个知识系统——唯理论(认识论)
(4) 真理的标准——符合论(认识论)
(5) 人性论
1||| 伦理学——人的自由和解放
2||| 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民主共和国
5. 莱布尼茨(1646-1716)
(1) 本体论——单子论
1||| 单子的特点
2||| 单子的“前定和谐”
(2) 认识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1||| 真理分类
I. 推理的真理(必然真理)
II. 事实的真理(偶然真理)
(3) 方法论——理性运用基于两大逻辑原则
1||| 矛盾原则
2||| 充分理由原则
(4) 神正论——“最好世界”理论——恶的存在是为了体现“善”
(5) 莱布尼茨—沃尔夫——对“莱布尼茨”理论的系统化、刻板化——理智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三、18世纪法国哲学(启蒙哲学)——人与自然关系
一、 自然神论者——自然人化
伏尔泰(1694-1778)
本体论——理神论——“合理的上帝”
政体学说——自由学说
孟德斯鸠(1689-1755)
泛法论
自然法
人为法
政体学说
三种政体与三权分立
“地理环境决定论”
卢梭(1712-1778)
自然和文明的对立——文明对人类的“异化”——对文明的排斥
人性论——良心论
感性的、个人主义的倾向
历史辩证法的因素
政体学说——社会契约论——公意和众意
二、 法国唯物主义者——使人自然化(无神论倾向)
狄德罗(1713-1784)
无神论的自然系统
唯物论的认识论
拉美特利(1709-1751)
人的自然化——人是机器
人性论——利己主义
爱尔维修(1715-1771)
肉体感受性
利益和自爱
教育万能
霍尔巴赫(1723-1789)
自然的物质定义
机械唯物论
功利主义伦理学及其困境
对宗教的批判
D.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康德(1724-1804)
哲学思想形成过程
前批判时期——星云假说
批判时期(由休谟的怀疑论打断了康德最初的理论)
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哥白尼式的革命”
自在之物和现象
道德律和至善
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批判哲学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人的认识能力)
总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分解为四个问题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
回答
一、二、三→先验要素论
第一个→先验感性论
先天直观形式“感性”
先天”是指“逻辑上在先”,“先验的”特指这样一种知识,它们虽然逻辑上先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但它们正是有关经验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知识(“先天”只管形式正确,不管内容;“先验”涉及内容)
空间和时间形式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等杂多材料(如色、声、香、味、冷、硬等等
二、三→先验逻辑论
第二个→先验分析论
感性往高处提升为“知性”
“感性”提升为“知性”的路径:先验范畴→先验演绎(统觉),其中加入“判断力”为中间环节
第三个→先验辩证论
“知性”往高处提升为“理性”
三种理念:主观的“灵魂”;客观的“宇宙”;主客观统一的“上帝”
在”经验“内求知→不断接近真理,无法真正到达
超出”经验“求知→形成三种”幻相
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
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理性神学对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
第四个→先验方法论(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纯粹理性的训练
纯粹理性的法规
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意志能力)
道德问题提出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纯粹实践理性高于一般实践理性
道德律(绝对命令)
作为“自然律”的道德律
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
自由
先验自由与实践的自由
自由的任意与自由意志
自由范畴表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情感能力)
"人类情感能力"——缓和了前两个批判之间的对立
情感能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批判
美——四大契机两大原则,两种认识能力
崇高
想象力与理性的协调
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艺术
天才
艺术美与自然美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从”无机界“到”人“推论——有机体→自然目的系统→道德目的论(终极目的)
费希特(1762-1814)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抛弃自在之物
发扬主体能动性
纯粹的”自我“行动者
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知识学
基本原理——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合一——三条原理
第一原理:自我设定自己本身。这是正题,属于实在性范畴。
第二原理:自我设定非我。这是反题,属于否定性范畴。
第三原理:自我在自身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这是合题,属于根据性范畴。
理论知识的基础——自我与非我的关系
实践知识的基础——自由的超越性
历史哲学和法哲学
历史进步的五个阶段
自由权利的演绎
国家学说
谢林(1775-1854)
对费希特的批判——导致”唯我论“,不能解释真理和谬误
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自然哲学——理智的规律(理论哲学)
子主题
先验哲学——绝对的客观性(实践哲学)
黑格尔(1770-1831)
对“前人”的批判
对康德的批判——通过划分现象和自在之物而限制理性的使用范围,以回避理性的矛盾
对费希特的批判——限制自我的非我仍然是外在于自我的“外来刺激”,仍然是“自在之物”的残余
对谢林的批判——不满意把这种同一理解为“绝对无差别的同一”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
精神现象学
实体即主体
描述意识发生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证明逻辑范畴的真实的、必然的存在
意识从“低”到“高”——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自我意识→主奴关系→苦恼意识→观察的理性→实践的理性→立法的理性→精神→绝对知识
《逻辑学》(本体论)
存在论:“存在“、”无“、”变易“(中介)→”定在“→量、质、度(中介)→事物的本质
本质论:“本质自身”→“现象”→“现实”→概念
概念论:“主观性”→“客观性”→“理念”
《应用逻辑学》
自然哲学
“绝对精神”=上帝
精神哲学
“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
”客观精神”
“抽象法(权利)”——所有权→不法→契约
“道德”——故意→意图→良心
“伦理”
“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