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编)普通心理学认知过程
教师编制招聘考试,普通心理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编辑于2022-07-11 10:30:48第二章 认知过程
感觉
定义:直接作用 感觉器官;个别属性
地位: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分类:刺激来源
外部感觉:视(主导),听嗅味肤
内部感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黑暗感觉)、平衡觉(静觉)、运动觉
一般规律
感受性(能力)
绝对感受性(最小)
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值(数值)
绝对感受阈值(最小)
差别感受阈值
成反比
感觉相互作用规律
同一感觉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 包括感受性提高与下降 ,是两者的上位概念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暗适应
明适应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 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刺激停止后 形象暂时保留
正后像
负后像
不同感觉
感觉补偿
联觉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知觉
定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整体属性
分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形大方深”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
也叫立体知觉、距离知觉
对物体远近或三维特性的知觉
常依靠视觉或听觉进行判断
“视崖实验”
时间知觉
度日如年、欢娱嫌夜短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两静;间隔、时距;相继呈现
霓虹灯、动画片
诱导运动
一动一静;同时
自主运动(游动效应)
一静
运动后效
一动一静;相继(相反)
社会知觉
知觉特性
选择性
对象与背景
如:迷彩服、双歧图形、阅读红色重点标记
理解性
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
如:一叶知秋
整体 有时 优于部分
部分依赖于整体
影响整体性四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即 关键部位预测整体 如面孔识人
知觉对各部分间的结构关系
如 旋律识曲
知觉的整体性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最主要的知识与经验)
如 动物专家根据一根骨头就能拼成整个动物
恒常性
物不变 条件变
错觉:歪曲的知觉
具备条件、必然发生、主观难以克服
不存在个体差异
错觉不是幻觉
既有积极作用 又有消极作用
分类:大小、形状、方向、时间、运动
观察
知觉的高级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持久的知觉活动
知觉品质
目的性
精确性
全面性
深刻性
学生观察力培养
观察前: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者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观察前:提出具体的方法,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培养良好观察习惯
观察后: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感知觉间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知觉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感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差异律(对比律)
活动律
组合律
新奇律
记忆(人的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
记忆类型
根据记忆内容和验证对象划分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时间长短划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图像记忆
声像记忆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容量: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语义编码
表象编码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
情境记忆
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时间(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
如:概念、定理、公式、法则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
陈述性(描述性)记忆
关于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利用时需要意识参与
程序性(操作性、技能)记忆
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利用时不需要意识参与
根据记忆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如 英语单词写不出来,到那时再认能记得;你知道的要比你能说出来的多得多
记忆过程
识记(编码)
识记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优)
根据识记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
机械识记(死记硬背)
无意义
有意义但是自己不理解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材料本身有意义
或者认为的赋予意义
保持(存储)
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的过程
在数量上的变化
保持在质量上的变化
遗忘
定义: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
指的是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或错误地会议和再认
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巴甫洛夫
主张
对遗忘最古老的解释
得不到强化,逐渐消退
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
主张
受到干扰
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主张
高级替代低级,简化和减轻记忆负担
该主张认为 遗忘既有消极的 也有积极的影响
动机说(压抑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
情绪或动机的压抑
痛苦、可怕情绪——选择性遗忘
考试焦虑、紧张、动机过高
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主张
缺乏线索
舌尖现象
明明指导却怎么都想不起来
遗忘的分类
根据遗忘时间
暂时性遗忘
已经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暂时不能被提取。
是由干扰等原因造成的“提取行障碍”
永久性遗忘
瞬时与短时记忆的材料未经复息而消失
是因衰退原因引起的“存储性障碍”
是否自愿
主动性遗忘
被动性遗忘
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地位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
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
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
节省法(重学法)
遗忘曲线
规律
遗忘是不均衡的
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
负加速
影响遗忘的因素
三材料、一任务、三个人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4、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5、识记的方法
6、时间因素
7、情绪和动机
再认(提取)
再认:再度呈现,仍能认识
回忆:不在面前,在头脑中重新呈现
回忆类别
根据有无预定目的、任务和一直努力程度
无意回忆
触景生情、自由联想
有意回忆
根据回忆的条件和方式不同
直接回忆
当前事物直接唤起就经验的重现
间接回忆
通过中间环节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大道回忆的就经验
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
良好记忆特点
1、敏捷性
较短时间 记住较多的东西
2、持久性
长时间保存在头脑中
3、准确性
在再认或回忆时 没有歪曲、遗漏、增补、臆测
4、准备性
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准备劫持”
提高记忆能力方法
“多方经理组目的”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七种方法)
时间上:1、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上:3、复习方法多样化 4、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5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结合
次数上:6 次数要适当 7、适当过度学习
思维
定义:对客观事物 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 概括和间接反映
思维特点
间接性(由表及里)
知识与经验是思维简捷性反映的中介因素,没有这个因素 ,思维的间接性无法产生
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进行把握
如“通过/根据……推测”
如:隔墙见角而知牛;望闻问切;推测
概括性
a 一类事物共同特征、本质特征 抽取出来(下定义、归类)
b 多次感知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事物间内在联系(得经验、得规律、谚语、得结论)
思维品质
广阔性与深刻性
广:面面俱到
深:一阵见血
独立性与批判性
独:有主见 独立思考
批:批判他人;批判自己
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灵活性与敏捷性
灵活:举一反三、足智多变 (变)
灵活性又称为变通性
敏捷:快而准 当机立断
逻辑性(中心)
思维类型
凭借物(凭借什么在思考)/思维内容和发展水平
个体思维发展顺序: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关键词: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关键词: 表象)
小学
抽象逻辑思维(关键词: 语词符号,以词为中介)
又名“词的思维” “逻辑思维”
中学
根据思维是否有逻辑性
直觉思维(非逻辑思维)
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猜测
灵感、第六感、吨位u、内隐式得感知、守门员手球、即兴回答问题
阿基米德得皇冠之谜
分析思维
遵循严密得逻辑程序和规律
根据思维指向性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得创造程度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习惯性思维)
运用已获得得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得方法、固定模式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
以新颖、独特方式解决问题
人类思维得高级形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根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
经验思维
以日常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得问题得思维
理论思维
以科学得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分析问题
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
整体——部分
段落概意
部分——整体
中心思想
分析与综合是 思维过程的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
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
一般来讲 是先比较 后分类
抽象与概括
一类事物
一般是先抽象 后概括
抽象:提炼本质特征 舍弃非本质特征
概括: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综合
特征1+特征2+特征3……=一个名词(下定义)
注意区分
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人脑中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 归纳到一定类别中
分门别类:麻雀、燕子、乌鸦——鸟
具体化:将人脑中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推广到同类的具体过程中
应用:所有的鸟都会飞,看会不会飞,会飞对的就是鸟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分辨 是概念形成的重要步骤。辨别渗透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中,从发觉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抽象化),到对这些属性或特征的认同(类化),然后过渡到对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间差异的认识(辨别或分化) 概念形成三阶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包括内涵与外延
内涵越丰富 外延越少
概念分类
概念包含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
表面属性
抽象概念
本质属性
反应事物属性的数量及相关关系
合取概念
“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毛笔”
析取概念
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如:“满足其一”“好孩子
关系概念
判断
推理
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分为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小学生
关键期 四年级(10~11岁)
1、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4、思维缺乏批判性
5、思维缺乏灵活性
中学生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优势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发誓解决胃炎”
表象
表象是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中介环节);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桥梁
定义:事物不在眼前,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想象
定义: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
根据有无预定目的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指不随着意志努力
独自性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有意想象
有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或图像,形成新形象
如:“读”;祥林嫂
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
如:“写”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幻想
幻想常是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
符合现实的——理想
脱离现实的——空想
科学幻想
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想象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替代功能
4、调节功能
想象的综合过程
黏合
如:美人鱼 龙
夸张
改变正常特点,突出某些特点
如 千手观音
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如:祥林嫂、红领巾、网红
人格化
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产生新形象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引导+1发展+1训练”
言语
言语功能
交际功能
符号功能
概括功能
言语种类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最基本的言语形式
合作性
情境性
简略性
反应性
独白言语
开展性
计划性
书面言语
言语发展的高级阶段
展开性
随意性
计划性
内部言语
言语的理解
第一级水平
词汇
第二级水平
句子
第三级水平
课文或话语(文本)
注意
定义: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单独的心理过程
特征
1、指向性
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体现方向特征
2、集中性
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体现强度特征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最基本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监督功能(最重要功能)
注意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主客观
强度、对比、活动、新异性
需要、兴趣、情绪、知识经验、期待
直接兴趣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间接兴趣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注意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强调数目
即注意的广度,如“一目十行”、女生广度强于男生
注意的稳定性——时间
狭义: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如:小学生一会儿听讲课,一会儿做笔记
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的分配
如:一边……一边……
注意的转移
主动地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生
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低年级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注意的有意性 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学生
有意注意明显发展
不论何种注意 都在深化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a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b 注重讲演、板书设计和教具使用
c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a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b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c 培养间接兴趣
d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a 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
b 无意注意不利于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