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教史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
中教史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或本人遗忘点,有需要的可以看下。
311备考使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提出的教育工作总要求。
教育与人的发展思维导图,主要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对教育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总结。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及本人遗忘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三章
秦汉文教政策
秦
统一文字
《仓颉篇》
禁私学
吏师制度
汉
汉初汉文帝
黄老之学,无为
表现
尽量减少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土木工程与军事活动
措施
鼓励私学
重视知识分子
废除挟书令
汉武帝
三大文教政策(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立五经博士
兴太学以养士
开设太学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学校教育制度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标志
为五经博士设弟子
老师与学生
博士
太学生、诸生、博士弟子
内容
儒家经典
上课形式
个别或小组教学
大都授
次第相传
考试形式
设科射策
学成去向
上第
郎中
中第
太子舍人
下第
文学掌故
鸿都门学
时间地点
东汉灵帝
洛阳鸿都门
性质
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
专门学校
教学内容
诗、赋、书画
意义
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场面,丰富了教育内容
丰富了学校类型,为后世专门学校的创办提供了经验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地方官学
文翁兴学
汉景帝始、汉武帝时推广
私学
兴盛原因
汉初缺乏官学设置
独尊儒术导致只有学习儒经才能走上仕途,受限于官学入学条件,所以求学于私学
古文经学不得志,为提高其学术地位,故在民间传授
类型
书馆
初级私学
两阶段
识字
《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
读写训练(思想观念、伦理道德)
《论语》、《孝经》、《尔雅》
经馆
高级私学
授业弟子(及门弟子)
著录弟子
教育方法
古文经学vs今文经学
章句之法、师法、家法、经学会议
选士制度
察举制
科目
孝廉、贤良、秀才
目的
扩大统治基础
发展
从在职官吏到布衣之士
沦为豪门权贵扩大势力的工具
评价
积极
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适时地改变人才观念,更新人才选拔标准
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
消极
选拔人才的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
重德轻才
号称多途径选拔人才,实则为了保持统治集团内部的某些特权
教育思想
董仲舒
教育实践
三大文教政策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人性论
仁气、贪气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教育内容
不重视草木鸟兽等自然知识
教学方法
强勉努力
精思要旨
专心致志
道德教育
地位
立政之本
三纲五常
方法与原则
重义轻利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确立的儒家思想的地位,有利于中央集权
思想单一
王充
《论衡》
教育作用与人性论
教育作用
个人
胎教
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社会
知识的力量:人有知学,则有力焉
隐效性
其他事业发展的基础
正性、随性、遭性
五常之性协调则善,失调则恶,二者之间则善恶难分
教育目的
文人和鸿儒
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博通百家
重视现实知识
学习方法
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距师
独尊儒术和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