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优质学校的六个原则》原则4:利用数据指导决策和可持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核心定义,二、数据使用的关键步骤,三、高质量数据的五大特征,四、实施挑战与解决方案,五、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优质学校的六个原则》原则三:以教与学为中心的合作团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核心,一、为啥要搞“合作团队”?,二、合作文化的四种类型,三、真正合作团队的核心要素,四、团队执行方针,五、五大挑战与解决方案,落地案例。
这是一篇关于《创建优质学校的六个原则》原则一:共同的宗旨、愿景、价值观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何为四大支柱?,二、怎么制定这四大支柱?,三、案例研究,四、挑战与解决方案,五、结论,六、关键行动建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背景
【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
创立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措施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评价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且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
演变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
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制(夏商周)
血缘
军功爵制(战国)
军功
察举制(西汉)
孝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才能→家世
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考试成绩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职能及运转
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调制(魏晋):按户征收粮和绢帛。“租”“调”即为“田赋”和“户调”。
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征收对象
21—59岁的成年男子
实施办法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租庸调制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2)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3)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
(4)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唐中后期))
推行背景
天宝年间(唐德宗),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开始推行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课堂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两税法保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