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心理学】绪论、主要理论流派
本导图为第7版《医学心理学》(主编:姚树桥)第一章“绪论”、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的内容,结合执医大纲所作。内容详细,重点突出,附有执医真题练手,适合课前预习和期末复习及执医考试(八年制绿皮书同样适用)
编辑于2022-07-14 15:14:46【医学心理学】 绪论、主要理论流派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和性质
1.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之间的关系,既关注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也关注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的问题。
2.性质
(1)交叉学科(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医学与心理或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涉及几乎所有心理学科及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3.发展简史
1852年,德国的洛采首先以医学心理学概念命名其著作。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认为自此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
4.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二)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促进了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符合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1.▲医学模式转变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的定义
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基本观点和对策),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2)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
生物医学模式受心身二元论和自然科学的分析还原论的影响。生物医学在认识论上往往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生物的人,而忽现了人的心理和社会愿性。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重视躯体因素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①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的顺位变化
②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
③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遭受到的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④实验和临床应用角度证明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⑤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
(4)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①人或患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统一
②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
③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都对人的心身健康产生影响
④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5)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还需要经历更长时间,要走更曲折的道路。
2.疾病谱的改变
提出心身疾病的概念并重视预防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临床医疗工作需要
4.改善医患关系
(三)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了解)
1.基础类相关学科
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病理心理学
2.临床类相关学科
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精神病学
3.预防与康复类相关学科
健康心理学或心理卫生学、康复心理学和缺陷心理学
4.综合类相关学科
心身医学、行为医学
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具有心理活动并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人,除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还涉及内隐行为。
(二)研究类型
1.根据研究目的
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根据研究性质 分
描述性和控制性研究
3.根据研究所涉及的时间特点
(1)横断研究
是选择在某些方面匹配的被试,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定。
(2)纵向研究
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组被试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追踪研究,观测、测量和评定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
(3)回顾性研究
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溯到过去的研究
(4)前瞻性研究
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可弥补回顾性研究的缺陷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其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优点为用途广泛,使用简便,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缺点是不适于内隐行为的研究,易受被观察者的影响,费时长。
2.调查法
是通过访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无需复杂设备,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料。缺点主要是结果可靠性受被调查者影响大
3.个案研究
是对单一个案的研究。包括收集关于这个被试的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以及有关人员做出的评定和反映。优点为研究对象少,便干进行全面、系统及深入的研究;缺点为缺乏代表性,结果粗检,效度低,结论易被错误应用于仅是有联系但不是因果关系的事件
4.实验法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临床实验。最简单的实验设计是两个组,其中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是对照组,除要研究的影响因素外,两组间在其他方面都相似。优点是能够最大眼度的证实因果关系,弥补了个案研究和相关研究的不足。缺点是控制的条件要求高,实施复杂、困难,实验研究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5.测验法
是利用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来测定和评定个体的能力、杰度、性格、成就和情绪状态等心理特征的一种研究和诊断方法。
6.相关研究法
是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在自然环境中对两种以上变量进行观察。相关系数为一1.00~+1.00。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四)量化方法
包括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和直接定量。
执医真题训练
二、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和观点
(一)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及其解决方法;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
子主题
(二)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国外有关学派观点(五种理论五个人∶精弗、心坎、行华、人马、认贝)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又称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包括
①意识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它是我们唯一可以直接到达的心理活动的层次。
②前意识
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③潜意识
就是无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但通过分析可被揭示出来。主要是那些与性和攻击性有关的内容,当被觉察到时会引起难堪和焦虑,所以常常被意识所排斥,但也常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如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做梦等。通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或催眠等能够被发现和证实
2)人格结构学说
在健康人身上,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协调统一的,由自我起着主导作用,使相互间的冲突降到最低程度。
①本我
又称原我,位于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部分,是潜意识的。本我充满原始的活力和本能,遵循"快乐原则",即追求个体的舒适,逃避痛苦并维持生存及繁殖。
②自我
其作用主要是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自我是本我或内驱力的执行者,也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与要求,又要接受"超我"的指示和监督,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③超我
是从自我发展出来的,代表一个人的良知、良心,是心灵的道德知觉和人们的理想抱负。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至善原则)",是道德的坚定维护者
3)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4)常见心理防御机制
①否认
指拒不承认某些痛苦、难堪的事实或经历,以减轻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可以暂时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
②投射
是指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潜意识中的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情感或倾向
③升华
是把不易实现的本能欲望经改头换面指向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比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
④内射
与投射相反,把别人的积极品质纳入到他们的自我中。
(2)心理生理学理论(研究心理活动影响生理活动的机制)——坎农、塞里。
3)行为学习理论(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诞生的标志)——华生、巴甫洛夫。
1)经典条件反射
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配对,最后能引来原来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引起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从而建立刺激条件反射。由于人具有概念和词语能力,可以用概念和语词替代任何具体的刺激物,所以人能够以语词建立及其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
①正强化
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增强。
②负强化
是个体行为的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增强,如因考试不及格心情低落为了下次能通过而努力。
③消退
是指行为的结果导致了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如小学生做好事大家熟视无睹,导致这种行为逐渐减少
④惩罚
是指行为结果导致了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减弱。
(4)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马斯洛、罗杰斯
罗杰斯的主要理论有人的主观性和人性观——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直我与自我实现倾向、自我概念与心理失调。
(5)认知行为理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的诞生;强调人的理性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和对行为的支配)—贝克、瑞米。
2.我国医学心理学观点
(1)心身统一的观点;(2)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
(3)认知和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4)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