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 血液(总)
生理学血液(总)思维导图,包括: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学)、生理性止血(生理学)、血型与输血原则(生理学)。 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编辑于2022-07-16 11:20:15生理学 血液
血液的组成
血浆(55%)
组成成分
水(90%)
血浆蛋白
组成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主要功能
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酶、激素、无机盐、营养物质......
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
血浆有纤维蛋白酶原,血清没有纤维蛋白酶原(不凝固)
正常血浆PH值7.35-7.45,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血浆内的缓冲物质主要包括NaHCO3/H2CO3
血细胞(45%)
组成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
定义: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又称红细胞压积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新生儿:55%
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时红细胞比容下降
血象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为血象
患病时,血象有显著变化,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
红细胞(RBC)
数量
红细胞
男:4.0-5.5×
女:3.5-5..0×
血红蛋白(Hb)
男:120-150g/L
女:110-140g/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用作判断贫血的依据
形态结构
成熟红细胞无核,胞质内是血红蛋白,平均寿命为120天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因为有红细胞膜骨架)
若结构异常(球形、椭圆形),就会被脾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导致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沉降率越快,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血沉速度取决于血浆成分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衰老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低,即脆性高;初成熟红细胞的抵抗力高即脆性低
生成的调节
生成部位:红骨髓
生成的所需物质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当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外源性)或长期慢性失血(内源性),引起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的必需物质
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重吸收
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产生部位:肾+肝脏
生理性刺激因素:缺氧使EPO增加
晚期肾脏病患者常因缺乏EPO而发生肾性贫血
性激素
网织红细胞
定义:未成熟的红细胞,是残留的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成细网状
成年人网织RBC占RBC的0.5%-1.5%
是骨髓造血功能生成RBC的重要指标
红细胞主要在脾和骨髓被破坏
白细胞
分类(根据有无特殊颗粒)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染色性)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根据结构功能)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数量 (4.0-10.0)×10的九次方(数量增多,为细菌性感染)
有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形态结构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越多,细胞越老
胞质内结构
嗜天青颗粒(浅紫色)
特殊颗粒(浅红色)
机体受到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新生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
核左移:1-2叶核的细胞增多
核右移:4-5叶核的细胞增多
作用
吞噬细菌及异物
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死亡
趋化作用(变形运动)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
胞质内结构
嗜碱性颗粒(肝素,组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细胞基质:白三烯
作用:参与过敏反应(可被肥大细胞取代)
嗜酸性粒细胞
胞质内结构
嗜酸性颗粒(阳离子蛋白,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
作用
杀灭寄生虫(阳离子蛋白)
抑制过敏反应(芳基硫酸酯酶能)
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
形态结构
核呈肾型,马蹄铁型
胞质内结构
嗜天青颗粒(即溶酶体)
作用:吞噬功能核变形运动
淋巴细胞
分类
直径
大、中、小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形态特点
T细胞
B细胞
NK细胞
作用
在机体防御过程中,参与免疫应答
血小板
它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数量:(100-300)×
<50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0 血栓性疾病
形态结构
体积小,无核,呈双凸圆盘状,血小板聚集成群
生理特性
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功能
参与止血,促进凝血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学)
血液的黏度
全血的黏度
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黏度
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黏度增加
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叠连
摩擦力减少,血沉加快
大面积烧伤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容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相当于770kPa
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
胶体渗透压
由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防止组织水肿)
等渗(张)溶液
5%葡萄糖
0.9%NaCI
1.9%尿素(是等渗,但不是等张)
生理性止血(生理学)
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III 组织因子(存在于组织,其余全在血液)
IV钙离子(是离子,其余全是蛋白质)
VIII抗血友病因子-甲型血友病
II、VII、IX、X(2 7 9 10)
在肝脏合成,需要维生素K,因此缺少维生素K或肝功能下降将出现出血倾向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XII(12)
维持+巩固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III
启动凝血途径,起着关键作用
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负性调控(负反馈)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III
肝素
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
通过增加抗凝血酶III的活性,间接抗凝
促进结合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TFPI释放,使血浆TFPI水平升高
体内>体外
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的溶解
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血型与输血原则(生理学)
血型系统
ABO
RH
红细胞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血
汉族RH阳性占比99%
输血时,RH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输血时不产生明显反应,但第二次多次就会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发生溶血
RH阴性母亲生育第一胎RH阳性胎儿,无明显反应,但第二次妊娠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会进入RH阳性胎儿体内产生新生儿溶血——治疗:输入RH阴性血
血量
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输血原则
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ABO血型相符
最好同型输血,即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称为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配,作为次侧
主侧次侧都不凝集
配血相合
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
配血不合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配血基本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