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考研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思维导图。导图从秦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汉代的教育思想三个方面作了知识梳理。
考研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的思维导图。从秦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汉代的教育思想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六章教育制度包括概述、教育制度、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希望对大家整理这一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统一文字
背景
统一前,各国文字混乱 政令 文化交流
措施
整理和统一文字,“书同文字”
李斯总结小篆,字书《仓颉篇》儿童习字,程邈简化成隶书
评价
统一化、规范化、定型化;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
国家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
严禁私学
儒家学者成为打击对象
焚书坑儒
文化专制,愚民政策
百家争鸣风气的结束
吏师制度
为了,培养了,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教育内容限于法令
教育直接目的是成为知法守法、服从统治的顺民
设置学室,官吏对子弟进行教学
官师结合,专职教师消失,教育倒退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教育管理:独尊儒术
汉初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恢复
三大文教政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总纲领
兴太学以养士
重要步骤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具体措施
设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确立察举制
教育为治国之本,后世重教兴学
教育政治伦理化
结束百家争鸣,实现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标志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育士制度
中央官学
经学教育
经学: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学问
流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发展过程
章句之学、师法与家法
经学会议、石经
太学
诞生标志
五经博士置弟子,标志,也标志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确立
基本特点
教师与学生
教师:博士,博士首领:仆射,博士祭酒;学生:博士弟子、太学生
培养目标
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才能和道德的要求,三纲五常加通晓儒经
教学内容
制定统一教材,五经
教学形式
初建,个别、小组教学
后期,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次第相传
考试制度
“设科射策”
策,教师出的试题
以射箭的过程比喻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答题的过程
科
等级
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利用学校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始于太学
东汉太学生为了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所发动的政治运动,是中国学生运动史的第一页
在教学当中存在排除异己学说、空谈义理的现象,束缚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鸿门督学
简介
东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性质
代表宦官集团
诗赋书画
打破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教育内容,多样化
是一种专门学校,新的办学形式,后世
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官邸学
贵胄学校
宫人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典型代表
文翁兴学
进修-为教-设学校
办学目的
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
乡饮酒、乡射——道德教化
选士制度:察举制
主要内容
制度化标志:设孝廉一科,选官常制
方式:举荐加考试
增加察举科目,孝廉是最主要的科目
取士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
儒家优待,开创儒术取士的局面
评价/主要影响
积极
举贤才、学而优则士的观念在制度上的落实
儒经讲学风气和教育的发展
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体制的
选贤任能的原则,在察举的基础上加强考试,科举制的先导
消极
贿赂成风
选拔标准和方式不完善 不公平
汉代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
教育实践:三大文教政策
教育作用
人性论
有仁气和贪气
人性与善相区分,善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可能性,现实性
“性三品”说
圣人之性
至善至纯,天赋
中民之性
绝大多数,通过教育发展善性、才能
斗筲之性
恶人之性,教育无用,刑罚
教育作用:分人
论道德教育
德育作用/地位
立政之本,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德育内容
三纲五常
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德育原则和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必仁且智"
仁智的统一,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强勉行道
品行的积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