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历史选必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全网最详细整理。整体分为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两大类别,每类将朝代作为分支,系统介绍了历代演变,实现知识一体化串联,轻松记忆历史知识。关注我获取更多整理选择性必修的优质导图哦。
参考教材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详细整理了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相关内容,逻辑框架清晰,附件多多,相关配图多,
《公共财政概论》中的增值税部分,详细记录了增值税的基本概念、类型、计税方法、特点、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征税范围、税率等等,内容详实,完美涵盖知识要点。
《公共财政概要》中的税收制度概要,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此脑图框架清晰,重点明确。欢迎点赞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时期
背景:宗法分封制瓦解,君权和中央集权加强; 各国为了发展农业、催征赋役,实现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朝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 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原因:不同身份的人,地位和待遇各不相同。 反映户籍制度的等级性。
汉朝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汉承秦制), 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专门机构、专门人员管理)。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晋
黄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 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 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白籍”进行登记, 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土断的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士族的势力。
隋唐
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户籍制定和核检的频率高)
隋唐户籍制度的完善体现在 对隐漏人口的搜查检括
宋朝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原因:“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到1072年,客户所占的比例下降到30%, 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主户数量增加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 赋税制度的变革;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
主户数量增加的影响: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城市经济的繁荣;客观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和社会公正。
元朝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 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 统称为“诸色户计”。
原因:为了便于国家征调各种人力、财力、物力和军力, 可以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资源。
影响: 积极:能最大程度的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这种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而又不许相互流动的制度, 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明朝
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 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总结
总体趋势是户籍制度逐渐与土地制度和赋税 徭役制度分离,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逐步减弱,直至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完全脱离。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一、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综合性社会制度 二、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三、具有一定的平等性 四、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五、充分反映出专制统治的静态性、地域性、世袭性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
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 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源于此)
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移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