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知识整理,包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背景、发展过程、文明成就等内容。
历史必修下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笔记,包括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两部分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思维导图,可收藏,亦可使用后补充知识点,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起源
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 多部落并存, 相互混战
建立
7 世纪初,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 年,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 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到他去世时,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扩张
7 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
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 政治稳定,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各部大臣, 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帝国经济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 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 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 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
兴起
13 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上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 世纪中期, 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 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 年,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到16 世纪后期, 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国。
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 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15一16 世纪, 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业欧的商路, 对过往商品征收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笈多帝国
入侵
4 世纪初, 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 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 政令不够统一。
笈多帝国时期,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 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1世纪, 突厥人人侵印度。13 世纪初, 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 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日本
大化改新
背景: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秦汉之际, 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 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 一7 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 年, 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开始改革, 因其年号是“ 大化" , 史称“ 大化改新"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幕府时期
背景:10世纪, 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 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 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12世纪末, 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一一一幕府
特点:在这种体制下,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武士对将军宣誓效 忠, 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朝鲜
历程:7 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 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4 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 迁都汉城, 改国号为朝鲜。
制度: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 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推行土地国有, 引人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日朝战争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 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 年的艰苦战斗, 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