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学 泌尿系统疾病 1. 泌尿系统总论
内科学 泌尿系统疾病 1. 泌尿系统总论:介绍肾脏的生理功能、解剖知识,肾脏疾病的检查方法,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鉴别、肾性水肿的机制、肾脏疾病的一般表现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编辑于2022-07-20 15:51:18内科学 风湿性系统疾病1. 风湿性疾病总论:主要介绍了风湿性疾病所包含的疾病,各种辅助检查,以及各种风湿因子的含义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等,最重要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注意记忆糖尿病各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2. 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三种肾上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科学 风湿性系统疾病1. 风湿性疾病总论:主要介绍了风湿性疾病所包含的疾病,各种辅助检查,以及各种风湿因子的含义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等,最重要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注意记忆糖尿病各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内科学 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 2. 肾上腺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三种肾上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1. 泌尿系统总论
肾脏的解剖
肾的功能解剖
肾脏的功能单位—肾单位
特点
人体每个肾含有80-100万个肾单位,他和集合管一起共同完成尿液的生成
肾脏不能再生肾单位,40岁以后,功能性肾单位每10年减少10%
肾单位构成
肾小体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肾小囊延续为肾小管)
肾小管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分类 (根据肾小体所在部位来划分)
皮质肾单位
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外2/3处,占肾单位总数的85%-90%
特点
肾小球体积较小,髓袢较短,不到髓质
入球小动脉口径>出球小动脉,二者口径比例约为2:1
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球周围,有利于肾小球的重吸收
近髓质肾单位
肾小体位于皮质靠近髓质的部位,占肾单位总数的10%-15%
特点
肾小球体积较大,髓袢较长,可深达内髓部、肾乳头部
入球小动脉口径和出球小动脉口径相差无几
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2种血管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缠绕在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周围
U形直小血管:呈细长成袢状,深入髓质,与髓袢伴行 对维持肾脏髓质高渗透压和尿液浓缩稀释有重要作用
集合管
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每条集合管都和多条远曲小管相连接,收集转运过来的尿液
集合管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球旁器
注意致密斑的位置:远曲小管
构成:球旁细胞(颗粒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
分布
主要分布于皮质肾单位
所以皮质肾单位含肾素较多,髓质肾单位几乎不含有肾素
球旁细胞(颗粒细胞)
是入球小动脉管壁中一些特殊分化的平滑肌细胞
细胞能合成、释放、储存肾素
致密斑
位于穿过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远曲小管起始部位,该出细胞呈高柱状,使其管腔内局部呈现斑状隆起
能感受到小管液中NaCl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邻近的球旁细胞,从而调节尿量的生成,这一过程被称为管—球反馈
当肾血流量减少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小管液在髓袢的流速变慢,在髓袢升支重吸收的NaCl增多,流经致密斑的NaCl减少,导致肾素释放量增多
球外系膜细胞
位于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
细胞聚集成锥形体,底面朝向致密斑
这些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
滤过膜的构成
定义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过滤过进入肾小囊、毛细血管与肾小囊之间的结构,统称为滤过膜
组成
裂孔素缺乏时可导致尿蛋白
在肾小球滤过膜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肾小球基膜
因为在3层滤过膜中,他的孔隙最小,对蛋白质的滤过也是它最重要
血管系膜(球内系膜)
连接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之间,主要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构成
一些缩血管物质(血管升压素、NE、AngⅡ、Ⅲ、腺苷等)可引起系膜细胞的收缩,毛细血管管腔变小,滤过面积减小,GFR降低
一些舒血管物质(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E2、多巴胺、NO等)可引起系膜细胞的舒张,毛细血管管腔变大,滤过面积增大,GFR升高
通过收缩或舒张系膜细胞来调节滤过膜的面积和肾小球滤过系数,从而影响GFR
肾的生理功能
肾脏的滤过功能
肾小球滤过率(GFR)主要取决于肾小球血流量、有效滤过压、滤过面积、毛细血管通透性等
肾脏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近端小管是肾脏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滤过的氨基酸、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
肾脏可以分泌H+、尿素等维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
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球旁颗粒细胞能合成、释放、储存肾素
血管活性肠肽
肾素、血管紧张素——收缩血管
前列腺素、缓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内皮素、利钠肽——舒张血管
非血管活性激素
促红素、1-25(OH)2D3
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可分泌EPO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1α-羟化酶
肾脏疾病的检查
尿液检查
血尿
二者主要依靠尿相差显微镜鉴别
肾小球源性血尿
最常见于IgA肾病,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基底膜破裂,HBC被挤压变形
变形红细胞>50%,红细胞管型,有大量蛋白尿
尿红细胞分布曲线不对称
峰值红细胞容积<静脉红细胞容积
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输尿管结石、肿瘤、肾结核
RBC未经过基底膜,未受到挤压
变形红细胞<50%,无红细胞管型,无大量蛋白尿
尿红细胞分布曲线对称
峰值红细胞容积>静脉红细胞容积
尿蛋白
生理性尿蛋白
发热、运动、精神紧张导致的一过性尿蛋白,多见于青少年
体位性尿蛋白,多见于久站、脊柱前凸姿势保持时
病理性尿蛋白
肾小球蛋白尿
选择性蛋白尿:白蛋白丢失为主(电荷屏障遭到破坏)
小分子蛋白丢失
非选择性蛋白尿:IgG、补体C3
小、中、大分子蛋白丢失
肾小管性蛋白尿
高血压导致肾小管功能或结构异常,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蛋白质重吸收障碍
主要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
溢出性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小分子蛋白丢失
多发性骨髓瘤轻链蛋白(本周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分泌性蛋白尿
肾小管间质肾炎
IgA排出增多
组织性蛋白尿
Tamm-Horsfall蛋白(黏蛋白),代谢和组织破坏产生
补充
青年男性尿蛋白
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青年女性尿蛋白
多见于狼疮性肾炎、SLE
老年人继发性尿蛋白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淀粉样变
管型尿
定义
尿中蛋白质和细胞在肾小管发生凝固和聚集形成
红细胞管型
肾小球源性血尿多见
白细胞管型
急性肾盂肾炎多见
与急性膀胱炎最佳鉴别点
免疫学检查
C3下降、8周后恢复
急性肾小球肾炎
患者多有上感病史,抗O实验阳性
C3下降、8周后不恢复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双轨征)
水肿的机制
肾炎性水肿
肾小球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急性肾炎)
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急进型肾炎)
滤过膜增厚,GFR下降,水钠潴留、导致高血压
慢性肾炎为RAAS激活导致高血压
组织间隙蛋白含量高,水肿多从眼睑部、颜面部开始
肾病性水肿
基底膜大量断裂(尿蛋白++++)
滤过屏障功能减退,GFR下降
大量蛋白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
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水肿),一般不引起高血压
刺激RAAS激活、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组织间隙蛋白含量低,水肿多从下肢开始
肾脏疾病常见临床表现
肾炎综合征
急性肾炎综合症
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一般无肾功能不全
急进型肾炎综合症
以急性肾炎起病,进行性肾功能恶化
慢性肾炎综合症
起病隐匿,可无肾炎病史,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尿胆白>3.5g/d)或尿蛋白(++++)
低蛋白血症(<30g/L)
诊断的必要条件
水肿:从眼睑部开始,从上往下发展
高脂血症
隐匿性肾炎综合征
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